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8章 從配置走向再生——對稱經濟學與對稱空間觀(3 / 3)

五度空間觀是結構經濟的理論基礎。對稱經濟學是結構經濟學。

再生經濟就是結構產生生產力。對稱經濟最重要的,是經濟係統的結構,是生產中人和人、人和物的有序化結構。經濟係統結構也能產生生產力,而且能產生更重要的生產力。切莫以為隻有增加要素才能發展生產。生產要素的排列組合能產生意想不到的效果。整個社會經濟結構是否對稱協調有序,將決定社會經濟係統是否有利於生產力發展。

在製度高於技術、團隊高於製度等現象與命題後麵,是結構高於要素、無形勝於有形的抽象思維與非線性思維。形成這些思維能力,必須經過嚴格的哲學思維的訓練,而不是建立數學模型的訓練。

五度空間觀論證了結構產生生產力。隻有五度空間理論,才能把經濟要素、結構、功能,質、量、序統一起來研究。五度空間觀是結構變化帶來要素提升、生產力發展的理論基礎和方法論依據。再生經濟,就是用五度空間帶動知識結構,用知識結構帶動產業結構,用產業結構帶動企業結構,用產業結構帶動宏觀要素效率,用企業結構帶動微觀要素效率。

五度空間觀是係統經濟的理論基礎。對稱經濟學是係統經濟學。

結構就是“序”。“程序”是時間結構上的“序”。“層序”是層次結構上的“序”。“排列”是空間結構上的“序”。時間、空間、層次相互轉化的程序也是一種“序”。對稱經濟就是用有序去整合無序、用無序去填補有序、使不對稱向對稱轉化。通過主體和客體的對稱,實現客體和客體的對稱,建立合理的生產結構。

經濟的對稱有低層次高層次之分。有序化是對稱的前提,也是對稱的結果。從無序向有序、低級有序向高級有序的發展過程,也即經濟係統從低級對稱向高級對稱的發展過程。

在經濟全球化時代把握這種“序”——人類經濟發展的時空層次結構是把握中國經濟發展特殊道路的關鍵。改革開放以來中國經濟發展的“根源”:結構產生生產力,用結構生產力帶動要素生產力。而製約中國生產力更快發展的根本原因也正在於結構:經濟體製改革與政治體製改革的不對稱。迄今為止,對中國經濟的解釋局限於要素,這不能不說是一個缺陷。這和把生產力看成要素的傳統觀點有關;同時,同經濟學者的抽象思維能力也有關——認識無形的結構可以產生生產力,需要相當高的思維能力與非線性思維能力。

五度空間觀是創業經濟的理論基礎。對稱經濟學是創業經濟學。

經濟學本質層次的高度,決定了它所涵蓋的經濟規律的寬度。對稱經濟學從兩個方向展開自己的規律群:橫向——資源的配置與再生;縱向——創新—創造—創業。

資源的配置與再生,是價值的產生與實現的一種途徑;創新——創造—創業是價值產生與實現的另一條途徑。前一條途徑是橫向的途徑,後一條途徑是縱向的途徑。後一條途徑是源,前一條途徑是流,二者共同構成了價值形成、發展、實現的長河。

用五度空間為坐標來考察,當今世界三大經濟理論體係——馬克思主義、新古典主義與凱恩斯主義,都是在橫向的配置或生產關係上做文章,而從來不把著眼點放在縱向——通過創新—創造—創業而形成的資源再生上。在他們看來,後者隻是技術工藝學,而不是屬於經濟學。但他們一方麵把自己的體係構成以明確的學科分類封閉起來,另一方麵又試圖解釋社會經濟有機體時,就不免顯得力不從心;他們所建立起來的一個個模型,要麼脫離實際,要麼互相矛盾;實際運用的結果。就是從悖論轉為悖境。

五度空間觀是全球化經濟的理論基礎。對稱經濟學是全球經濟學。

經濟全球化是空間概念,經濟一體化是層次概念。一體化意味著本原化、高層化、穩定化。全球化是一體化的基礎,一體化催化全球化。根據五度空間方法論,知識經濟是知識與經濟的重新洗牌。層次、時間、空間可以相互轉化;知識的重新洗牌帶動經濟的重新洗牌,使經濟上落後的國家可以跨階段發展並後來居上。

反“全球化”既是全球性的反自由化,也是反全球性的自由化,是全球化中民主與法製必須對稱、全球化與主體性必須對稱的樸實反映。全球化不是無政府化,也不是全盤西化。因此,現在風起雲湧的反“全球化”運動本質上不是反對作為經濟發展趨向的全球化本身,而是反對帝國主義借全球化來推行他們的新殖民主義,在全球範圍內擴大貧富差距與對立。

現有全球化實質是自由主義的全球化;反全球化實質是要求建立世界經濟新秩序,通過全球性經濟與政治經濟組織的幹予,使全球經濟重新洗牌,縮小而不是擴大南北貧富差距、國內貧富差距,更有利於維護人權、民族主權。

五度空間觀是回歸經濟的理論基礎。對稱經濟學是回歸經濟學。

政治經濟學的時代背景是工業經濟,對稱經濟學的時代背景是知識經濟。在知識經濟時代,城市化不等於集市化,集約化生產也並非集中化生產。知識資本密集和勞動力分散互為前提,相輔相成。知識經濟的城市化和工業經濟的城市化有不同的內涵和外延。知識經濟時代,城市化的核心是信息化和知識化,城市化的標誌是信息高速公路的完善程度。在某種意義上,知識經濟時代的城市化相當於工業經濟時代的“反城市化”。“反城市化”不是“返樸歸真”,而是對農村和城市的揚棄,是曆史發展的否定之否定。對稱經濟是農村和城市雙向發展、相互融合、消除差別的過程。用知識產業對農業、畜牧業、手工業重塑改造,是農業現代化的根本途徑,也是農村城市化的根本途徑。

五度空間觀是轉型經濟的理論基礎。對稱經濟學是轉型經濟學。

轉型經濟是空間經濟,轉型經濟學是空間經濟學。

轉型經濟是時間經濟,轉型經濟學是時間經濟學。

轉型經濟是層次經濟,轉型經濟學是層次經濟學。

由於不但傳統的社會主義國家要向市場經濟轉型,而且資本主義社會也要向完善的市場經濟轉型,所以現在通行的轉型經濟實際上隻是融合經濟,而真正的轉型是人類實踐模式的轉軌。人類實踐模式的轉軌包括了向市場經濟、完善的市場經濟轉型。

轉型:從生存創業到生態創業的轉型,從工業經濟到知識經濟的轉型,從一元到多元的轉型,從規模到超速的轉型,從外延到內涵的轉型,從封閉到開放的轉型,從計劃經濟到市場經濟的轉型,從價格到價值的轉型……對稱經濟學將揭示轉型經濟的結構、意義和功能。

中國經濟就是這樣的轉型經濟。在知識經濟與經濟全球化時代,落後國家可以通過經濟與政治的轉型使自己後來居上。但這種後來居上是以資本主義國家發展的終點為起點,而不是重走西方國家走過的老路。從這個意義上,認為改革開放就是步西方後塵,搞資本原始積累、搞“效率優先兼顧公平”、搞帶血GDP的改革開放以來的中國“主流經濟學家”是錯誤的。

但另一方麵,這種後來居上是全麵吸取西方資本主義發展的一切文明成果,包括股份製,民主製與法製等等,而不是傳統公有製,更不僅僅是國有製,或根據掌權者的意誌和既得利益來各取所需。從這個意義上來講,改革開放以前的中國“主流經濟學家”是錯誤的。改革開放以後的非主流經濟學家,也隻不過是改革開放以前的主流經濟學家的回光返照,除了對改革開放以來的主流經濟學家給改革開放帶來的失誤進行抨擊並主張走回頭路以外,並無新意。

五度空間觀是融合經濟的理論基礎。對稱經濟學是融合經濟學。

轉型經濟是融合經濟。融合是空間時間層次的融合。空間:通過中國來展現世界。時間:通過現在來展現未來。層次:通過特殊來展現一般。

真正的社會主義就是市場經濟,真正的市場經濟就是社會主義。所謂轉型,就是融合。市場社會主義是計劃社會主義與資本主義的揚棄,這種製度轉型是積極的而非消極的,是知識經濟與經濟全球化時代兩大製度融合的必然結果,是社會發展的必然趨勢,綜合了兩大體製的優點。這個融合是持續不斷的過程,也是立體的全方位的過程,是揚棄、綜合、升華的過程。

五度空間是相互轉化的。融合是轉型向發展轉化的中介;隻有通過橫向融合,轉型才能轉變為縱向發展。

中國經濟發展的根本原因:從轉型到融合。迄今為止,人類的經濟增長方式依次經過了產品運營、資產運營、資本運營、知識運營。因此,存在著兩種轉型:一是經濟製度的轉型(如從計劃經濟向市場經濟),一是經濟增長方式與人的實踐模式的轉型。兩種轉型是局部與整體、個別與一般、微觀與宏觀的關係。處理好兩者的關係,將使後者得到充實,前者得到升華。中國改革開放,是兩種轉型:經濟體製轉型與增長方式轉型的曆史融合。前者為後者提供了有利的社會條件,落後的經濟水平為後者提供了有利的自然條件,兩者使中國優先地實現人類經濟增長方式的轉變。人類經濟增長方式的轉變給生產力帶來裂變級數的增長。

改革開放以來中國經濟發展的“根源”:結構產生生產力,用結構生產力帶動要素生產力。

中國經濟發展的根本原因:從轉型到融合。知識的重新洗牌、融合,可以帶動經濟的重新洗牌。製度高於技術,知識高於製度。技術有壟斷性,知識沒有國界,沒有壟斷性。技術一旦上升到知識,形成原理性的東西,就可以打破技術的壟斷,從而實現知識的重新洗牌;知識的重新洗牌,可以帶動經濟的重新洗牌。在這裏,熱力學第二定律可以發揮作用。通過知識融合,使知識運營帶動資本運營、資本運營帶動資產運營、資產運營帶動產品運營,實現主觀與客觀、經濟主體與經濟客體的統一,從而使企業和社會經濟結構進入全球一體化發展。

中國經濟就是通過空間時間層次的轉型與融合實現發展。中國經濟學就是要用曆時性的方法、層次性的方法化解同時性的矛盾,整合同時存在的不同經濟學流派,實現相容與超越。

五度空間觀是發展經濟的理論基礎。對稱經濟學是發展經濟學。

發展是五度空間相互轉化的結果。時間、空間、層次是對稱的;社會空間、社會時間、社會層次,前者是後者的基礎,後者是前者的主導;後者通過前者來展示,前者通過後者來提升;它們之間可以相互轉化。對稱哲學揭示了知識經濟(層次)、全球化與多元化(空間)、超速發展(時間)、合作主導競爭與雙贏發展(性質)的對稱關係。既然層次、時間、空間可以相互轉化,知識的重新洗牌將帶動經濟的重新洗牌,經濟全球化與經濟區域化是雙向同步過程,經濟上落後的國家有可能跨發展階段並後來居上;既然層次、時間、空間可以相互轉化,知識經濟時代的產業結構、特別是像我國這樣的發展中國家的產業結構,就應該是以創新業為先導、知識業為主導、製造業為核心、農業為基礎、服務業為配套的再生型→循環型→生態型→穩定型→對稱型→和諧型結構,以取得可持續發展與超速發展。

發展是社會係統的整體功能。通過空間展示的經濟社會發展的不同層次和時間上的不同階段,由經濟社會係統的性質所決定,而經濟社會係統的性質,由係統中的各個要素整體共同決定,而不是由某一方麵單獨決定。因此,同樣是商品經濟,東方的特別是中國的商品經濟處於人身依附關係的四麵包圍之下,因此本質上屬於農業性商品經濟;而西方的商品經濟則大部分擺脫了人身依附關係而獨立發展,因此性質上屬於純商品經濟。前者由於整體上受製於人身依附關係,所以隨著政治關係的變動而隨生隨滅,難以發展到工業經濟社會;後者則有著相對獨立的發展,所以一般比較容易持續地發展到工業經濟社會。當然,除了政治關係外,宗教意識形態、地理環境、生活方式、道德風俗習慣等都對能否進入工業經濟社會起了較大的作用。可見,決定經濟社會的性質是農業還是工業的生產力發展水平的,不是商品經濟一個要素,而是經濟社會係統的整體功能。在這裏,生產力作為經濟社會係統的整體功能,它的標誌不等於生產力本身;經濟社會係統中的任何一個要素都可以作為生產力的標誌(根據係統的協同律、相關律),其中生產工具可以直觀地、典型地作為經濟社會生產力發展水平的標誌,但也僅僅是標誌而己,而不是生產力本身,更不是決定生產力的根本因素。決定生產力的物的要素和人的要素這兩大要素中,人是根本的要素。

發展經濟學的邏輯結構是和發展經濟的實踐架構相對稱的。在經濟主體與經濟客體、物質與精神的相互創造過程中,對稱哲學→對稱經濟學→發展經濟學瓜熟蒂落、水到渠成,有曆史的必然性。智慧經濟→知識經濟→創業經濟→再生經濟→雙贏經濟→對稱經濟→發展經濟的經濟架構,以創新經濟學為先導、知識運營學為主導、創業經濟學為基礎、再生經濟學為核心、發展經濟學為整體框架的邏輯結構,是對稱空間—五度空間—發展空間的“全息元”。

今年是中國改革開放三十周年。中國改革開放三十年所取得的成功,不是某個領袖人物的扭轉乾坤,不是《資本論》與傳統的社會主義經濟學在實踐中運用的結果,不是移植西方市場經濟、股份製經濟理論的主流經濟學家們“效率優先,兼顧公平”的成就,更不是所謂“腐敗是社會發展的潤滑劑”的證明,而是知識經濟時代全球化經濟背景下各種因素綜合作用的結果,是社會發展的自然曆史過程,是對稱經濟、時間經濟、空間經濟、層次經濟、智慧經濟、轉型經濟、融合經濟、回歸經濟、共有經濟與中華民族經濟的統一。

在這個空間展開時間的自然曆史過程中,主體因素(領袖人物、政策、理論指導)與客體因素(經濟增長方式的轉移和經濟發展模式的轉變)是對稱的。所謂“摸著石頭過河”說明,在此過程中,理論的“指導”作用是自發的、有限的;而“走一步看一步”的實踐過程,說明迄今為止的改革實踐整體上走在理論的前麵。隻有從理論上進行係統的總結,才能指導這一偉大實踐健康、可持續地發展。這就是五度空間理論的實踐意義。

人類迄今為止的“經濟學”都是政治經濟學,都隻研究構成經濟活動與經濟發展本質與規律的某個層麵、某種要素、某類結構,因而都不能從總體上揭示經濟活動與經濟發展的本質與規律。對稱經濟學不僅研究生產中人與人的關係——生產關係,也不僅研究生產中人與自然的關係——所謂的生產力,而是研究經濟活動、經濟發展的本質和規律。經濟活動與經濟發展的本質與規律必然由經濟活動中人與人、人與自然的關係組成,但不能歸結於它們中的任何一個方麵。對稱經濟學運用對稱邏輯、對稱辯證法、五度空間方法、係統論方法、主體性與科學性相統一的方法,研究經濟活動、經濟發展中人與自然、人與人之間本質的關係及其時空展開,提高人們認識、運用經濟規律的自覺性與水平,使經濟得到更快的可持續發展。

打漁怎能用樹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