提要:規範不僅是一種主觀價值判斷,而是本身是社會、曆史發展的必然要求。規範本身是實證的,實證本身是規範的。二者不存在並列的、外在的關係,因而也不存在誰補充誰的問題。在對稱經濟學中,經濟理論的規範性決定實證性,也決定其予測能力——予測能力不過是實證性的環節,但不是唯一環節——操作性也是實證性的必要環節。
關鍵詞:實證性 規範性 操作性 事實 邏輯 價值
登高望遠 規範與實證:邏輯關係是曆史關係的縮影
邏輯與曆史是一致的,邏輯關係是曆史關係的縮影,實證經濟學轉化為規範經濟學的邏輯必然性,應該通過信息經濟向知識經濟、微觀經濟向宏觀經濟轉化的曆史必然性來說明。
規範經濟學的方法是邏輯與曆史相一致的方法,邏輯與曆史相一致就是用邏輯來說明曆史,用曆史來說明邏輯。
在本體論領域,實證性包含了規範性。但在社會科學領域,規範性則包含了實證性。由於本體論包含了曆史觀,所以總體上仍然實證性包含了規範性。本體論中的實證性包含規範性,就是通過社會科學領域中規範性包含實證性表現出來,後者是前者的環節。因此,同一性與鬥爭性的關係問題,以及由此引申出來的合作與競爭的關係問題,雖然在經濟學中屬於規範的範疇,但同它們在本體領域屬於實證的範疇並不矛盾。把合作看成是規範的,把競爭看成是實證的;把合作看成是非理性的,把競爭看成是理性的,沒有科學依據。
把價值關係從人與自然的關係延伸到人與人的關係,把道德關係從人與人關係延伸到人與自然的關係,經濟與道德,經濟學與倫理學就是重合的。當然,二者的合一有一個過程。隻有從分散的小商品經濟發展到大工業生產,從市場經濟以競爭為主發展到以合作為主,經濟學才能從唯科學主義發展到科學主義與人本主義的統一,經濟與道德、經濟學與倫理學、經濟學的實證性與規範性才能得到統一。
配置經濟與再生經濟、實證經濟學與規範經濟學之間的關係不僅是空間上、邏輯上並列的關係,而且是時間上前後交替的關係:配置經濟學與實證經濟學是工業經濟的產物,而再生經濟與規範經濟學則是知識經濟的結晶。配置經濟與實證經濟學、再生經濟與規範經濟學之間不是一一對應的關係。在配置經濟時代,規範經濟學也有立足之地。在地震等大自然災害來臨時,僅僅在有限資源的配置中,就不一定遵循西方經濟學“理性人”、“經濟人”的自利性原則;人與人之間隻有互相幫助,才能共度難關,甚至有不少人舍己救人,用自己最寶貴的生命去換取別人的生命,而在此期間並不是人的意識形態在起作用,而是人的直接本能反應在起作用。在這裏,有限資源的配置過程就顯示了經濟學的規範性、道德性。這根本上是由於,純粹的配置不存在,配置過程也是再生過程——是價值再生過程,最起碼是道德價值再生過程。
製度變遷在經濟發展中的地位和作用並非從來就有也非一成不變的。在商品經濟早期,製度變遷的作用並不明顯;這時自由競爭與交通工具改進的作用占主導。這也就是為什麼這時期自由主義經濟盛行的根本原因。到了市場經濟時期,隨著經濟的主體化、係統化,迫切需要用上層(包括國家、製度、法律、規則)的作用來整合下層,使無序的經濟活動有序化,分散的經濟活動全息化、規模化,這時製度的作用才逐步占主導。製度變遷的背後,是生產方式的變遷。如果看不到製度變遷背後的生產方式變遷,把製度變遷凝固,是用非曆史的方法研究曆史。這既不是規範的方法,也不是實證的方法。
實證經濟學與規範經濟學的關係,實際上也就是微觀經濟學與宏觀經濟學、信息經濟學與知識經濟學的關係。
應該把實證經濟學與規範經濟學的邏輯關係,放在微觀經濟與宏觀經濟、信息經濟與知識經濟的曆史關係中考察——邏輯與曆史是一致的,邏輯關係是曆史關係的縮影,實證經濟學轉化為規範經濟學的邏輯必然性,應該通過信息經濟向知識經濟、微觀經濟向宏觀經濟轉化的曆史必然性來說明。隻有這樣,才能理解為什麼隻有規範的才是實證的;而自我標榜“實證”的經濟學則往往更像盲人摸象。
人類經濟增長方式從信息經濟向知識經濟轉變,市場經濟從微觀經濟向宏觀經濟發展,也就是從無序經濟向有序經濟、不規範經濟向規範經濟、自由經濟向法製經濟轉變的過程。在信息經濟時代,信息在經濟發展中占主導地位,經濟學是實證的;在知識經濟時代,知識在經濟發展中占主導地位,經濟學是規範的。規範經濟學要求用知識主導信息,用宏觀經濟主導微觀經濟,用對策主導博弈,用對稱主導均衡,用人的主體性主導客體性,用人的積極的主動的理性行為來引導、化解不確定性。這是實證經濟學向規範經濟學轉變的時代背景。這說明,雖然目前新自由主義經濟學家仍然崇尚實證經濟學、迄今實證經濟學占主流、而規範經濟學暫時還曲高和寡,但規範經濟學取代實證經濟學成為主流將是不可逆轉的趨勢。
人的主體性不同,人在經濟中的地位不同,是規範經濟學與實證經濟學形成與區別的根本原因。在不同的時代背景下,各自都是真理。這就是經濟學的多元性。要把經濟學的邏輯分析與曆史分析結合起來,使不同的經濟學範式與流派與各自的參照係相對稱。這就是經濟史、經濟學史研究的方法論。
雖然規範與實證是曆史更替與邏輯交替的兩種方法,但對這種更替過程的反思卻隻能運用規範的方法。實證的不一定是規範的,但規範的則一定是實證的——規範是對實證的相容和超越,是方法論發展的更高階段,正好像與之對稱的文化經濟學是科學經濟學發展的更高階段一樣。離開了規範性的實證性,隻是相對的;隻有包含在規範中的實證性,才是絕對的。
不但經濟學有規範與實證之分,經濟發展也有“規範”與“實證”之別。美國奴隸製的消滅,不是“實證”經濟發展的必然,而是“規範”經濟發展的結果——不是“效率優先,兼顧公平”的產物,而是自由、公平與正義的道德要求。經濟發展本身是規範的指導,推動經濟發展的經濟學當然也應該是規範的。意識形態,往往就是這種“規範”的內在環節。
作為實證經濟學的數理經濟學是橫斷科學,規範經濟學是縱深科學,縱深科學以知識運營為前提,知識運營以人類二次創業為背景。隻有人類二次創業,知識運營在經濟增長方式中占主導地位,使人的主體性在經濟活動中占主導地位,才能使經濟學由橫斷科學升華為縱深科學,才能使經濟學由實證經濟學轉變為規範經濟學。因此必須在人類經濟發展的五度空間框架中觀察實證經濟學與規範經濟學的關係。
“圖_中_不_figure_0021_0001_em”
隻有放在人類二次創業的曆史背景與實踐框架中來觀察規範經濟學與實證經濟學的邏輯的與曆史的關係,才能對二者合理定位,並明確今後發展的方向。這就是經濟史與經濟思想史方法論。
諾貝爾獎經濟學本身也顯示出它的周期性;從中可以看出:經濟學的實證性離不開規範性,規範性也蘊含了實證性。把諾獎周期中的某個環節抽取出來,直接宣告實證主義或規範主義的勝利,正好像把經濟周期中的某個片段抽取出來建立模型一樣,其結論是不可靠的。每個諾獎經濟學都構成了人類經濟認識大圓圈中的小圓圈或某個環節,但每個小圓圈都不能取代大圓圈,也不能把大圓圈歸結於某個小圓圈。按諾獎數量在分支學科的比重來證明經濟學更側重實證性或規範性是不科學的。
所以,經濟的發展、經濟學的發展、哲學的發展,是自然曆史過程;經濟學的發展從實證到規範,哲學的發展從科學主義、人本主義的分離到統一,是自然曆史過程。每個學者隻能在特定的曆史時期,完成特定的曆史任務,提出特定的思想與思想體係;在特定的曆史參照係中,也許是正確的、合理的,但也有其曆史的局限性,無論是《資本論》,還是諾貝爾獎獲得者,沒有例外。
兩極相逢 思辨性與實證性的統一
經濟學的規範性就在經濟學的實證性之中,經濟學的實證性就在經濟學的規範性之中。經驗主義認識論隻能陷入經濟領域的不可知論,從而走向實證性的反麵。
經濟學規範分析方法要求我們分析經濟現象時,必須運用抽象法透過現象看本質。美國太平洋鐵路對經濟增長有無作用、作用大小,不是僅看某一條鐵路的直接作用,也不僅僅看某一條鐵路的替代品(如運河)的作用,而是運用抽象法,看到發達的交通的這一新的生產方式對經濟的作用,看到新的增長方式對經濟增長的作用。經濟學規範分析方法要求我們在分析經濟現象時,要運用價值分析方法。因此,奴隸製的非人道性質,決定了即使其可以帶來經濟效率的提高,也必須被淘汰,而不是通過論證奴隸製的高效率,來論證奴隸製的合理性。
所謂思辨與實證的統一,就是指:邏輯上正確的命題,在特定的參照係中,都是隻可證實、不可證偽的絕對真理。思辨與實證的統一,是經濟學規範性與實證性統一的哲學依據。
世界是可知的,思辨性與實證性是對稱的;經濟主體與經濟客體、思維與存在是對稱的。這種對稱之所以能做到思辨與實證的統一,是因為這種對稱蘊含了思維與存在、主體與客體、物質與意識、天與人之間的同一性。它們之間同一是絕對的,差異、對立與鬥爭是相對的。經濟主體活動和經濟規律是統一的,經濟學的主體性與科學性是統一的。對稱哲學既是出世的形而上學,也是入世的道德哲學、實踐哲學,外部世界的實在問題同人的存在問題是同一個問題。從具體科學到對稱哲學、又從對稱哲學到具體科學的發展,是曆史的和邏輯的過程。思辨與實證統一的對稱哲學的建立具有必然性;它的建立使人對經濟的認識過程更自覺、更有效。
因此,隻有思辨的、規範的才是實證的。隻有對稱的,才是思辨的。隻有非線性的,才是對稱的。線性的思維方式,同複雜的、非線性的經濟現象之間是不對稱的;主觀和客觀相脫節,空洞的、片麵的、低層次的“實證”,不能成為具體的真理,隻能算學說。
科學是由反映客觀規律的科學規律組成的理論體係。科學的對象是客觀規律,內容是科學規律,形式是語言。科學規律和語言組成概念、範疇與範疇體係,也即理論體係。而實驗與經驗屬於同等層次的範疇,它們都是形成科學規律的對象、過程、中介與途徑,而它們本身都不屬於科學的範疇。誠然,借助現代技術手段,科學實驗可以濃縮經驗,並形成直觀經驗難以形成的各種數據,但本身卻仍然屬於經驗的層麵,而並非等同於科學理論。同時,數據化意味著分析,而分析如果不能上升到綜合,則破壞了直觀經驗的完整性,把完整的直覺變成各種理性的抽象。如果把這各種抽象當作科學本身,就將形成偏見,而偏見比無知離真理更遠。如果要把偏見上升到科學真理,必須綜合,而綜合要有正確的思維方法。中國的天人合一陰陽五行,就是這種方法。思辨性與實證性統一的對稱哲學,就是這種方法。
西方主流經濟學用信息不對稱來定位人的“有限”理性,由此把人的經濟行為定位為博弈,是把人的認識停留在感性層次,否認人的理性認識,否認人可以通過感性認識上升到理性認識;否認人可以通過有限信息,透過現象看本質,認識、把握、運用經濟規律。西方主流經濟學家由於不能把握客觀規律與人的理性的真諦,所以隻能用所謂“時間序列”來標示經濟規律。經濟規律固然都要通過一定的時空結構體現出來,然而其中的有序性、重複性、普遍性恰恰就是規律的本質特征。不能從中抽象出“經濟規律”這個範疇,停留在描述規律的外部特征,是西方主流經濟學家缺乏抽象思維能力的表現。這是一種經驗主義認識論,經驗主義認識論隻能陷入經濟領域的不可知論,從而走向實證性的反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