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11章 邏輯、事實與價值——經濟學規範性與實證性的統一(2 / 3)

經濟規律是客觀性、主觀性、必然性的統一;知識市場經濟主觀性、主體性在經濟規律中占主導,說明經濟學的規範性就在經濟學的實證性之中,經濟學的實證性就在經濟學的規範性之中。同樣,經濟學的規範性就在經濟學的科學性之中,經濟學的科學性就在經濟學的規範性之中。妄圖離開經濟學的規範性尋找經濟學的實證性,離開經濟學的規範性尋找經濟學的科學性,本身既不規範也不科學;其結果,是既無經濟學的規範性又無經濟學的實證性。

心想事成 用建構的方法認識世界

用對稱的方法認識世界,就是用建構的方法把握世界。人就是通過創造科學規律來創造客觀規律,通過創造客觀規律來創造客觀世界,通過創造客觀世界來證明世界可知論。

作為認識對象的經濟結構,取決於考察主體的思維結構。對稱的思維結構可以建構對稱的經濟結構,既可以建構作為認識對象的經濟結構,也可以建構作為主體活動對象的經濟結構。

用對稱的方法認識世界,就是用建構的方法把握世界。科學規律與客觀規律、科學本質與客觀本質是相互建構、相互轉化的。人就是通過創造科學規律來創造客觀規律,通過創造客觀規律來創造客觀世界,通過創造客觀世界來證明物質第一性、意識第二性的唯物論、思辨與實證相統一的辯證法、思維與存在有同一性的世界可知論。對稱經濟通過創意→創新→創造→創業→二次創業,通過知識運營帶動資本運營、資本運營帶動資產運營、資產運營帶動產品運營,實現主觀與客觀、主體與客體的統一,從而使企業和其他經濟主體的經濟活動和社會政策環境對稱、和社會法製環境對稱、和社會信息環境對稱、和社會心理環境對稱、和市場競爭環境對稱,擺脫經濟運行的困境,消除經濟危機的根源,使企業和社會經濟結構協調有序發展。隻有這樣重新定位的經濟學,才能解釋幸福經濟、快樂經濟。隻有這樣重新定位的經濟學,才能在經濟學帝國實現智慧的碰撞、人格的升華、情感的交融。

經濟客體與經濟主體是相互建構的過程。建構的過程:客觀事實→科學事實→科學定律→科學原理→科學本質。建構的手段:歸納與演繹、分析與綜合、靈感與頓悟、聯想與想象、直觀與直覺。建構的形式:能充分反映和表述宇宙對稱關係、全息關係、複雜係統關係的自然語言。人工語言為自然語言服務。建構的方法:創造的方法——通過創造科學規律來創造客觀規律的方法。

世界的可知性,就表現在科學規律的可創造性;人們就是通過創造科學規律來反映客觀規律並進而創造客觀規律的。主客體係統中各方麵之間結合的無限性,決定了科學規律創造的必要性;邏輯檢驗的絕對可靠性,決定了科學規律創造的可能性。這就是科學規律創造的必然性。

客體係統中各要素之間的無限組合可以產生出無數的普遍規律,這本身即一條普遍規律。它決定了人們可以自由地、大膽地創造出無數的普遍規律,包括自然規律、社會規律、思維規律。前者是後者基礎,後者是前者的證明——這說明客觀規律和主觀能動性是完全統一的,客觀規律也即思維規律,反之亦然。二者互相創造、互相印照;客體的建構和主體的建構、客觀規律的創造和思維規律的創造是同一個過程。經濟科學的創造過程是經驗和理論、理性和非理性綜合作用的結果,是連續性與非連續性的統一。

科學本質或科學規律,包括現有的客觀本質、客觀規律的反映和未來將有可能創造出來的客觀本質、客觀規律的反映。反映是先有客觀本質、客觀規律,後有科學本質和科學規律;創造是先有科學本質和科學規律,後有客觀本質和客觀規律。前者的科學本質和科學規律的形成與後者的科學本質和科學規律的形成是對稱的。無論是科學本質還是科學規律,都是包含在概念體係(判斷和推理及由以組成的體係)中的內容。

客體和主體、相對客體和相對主體是相互創造、相互生成的過程。科學理論既是以科學家這一相對主體為中心的這個過程的產物,又是以這個過程本身為對象,因而科學理論的內容——科學規律,同對象——客觀規律是同構的;這個係統中的任何一個要素(例如客體)同其他要素處於不可分割的聯係之中,有著一種全息關係。離開這個總體過程去尋找什麼“純客體”的信息,“純客體”的反映,既不可能,也不必要;因為對這個總體過程的反映也即對客體的反映,客體的創造過程同對客體的反映過程是一致的。

大道有名 規律本身是規範的

經濟學在形成人的理念和心態、決定人是利己還是利人、商場上奉行狼圖騰還是羊圖騰方麵,其作用不是描述性的,而應該是創造性的、規範性的。經濟學的科學性和規範性可以統一而且也應該統一。

經濟客觀規律本身是規範的。經濟活動的最基本規律,是人和自然、人和人、人和社會之間物質、能量、信息的交換,這個交換是一個從不對稱向對稱轉化的過程,是價值的產生、實現、轉化的過程,是社會發展與人的全麵發展的過程,是人類理想的實現過程。知識經濟就是知識市場經濟。知識經濟是以知識為主導的經濟,知識屬於精神、意識的範疇。因此,意識和物質相比,意識為主導。知識經濟以知識為主要的、直接的生產手段、生產目的。所以知識時代將是科學規律主導客觀規律,科學範式主導經濟模式,經濟模式主導區域經濟。

經濟學科學規律本身是規範的。在知識市場經濟時期,經濟學是知識運營的組成部分;經濟學的科學範式應是以主體性為中心同科學性的統一。經濟學在形成人的理念和心態、決定人是利己還是利人、商場上奉行狼圖騰還是羊圖騰方麵,其作用不是描述性的,而應該是創造性的、規範性的。思維規律與經濟客觀規律的相互建構原理、相互建構的基礎與紐帶說明:經濟學作為一門經濟科學,它的實證性與主體性、怎麼樣與是什麼是內在一致的。經濟學的規範性和科學性、規範性和實證性可以統一也應該統一。

經濟學是科學尺度和邏輯尺度的統一。邏輯也是一種“規範”;規範的經濟學論文其邏輯尺度和科學尺度是一致的。一篇規範的經濟學論文(不管它發表在哪一“級”的刊物上),一個必要的前提是不能被人類現在所掌握的信息所證偽的:在理論上必須能自圓其說,不能被現有的邏輯證偽;必須能窮盡解釋所涉及到的經濟事物和經濟現象;不能被人類已發現的經濟事實和經濟現象所證偽;在特定參照係中,可以推斷永遠不會被人類新發現的經濟事實和經濟現象所證偽。否則,就不叫經濟科學論文,連發表的資格都沒有。被主流經濟學家津津樂道、頂禮莫拜、如獲至寶、奉若神明的相當一部分西方經濟學家的論文,都是一些不規範的論文:觀點和方法無創意,未達到科研論文創新性的要求。邏輯上不能自圓其說,未達到科研論文科學性的要求。說是解決熱點問題,卻不能使人信服,而且還引起更大的爭議,甚至產生誤導作用,不符合科研論文價值性要求。所運用的數理方法和所推導出來的線性觀點,對於需要係統方法的複雜經濟工程無借鑒意義,不符合科研論文的可操作性要求。因此,對於這些經濟作者來講,都是一些應時之作;對於這些經濟刊物來講,發表這些論文純粹是為了商業炒作。

經濟學是科學尺度和主體尺度的統一。經濟學的量子力學特征,所以經濟學的是什麼、為什麼與怎麼樣是統一的,主體性、科學性、實證性與規範性是統一的,真善美是統一的。是什麼通過為什麼、怎麼樣表現出來,操作性是其內部環節,工程方法是經濟學方法中一切方法的落腳點。因此,理論與實踐、主體與客體、主體性與科學性、實證性與規範性統一的對稱邏輯,就是經濟學的邏輯——研究的邏輯與敘述的邏輯。

經濟學是科學尺度和曆史尺度的統一。人的本質是人的主體性,人類的本質是人類的主體性。無論是人類的主體性還是個人的主體性,都是善對惡的相容與超越的過程,而這種善對惡的相容與超越就是人類曆史的進步過程。因此主體論與規律論是一致的,曆史觀與倫理學是一致的,社會的本質是建立在所有個人主體性的基礎上的人類的主體性。所以社會的本質、人類的本質、個人的本質是一致的,經濟學科學尺度和曆史尺度是一致的。

由於人的本質是主體性,客觀規律是隻是前者的總計、總和、結論。主體性,既是科學的尺度,也是曆史的尺度。經濟學範式本身的變遷是和人類經濟發展過程相一致的,從政治經濟學範式向一般經濟學範式的變遷是和人類經濟發展過程相一致的。經濟學中的曆史尺度同科學性不是對立的;科學尺度本身就是曆史規律的必然結果,也是曆史規律的組成部分。把經濟學的曆史尺度與科學性對立起來,沒有事實依據與邏輯根據。科學尺度與曆史尺度的對稱關係,是把經濟學的對象定位於“規律”而非“趨勢”的立足點。

經濟學是科學尺度和效益尺度的統一。效益與公平的內在一致性,說明科學與價值、實證與規範、規律與人道是合二而一的,經濟學科學尺度和效益尺度是統一的。沒有效益,沒有真正的效率。沒有效率,也沒有真正的效益。弱肉強食不是真正的效率,平均主義不是真正的效益。帕累托最優不是效率第一,而是效益至上。資本主義講效率不講效益,傳統社會主義講效益不講效率,轉型、改革是二者的揚棄,使二者各自揚長避短,從而充分發揮二者的優勢,這是改革開放以來中國經濟持續發展的根本原因。把效率說成是實證的、科學的,把公平說成是規範的、理想的、人道的,是荒謬的。西方經濟學“效率優先、兼顧公平”和中國前主流經濟學家公平優先、兼顧效率,二者都把公平與效率對立起來,既無公平,又無效率。前者過分強調自由而否認了政府的作用,後者過分強調政府的作用,而否認了自由的功能,二者都把自由和政府對立起來,因而也都不能處理好公平與效率的關係。公平與效益的對稱,是人類一般經濟規律與本質的反映,是人類一般經濟學的主體性、價值性、科學性的統一。

道在道中 規範本身是實證的

經濟學的規範性與實證性的統一,同自然科學的實證性是等價的,當然,不是同牛頓力學為代表的線性科學等價,而是同量子力學、相對論、係統科學、複雜性科學等非線性科學等價。

用合理的方法認識世界

真是真理,善是合理;合理就是規律性與目的性的統一,科學性和主體性的統一,真理性與價值性的統一。合理的哲學,是真善美對稱的哲學。合理的經濟學,是真善美對稱的經濟學。經濟學是審美的,就應該是規範的,就應該是理想與現實的統一。在特定層次,合理與真理是統一的,符合論與實用論是統一的。之所以出現合理與真理的背離,是由於混淆了不同層次的真理。合理與真理的統一是具體的,是一個過程;人們向更高的合理追求的過程也即向更高的真理追求的過程。所謂合理不合法,或“合法不合理”等提法,是割裂了合理與真理、真理的個別和一般、深層和淺層。把一般真理架空成可以離開特殊真理的“抽象真理”;或者承認個別而否認一般,把個別真理看成是不包含一般真理、可以不受一般真理製約的“例外”,在理論上是錯誤的,在現實上必然搞亂人們的思想,使人們無法可依、有法不依,給不正之風、甚至犯罪活動以可乘之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