正文 第8章 從配置走向再生——對稱經濟學與對稱空間觀(2 / 3)

把虛幻價值混同於虛擬價值,用虛擬價值給虛幻價值批上科學的外衣使之合法化,會使配置型經濟大行其道而形成泡沫經濟。而金融危機的根源就在於虛擬經濟與實體經濟的脫節。金融體製改革的根本方向是消除造成虛擬經濟與實體經濟脫節的根源——轉變經濟增長方式,使資本運營為主導的經濟增長方式轉變為以知識運營為主導的經濟增長方式;通過知識運營的主導作用,使資本與資產、資本運營與資產運營由分離重新走向統一,使金融體製由間接投融資為主導轉變為以直接投融資為主導、以再生型直接投融資為主導。隻有這樣,虛擬經濟才有實際價值,虛擬經濟和實體經濟才可以統一起來。離開知識經濟這一新的經濟形態、對稱經濟學這一新的經濟學範式而大肆鼓吹虛擬經濟,在工業經濟增長模式和舊的貨幣經濟學或價格經濟學範式中極力推廣虛擬經濟,隻能造成貸款膨脹、金融泡沫、虛擬經濟演變成虛幻經濟,從而陷於金融危機。

遠近高低 文化的經濟學與文明的經濟學

文化,就是著眼於係統的文明。理性與非理性的對立、規範與實證的對立、意識形態與科學的對立,都源於非文化的唯科學主義的思維方式。

文化,就是著眼於係統的文明。

文化製約和定位文明;相對於各門具體社會科學來講,作為社會科學之王的經濟學,由於它的係統性、整體性、跨學科性質,也應該用文化來定位,才能解決在具體經濟問題上的各種各樣的紛爭。西方經濟學中的福利分析方法說明:邊際分析方法本質上是價值分析方法,它同價格經濟學不兼容。在價格經濟學中運用邊際分析方法是價格經濟學的悖論。這個悖論說明:不管經濟學家們是否自覺,經濟學都是一種文化;而以價格經濟學為基礎的數理經濟學隻能是其中的一個環節。以價格經濟學為框架容不下福利經濟學,也就難以對社會經濟現象作出完整解釋。

作為文化理性的經濟學同倫理學是統一的,作為科學理性的經濟學同倫理學是對立的。理性與非理性的對立、規範與實證的對立、意識形態與科學的對立,都源於非文化的唯科學主義的思維方式。經濟學與各門具體科學的區別,就是文化與文明的區別。經濟學之所以是主體性與科學性的統一、規範式與實證性的統一,就在於它是一種文化,而不僅僅是一門科學。科學是文明,經濟學與哲學都是文化。文化與科學的差異,經濟學定位於文化與定位於科學,是對稱經濟學與傳統經濟學一切差別的根源。

迄今為止,能稱為文化的學問有:

哲學

宗教

經濟學

管理學

縱深科學

社會工程學

複雜係統性科學

文學藝術

文化的本質特征及其與文明的本質區別:

係統性:從要素來看是文明;從係統來看是文化。個人主義是文明,團隊精神是文化。“天人相分”是文明,“天人合一”是文化。宗教之所以能被主流社會接受,就是因為它的係統性,使之成為一種文化;而如果拆開來,從各個部分著眼,宗教就可能流於迷信。迷信在特定的時空條件下可以稱之為文明,但迷信絕對不可以稱之為文化。

整體性:從局部來看,是文明;從整體來看,是文化。針灸是文明,西醫是文明,中醫是文化。所謂福利經濟學就是文化經濟學。在福利經濟學看來理性的,在貨幣經濟學看來非理性;前者包容後者。

深層性:從易逝性、流變性來看是文明,從穩定性、不變性來看是文化。文明是相對的、暫時的、可變的,所謂文化中的糟粕隻是隨時空條件變化而被淘汰的“文明”。而文化則是文明中的深層結構。在大地震中表現出來的可歌可泣的舍己救人的行為,就是中華民族的文化,這種文化不會因為經濟轉型、製度更替而變化。在這裏,經濟體製、政治體製是文明,民族精神是文化。

主體性:文明是名詞,文化是動詞。從靜態來看,是文明;從動態來看,是文化。從客體來看,是文明;從主體來看,是文化。從主體活動成果來看,是文明;從這些成果中滲透的人的主觀能動性來看,是文化。建築物是文明,但不同民族的不同建築風格、不同質量標準,體現了不同民族的信仰、理念,則是文化。汽車是文明;環保汽車,體現了人與自然的和諧共處的理念是文化。

傳承性:能在人類世代更替中傳承下來的是文化,不斷被新陳代謝的是文明。

價值性:金錢是文明,道德是文化;價格是文明,價值是文化。以價格機製為核心的市場經濟是文明市場經濟,以價值機製為核心的市場經濟是文化市場經濟。完善的市場經濟是文化的市場經濟。

從主流經濟學家所謂“大地震後災區重建可以帶來GDP增長”的理論來看,GDP增長與財產增長、經濟增長是兩個概念。GDP增長以及把GDP增長等同於經濟增長的經濟學是文明,提倡增產節約、把財產增長看成經濟增長的經濟學是文化。貨幣經濟學是文明、幸福經濟學是文化。“世界工廠論”是文明,“重新洗牌論”、“後來居上論”是文化。西方哲學是文明,東方哲學是文化。“效率優先,兼顧公平”是文明,效率與公平的對稱是文化。西方經濟學是文明,對稱經濟學是文化。貨幣GDP是文明,財富GDP、綠色GDP、社會GDP是文化。在國民核算體係中,要用文化GDP代替貨幣GDP;而所謂戰爭、大災難可以帶來GDP增長的“經濟學”是“文明”經濟學而不是文化經濟學。我們不否認傳統GDP理論的合理性與科學性。但要指導一國經濟發展、推動社會發展,絕不能僅靠傳統貨幣GDP理論,而要靠文化GDP理論。

文化是一個有機整體,是社會的物質文明和精神文明的有機統一。如果認為文化隻是精神文明,那實際上是割裂了物質文明和精神文明在文化係統中的有機統一,社會的文化成了殘缺不全的東西。這是不符合文化發展的規律的。

物質文明和精神文明的發展不是完全同步的,但也不是割裂的。在和外來文化的某個因素發生影響時,也不會造成二者的各自完全獨立的發展,而是基本協調、大體同步、平衡發展。

物質文明和精神文明的各個組成部分的發展是相對應的。所謂落後的物質文明、先進的精神文明,先進的物質文明和落後的精神文明,精神文明中某一部分先進、某一部分落後,隻能是自欺欺人,既違背了社會是一個有機整體的理論,又不符合客觀事實。精神文明的相對獨立性,隻能是相對的,離不開特定社會係統的有機整體中其他要素的相互製約。

東西方文化的差別表麵上是空間地域上的,本質上是時間上的。從東方文化到西方文化,是文化上的時間連續關係。隻能從這個出發點來理解對東西方文化的關係問題。西方文化本身就是對東方文化的揚棄,因此對東西方文化的揚棄不是橫向的湊合,而是縱向的綜合。在信息時代,隻要思想方法得當,並不排除出現比西方文化更高的東方文化,但這不是對東方舊文化的肯定,而是否定之否定。西方文化是對東方文化的否定,新的更高的文化是對西方文化的否定,但並不意味著簡單地回複到東方舊文化。應從時間的差別來理解空間差別。

隻有人類文化的發展規律,而沒有獨立的並行不悖的東西方文化發展規律。東西方文化發展規律隻能從屬於人類文化發展規律。在一般、整體規律的基礎上產生出來的特殊、部分規律,受一般、整體規律的製約。

中國和西方的主體意識的時間差別,就是這樣通過空間差別表現出來;中國傳統文化同西方文化的空間差別正體現了兩種文化發展的時間上的不同階段。

在16、17世紀以前的一、二千年間,中華文明曾經作為人類當時最鼎盛的文明,占有主導地位。隻是到了近代,中國逐漸衰弱,才由資本主義高度發展的西方世界獨占鼇頭。社會主義市場經濟應該成為比資本主義市場經濟更高級的經濟形態。建立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製,應該自覺地順應曆史潮流,建立以經營權為中心同所有權統一的企業法人製度、以生產資料共有製為主導的經濟製度、勞動人民當家作主的政治製度。隻有這樣,中華文明才會發揮自己的“先天優勢”和“後發優勢”,使自己重放光彩,成為人類曆史上第一個由盛而衰、又由衰而盛的文明。

多元化是認識發展、真理發展、文化發展的必然要求和規律,任何文化專製主義都不可能做到文化一元化。經院哲學內部的唯名論和唯實論之爭,馬克思列寧主義內部各種觀點和派別之爭,都曲折地體現了多元化,說明一元化不可能。政治上也不可能絕對專製:數不清的陰謀和政變說明了這一點。文化上的多元化和政治上的多元化是互為前提的,隻有自覺自發之分,沒有一元多元之別。為了避免動蕩和對社會發展的阻礙,必須用自覺的多元化代替自發的多元化。多元和一元對經濟社會的促進或阻礙作用除了表現在社會發展的量變時期,而且表現在社會變革的質變時期,這就是專製和民主社會在發展程度上的差別的根本原因所在。

文化與文化觀的發展基本上可以分為客體主義(唯科學主義)、主體主義以及對二者的揚棄三大派別。這三大派別體現了文化與文化觀發展的三大階段。

我們既不能夜郎自大,認為中國傳統文化高於一切,可以不向西方學習先進的科學技術;也不能根據西方發達、中國落後的客觀事實,而盲目地一概排斥和否定中國的傳統文化。應該在對二者的揚棄、綜合中實現時間上的超越和層次上的升華。

前後逢源 五度空間觀是對稱經濟學的理論基礎

在空間上並列的不同國家和地區,由於文明發展的程度不同,體現了人類社會發展的不同階段。五度空間是相互轉化的。融合是轉型向發展轉化的中介;隻有通過橫向融合,轉型才能轉變為縱向發展。

五度空間觀是宏觀經濟與微觀經濟相統一的理論基礎。對稱經濟學是整體經濟學。

在五度空間觀看來,社會規律是客觀性、主觀性、必然性的統一。社會必然性是社會規律的本質屬性。在五度空間觀看來,必然規律、係統規律、統計規律、邏輯規律、創造規律是社會係統發展從宇觀到宏觀到微觀、從高層到低層的各個層次起主導作用的規律。隨著社會從簡單到複雜、從低級到高級的發展,過去的低層次的規律逐步轉化為現在的高層次的規律,因此它們即是層次性的規律又是曆時性的規律。這個過程同宇宙整體發展過程和人對宇宙的認識過程是一致的,顯示了自然、曆史、認識發展的一致。人類社會有機體是宇宙發展的一個階段、一個組成部分,也是五度空間的統一。社會空間、社會時間、社會層次三者可以相互轉化。在空間上並列的不同國家和地區,由於文明發展的程度不同,體現了人類社會發展的不同階段。社會五度空間的模型用宇宙學的五度空間理論來解釋人類社會,把宇宙和人類統一起來,把自然的規律性和人的創造性統一起來。社會空間、社會時間、社會層次,前者是後者的基礎,後者是前者的主導,後者通過前者來展示,它們之間可以相互轉化。因此宏觀經濟與微觀經濟是統一的,宏觀經濟學與微觀經濟學是統一的。

五度空間觀是知識經濟的理論基礎。對稱經濟學是知識經濟學。

五度空間理論的意義:知識轉變為生產力。如果說愛因斯坦的相對論使人類根據質能關係式製造出原子彈,那麼五度空間理論導致知識、信息向能量和質量的轉化會裂變出生產力。

用五度空間的模式來定位理論對實踐的指導作用和科學規律對經濟客體的規範作用;五度空間理論使哲學和自然科學及其他具體科學實現了統一,使哲學成為可以量化的精確科學,可以像具體科學那樣現實地實現它的功能和意義,從而實現真正的哲學革命。

五度空間觀是智慧經濟的理論基礎。對稱經濟學是智慧經濟學。

智慧,就是創新性知識同客體的具體的、曆史的統一。知識經濟是知識在生產要素中占主導、知識產業成為社會經濟龍頭產業的經濟形態,智慧經濟是創新性知識在知識中占主導、創意產業在知識產業中占主導的經濟形態。智慧經濟,使知識主體化、個性化、功能化、價值化、增值化,使主體和客體、主觀與客觀、相對主體與相對客體的統一具體化、微觀化。智慧經濟,強化了主體的創造性、主客體關係的和諧性,強化了以主體為中心同客體、相對主體為中心同相對客體的對稱與統一。

智慧經濟,是已有的知識經濟的升華,使知識經濟成為完整的、真正意義上的經濟形態。

智慧經濟的新的增長方式是知識運營。

智慧經濟的新的經營模式是對策。

智慧經濟的新的發展模式是對稱。

智慧經濟的新的發展目標是和諧。

智慧經濟,創新性知識占主導、創意產業成為龍頭產業是經濟增長方式,創新—創造—創業使資源得到優化配置與再生是經營模式與經濟發展模式,把它們統一起來組成有序結構的完整形態是智慧經濟形態。和諧經濟,是智慧經濟形態的功能。

知識經濟側重人和自然的對稱。以往的智慧側重人和人的對稱,智慧經濟則是兩者的統一,在突出創新和創意的地位和作用的同時,強化了知識經濟中人與人關係的和諧與統一。所以智慧經濟的經濟形態比知識經濟的經濟形態更完整全麵。智慧經濟是知識經濟的完成和係統化、功能化。

五度空間觀是再生經濟的理論基礎。對稱經濟學是再生經濟學。

五度空間觀是係統功能大於各部分功能之和的哲學依據,是結構經濟、再生經濟、循環經濟的哲學依據。

對稱經濟:通過空間的橫向融合實現時間的縱向突破,通過資源的優化配置,改變資源的結構,實現資源的優化再生,使結構產生生產力,實現經濟的無投資增長與可持續發展。

對稱經濟學同西方經濟學的最根本區別在於,前者研究經濟規律,後者研究資源配置;前者是資源優化再生的學說,後者是資源優化配置的學說。

西方經濟學:資源稀缺,不可再生,完全競爭,平麵市場,邊際收益遞減。

對稱經濟學:資源再生,資源共享,雙贏競爭,立體市場,邊際效益遞增。

對稱經濟學:不能實現再生的配置不是真正的優化配置。

對稱經濟學再生範式的依據:宇宙生生不息、不斷自我創造的自然規律和五度空間理論。宇宙是從無到有的不斷裂變過程。資源本質上是可以再生的。再生活動應該是人類一切活動的基礎和前提。循環經濟的本質也是再生經濟。循環經濟說明:資源不可再生是相對的,資源可再生是絕對的。建立在配置基礎上的舊經濟學體係,基礎是不牢的,必須被再生經濟學所代替。再生經濟是雙贏經濟、和諧經濟、幸福經濟的基礎,也是經濟穩定發展、穩定型經濟的基礎,是人類可持續發展的基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