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12章 數字經濟與對稱經濟——對稱經濟學與對稱邏輯學(1 / 3)

提要:政治經濟學的各種定理、公理,有那麼多的例外甚至“悖論”存在,是由於傳統邏輯的線性思維方式所致,是由於線性思維方式同豐富多彩的現實生活不對稱所致。經濟現象是社會生活中最具體,最核心的現象,要解釋社會經濟現象必須用對稱邏輯。對稱邏輯是對稱經濟學的邏輯。

傳統邏輯的學科定位決定悖論的定位,悖論的定位決定怎樣才算成功地運用數學,決定對稱邏輯的學科定位。本章通過分析人類思維結構的曆史發展、人類邏輯發展的幾大階段由此形成的幾大邏輯類型,揭示邏輯發展的邏輯,並對幾大類型邏輯予以合理定位,指出對稱邏輯產生的邏輯與曆史必然性,指出對稱邏輯是對稱經濟學的思維方式,是消除經濟學悖論、建立科學的經濟學的必要前提。

關鍵詞:對稱邏輯 悖論 辯證邏輯 形式邏輯 思維方式 數學。

恰到好處 傳統邏輯的學科定位

傳統邏輯也是從內容和形式的統一上來研究思維的學說,因而決不是什麼“形式”邏輯。

與把概念說成是思維的形式相聯係,人們通常把傳統邏輯說成是關於思維“形式”的學說,傳統邏輯也就成了“形式”邏輯。“形式邏輯的任務是撇開思維的內容,單純從形式方麵考察思維”(肖前),“形式邏輯作為一門研究既成的思維形式的邏輯結構的科學,由於它撇開了思維的具體內容,因而也就撇開了概念的內在矛盾”(彭漪)。我們認為,正好像傳統把概念說成是思維的形式是混淆了概念和語言一樣,把傳統邏輯說成是思維形式的學說是混淆了傳統邏輯和語言學。如果像馬克思說的,隻有語言才是思維的形式,那麼,隻有語言學才是研究思維的形式和形式的規律(如語法規則)的學說。而傳統邏輯一開始就不是什麼“純思維形式”的科學。傳統邏輯的創始人亞裏士多德認為判斷的主詞和賓詞的聯係就反映了事物之間的客觀關係,列寧說他的邏輯學是尋求、探索,它接近於黑格爾的邏輯學。後來傳統邏輯的發展,與其說被“形式”主義化了,還不如說是被歪曲化了。因為,根據恩格斯的傳統邏輯和辯證邏輯的關係是初等數學和高等數學的關係的比喻,可以認為辯證邏輯(對稱邏輯是辯證邏輯發展的高級階段)研究人的認識的理性階段的規律,傳統邏輯則研究人的認識的知性階段的規律。超出了傳統邏輯的適用範圍,把傳統邏輯應用到整個人類認識的過程,使它成為詭辯的工具並陷入悖論是並不奇怪的。黑格爾之所以認為傳統邏輯可以成為詭辯工具,是因為黑格爾把傳統邏輯和形而上學混為一談,從而把傳統邏輯的局限性絕對化了。但正好像超出了真理的應用範圍,把真理變成謬誤並不等於真理本身就是謬誤一樣,超出了傳統邏輯的適用範圍,把傳統邏輯變成詭辯的工具也不等於傳統邏輯本身就是純形式的東西。

對象決定內容,特定的對象決定特定的內容。有的學者認為,辯證邏輯(傳統的辯證邏輯是矛盾邏輯,是辯證邏輯發展的低級階段)“把同一律、對稱律、排中律擴展應用到思想對存在(客體)的關係上,因而辯證邏輯的基本規律——對立同一律有客觀基礎,辯證邏輯是從內容和形式的統一上研究思維,而形式邏輯隻是把同一律、矛盾律、排中律應用在思想對思想的關係上”,因而傳統邏輯的基本規律——同一律沒有客觀基礎,隻是“思維在形式上正確的規律”,傳統邏輯隻能是形式的邏輯(田運)。我們認為,這是對“客觀基礎”作了片麵的理解。誠然,事物包含矛盾,包含對立統一,這是對立同一律的客觀基礎。但任何事物都是相對靜止狀態和絕對運動狀態的統一;對事物的質的相對穩定性,即同一事物、同一屬性、同一關係在同一時間、地點下的確定性的反映,不但是必要的,而且是可能的。這個反映是人類認識的必經階段——知性階段的基本任務,因而同一律是知性認識的基本規律。否認了同一律的客觀基礎,就是否認了質的相對穩定性,就是相對主義;也就是否認了知性認識是人類認識的必經環節,把辯證的理性認識看成是可以憑空產生的無源之水、無本之木。思維在形式上正確的規律,是語法規則等,而不是同一律。

高等數學有內容,初等數學也有內容。根據恩格斯的比喻,我認為,從傳統邏輯到對稱邏輯(中間經過矛盾邏輯),是人類思維方式發展的兩大階段。人類認識,無論是低級的還是高級的,都是客觀對象的反映;因此,無論是傳統邏輯還是對稱邏輯,都是關於思維規律的科學;作為它們研究對象的人類思維、思辨和實在的關係,都是內容和形式的統一、主觀與客觀的統一。世界是無限的,本性是辯證的和對稱的。人類對世界的認識,也是一個從片麵到全麵、從現象到本質、從相對到絕對、從抽象到具體、從不對稱到對稱的過程。這裏麵有量變,也有質變。相對於整個人類來說,從傳統邏輯的思維方式到對稱邏輯的思維方式,達到對世界的對稱本性的認識,是認識發展史的一大飛躍。如果說,在此以前,人們滿足於傳統邏輯的思維方式,把它看成是唯一正確的思維方式,因而往往陷入形而上學的思維方式的話,那麼,現在人們感到,要對事物有一個完整的認識,隻有用對稱邏輯的思維方式才有可能,用傳統邏輯的思維方式是不夠的了。這時候,傳統邏輯給人以脫離思維對象的假象,是正常的;把傳統邏輯看成是“形式”邏輯,甚至進而把傳統邏輯混同於形而上學的思維方式來批判,是難免的。現在的任務,是通過曆史的和全麵的考察,從假象返回本質,還傳統邏輯以本來的地位。這樣,我們就可以清楚地看到:傳統邏輯也是從內容和形式的統一上來研究思維的學說,因而決不是什麼“形式”邏輯。

人們之所以把傳統邏輯看成形式邏輯,還因為人們把知性認識階段以同一律為核心的思維規律和思維形式混為一談。人的知性認識階段以同一律為核心的思維規律雖然由於其一般性特征,在表述形式上可以符號化、抽象化、程序化,但仍然是內容和形式的統一。傳統邏輯規律內容的具體化和形式的抽象化、數學化、符號化是對稱的雙向同步過程。符號化不等於形式化,學科體係形式的符號化不等於學科定位的符號化、形式化。僅僅根據傳統邏輯規律在表述形式上的抽象化、數學化、符號化就把傳統邏輯看成是形式邏輯因而具有普適性是線性思維的產物。

剝繭抽絲 解悖的唯一途徑

使各種邏輯各得其所,取長補短,相得益彰,從而建立起和諧的思維結構。這種使各種邏輯和諧相處的邏輯,就是邏輯的邏輯——對稱邏輯。

悖論的定義:同一命題或推理中隱函著兩個表麵對立的結論,而這兩個結論都能自圓其說。

悖論的本質,是命題或推理中隱含的思維的不同層次、意義(內容)和表達方式(形式)、主觀和客觀、主體和客體、事實和價值的混淆,是思維內容與思維形式、思維主體與思維客體、思維層次與思維對象的不對稱,是思維結構、邏輯結構的不對稱。

悖論的根源,是知性認識、知性邏輯(傳統邏輯)、矛盾邏輯的局限性。

產生悖論的根本原因,是把傳統邏輯形式化、把傳統邏輯普適性絕對化。

例如,“對與錯”同“真與假”是對應關係,而非等同關係。“我這句話是假的”之所以成為悖論,是由於混淆了這兩對範疇。如果這句話確是假的,隻能說明表述正確,而不能使這句話弄假成真;如果這句話是真的,隻能說明這句話表述錯誤,也不等於這句話是假的。要把這句話表述正確與否,同這句話本身內部的真假區別開來。很多悖論都是把表述的正確與否,同表述內容的真與假混為一談。內容的真假,不因表述的對與錯而改變。內容是真的,不因表述錯變成假的;反之,內容是假的,不因表述正確而變成真的。

西方經濟學以傳統邏輯為思維方式、以價格機製為市場的核心機製、通過嚴密的數理邏輯推導建立起來的一個又一個體係,都是社會某個經濟現象的抽象;雖然都有合理的因素,但總體上都不符合市場經濟的實際情況。邏輯嚴密的國家幹予主義和同樣邏輯嚴密的自由主義之間誰也說服不了誰,相互之間沒有兼容性,這本身就是一個悖論——把傳統邏輯形式化造成的悖論。而所謂的“幸福悖論”,根源也在於把傳統邏輯形式化的思維方式和對象的不對稱。西方經濟學在沒有改變自身思維方式的前提下,想把幸福經濟學、福利經濟學、快樂經濟學收入髦下,我想也不過是附庸風雅。

宇宙的本質是同一的;宇宙同一性是絕對的、鬥爭性是相對的。而矛盾的同一性是相對的、鬥爭性是絕對的。矛盾本性同宇宙本質的不對稱說明,矛盾隻是宇宙的局部情況;矛盾辯證法隻是辯證法發展的一個階段,矛盾辯證法、矛盾邏輯的普適性是相對的。作為矛盾邏輯的辯證邏輯,隻是傳統邏輯向對稱邏輯轉化的過渡環節。把矛盾邏輯形式化、把矛盾邏輯普適性絕對化,也會產生悖論。

建國以來,矛盾辯證法就先後成為“以階級鬥爭為綱”和“和諧社會”的哲學基礎。這本身就是一個悖論——矛盾辯證法悖論。建國以來所有圍繞著馬克思主義展開的爭論,均源於矛盾辯證法、矛盾邏輯的悖論。這也是為什麼爭論各方都能自圓其說,因而公說公有理、婆說婆有理的根源所在。

把悖論運用到實踐中,使理論和實踐相脫節,實踐中各個要素、要素和結構之間不對稱,就會出現悖境。

根據五度空間方法、還原論與整體論相統一的方法,從抽象到具體的過程,是從本質到現象展開的過程。由於《資本論》對市場本質的定位是錯誤的,所以它從抽象到具體的過程,不屬於從本質到現象的過程。《資本論》描述的客觀經濟過程與主觀政治目標不對稱。就客觀的經濟過程來講,需要生產資料和勞動力、物資要素與人的要素的對稱;而在政治目標上,則要突出勞動者在價值增值上唯一的地位和作用,需要反“剝削”,需要“一大二公”。這種不對稱是造成社會主義運動左右搖擺的根本原因:右,符合生產力的發展要求,然而不符合馬克思主義;左,符合馬克思主義,然而不符合生產力的發展要求。建國以來左右搖擺的悖境是“資本論悖論”在實踐中的展開,也是中國生產力發展不快的宏觀方麵的原因。總體上講,以階級鬥爭為綱的“左”給生產力發展帶來破壞,“文化大革命”是極端表現。

真正的社會主義就是市場經濟,完善的市場經濟就是社會主義。從資本主義到社會主義到共產主義,是市場經濟從不完善到完善的發展;共產主義就是幸福的社會、幸福的經濟。《資本論》和西方經濟學的共同要害,是把資本主義和市場經濟劃等號,把社會主義和計劃經濟劃等號,因而都沒有把握社會主義和資本主義的本質。因此,建立在政治經濟學矛盾辯證法基礎上的社會主義隻能是空想社會主義,得不到也不可能得到實踐的證實。

在間接投融資為主體的國際經濟秩序中,各國貨幣政策的獨立性、彙率的穩定性和資本自由流動三者得不到統一,被稱為金融“三元悖論”。當經濟增長方式的發展客觀上要求建立直接投融資為主體的國際經濟新秩序,而社會金融體製仍然以間接投融資為主時,社會大量遊資不能轉變成投資和消費的有效需求而必然轉變成投機和無序運動,並演變為周期性金融危機,從而產生投資和需求、生產和消費脫節的“二律背反”,這個“二律背反”就是金融悖境。什麼叫泡沫?不正常的溢價本身就是泡沫。股價溢價上市,股市投機比重高於投資;股市泡沫是盤剝中小投資者的陷阱,是大企業圈錢的渠道,是兩極分化的平台,照樣蘊含金融危機。這說明直接投融資中,創業投融資必須占主導。所以,在大量遊資存在的今天,政府應該適時地引導創業投融資,而不僅是股市投融資。市場體製的結構是對稱的;各個要素必須與時俱進,實現不對稱向對稱轉化。體現知識運營這一經濟增長方式的,知識運營為主導、直接投融資為主體、創業潮為基礎的國際經濟新秩序,將走出金融“二律背反”、“三元悖論”,使社會大量遊資能轉變成投資和消費的有效需求,使各國貨幣政策的獨立性、彙率的穩定性和資本自由流動三者得以統一;從根本上避免金融泡沫與金融危機,使各國國民經濟持續穩定發展。

《資本論》指出:資本主義周期性經濟危機的根源在於資本主義生產的社會性和占有的私人性之間的矛盾。怎樣解決這個矛盾?《資本論》和以《資本論》為依據建立起來的傳統的社會主義政治經濟學教科書認為必須建立以生產資料公有製為基礎的經濟製度和政治製度。而迄今為止的社會主義實踐說明,傳統的公有製隻能造成效率低下、公有資產流失,蘊含著另一種形式、然而本質上更嚴重、造成比資本主義周期性經濟危機損失更大的經濟危機。

這也是一種悖境。《資本論》對社會主義具體模式的設計,不是“未能”,而是“不能”,根源在於範式的內在的邏輯出發點和思維方式的局限性。空想社會主義在實踐中的必然結果,就是空想社會主義悖境。要使社會主義從空想到科學發展,必須走出《資本論》矛盾邏輯蘊含的悖論及由此悖論造成的悖境。

走出悖論及由此造成的悖境的唯一途徑,是給傳統邏輯和矛盾邏輯合理定位,明確它們各自的性質和使用範圍;在現實的思維過程中,使各種邏輯各得其所,取長補短,相得益彰,從而建立起和諧的思維結構。這種使各種邏輯和諧相處的邏輯,就是邏輯的邏輯——對稱邏輯。

合算與合理 數理邏輯的定位

數理邏輯並未超出傳統邏輯的範疇。數理邏輯在學科性質、學科體係構成上仍然屬於知性邏輯。

傳統邏輯與現代邏輯的關係,是知性邏輯與理性邏輯的關係,而不是形式邏輯與數理邏輯的關係。是否現代邏輯,不是看形式是否現代化,而是看學科定位有否轉移和提升。數理邏輯作為傳統邏輯中演繹邏輯部分的形式現代化,不是現代邏輯的標誌。數理邏輯本質上仍屬於知性邏輯的範疇,因而也仍然屬於傳統邏輯的範疇。

數理邏輯學科體係的形式化,不等於整個傳統邏輯學科體係的形式化。傳統邏輯學科體係的形式化,也不等於傳統邏輯學科定位的形式化。隻要傳統邏輯學科基礎沒有改變,其學科定位就沒有改變,其學科性質就不可能是“形式邏輯”。

要把“應用”和“結合”區別開來。

不能把普適性更大的學科應用到一門較具體的學科中去,就認為是這門學科同普適性學科的“結合”。任何一門學科都要運用哲學、語言、邏輯,並不等於這門學科同哲學、語言學、邏輯學的“結合”。數理邏輯作為數學在學科體係上的“邏輯化”,是演繹邏輯在數學中的應用,而不是邏輯和數學的“結合”。數理邏輯不是邏輯和數學相結合產生出來的新學科,數理邏輯並未超出傳統邏輯的範疇。數理邏輯既不是傳統邏輯發展的新階段,也不是和傳統邏輯相並列的性質不同的新學科。數理邏輯在學科性質、學科體係構成上仍然屬於知性邏輯。

濫用數理邏輯,把經濟學數學化,是把隻有理性才能把握的知識硬塞入知性認識的框架,其結果就是出現悖論。這就是西方經濟學出現大量悖論的根源。

要把“真假”與“對錯”區別開來。

真與假,是知性邏輯(數理邏輯)的研究對象。對與錯,是理性邏輯(含對稱邏輯)的研究對象。合理不合理,是對稱邏輯的研究對象。

知性層麵上的真假,就是知性層麵上的對錯。不能用知性層麵上的真假和理性層麵上的對錯之間的不對稱,得出真假和對錯是可以相互分離、真假是純形式的結論。

知性層麵上的“真假”,是理性層麵上的“對錯”的必要條件而非充分條件。知性層麵上的“假”,必定是理性層麵上的“錯”;知性層麵上的“真”,不一定是理性層麵上的“對”。

“真假”是知性層麵上內容和形式的統一,“對錯”則是理性層麵內容和形式的統一。

因此,“真假”與“對錯”是兩個層次的概念。把“真假”同“對錯”混為一談,把“真假”這對知性認識的範疇,運用到認識的全過程,進行概念推演,超出了傳統邏輯的應用範圍,悖論的結論已經包含在前提之中。

要把“真理”與“合理”區別開來。

真是真理,善是合理;合理就是規律性與目的性的統一、科學性和主體性的統一。

科學理論的合理性表現在意義和價值的對稱。

在特定層次,合理與真理是統一的,真理是實用的;符合論與實用論是統一的。之所以出現合理與真理的背離是由於混淆了不同層次的真理,把低層次的真理擴大為高層次的真理,把它絕對化,從而成為不合理。但就更高層次的真理來講,相應於這個層次來講又是合理的了,因而合理與真理的統一是具體的。這說明科學是一個係統。這個具體化是一個過程,人們向更高的合理追求的過程也即向更高的真理追求的過程。因而科學是一個係統化、合理化的過程。合理與真理既同一又對立的關係,是人類追求真理的動力,也是真善美協調發展的動力,真善美本身又互為動力。因而科學係統必然是真善美的統一。

在科學係統中,合理、真理、價值性之間的關係是全息關係。因而既有必要,又有可能運用對稱的方法,自覺使它們相互滲透、相互包含、推動它們向更高層次發展。

南轅南轍 經濟學形而上學與數學——怎樣才算成功地運用數學

經濟學有形而上學的性質。隻有在正確的思維方式的基礎上運用數學才算成功地運用數學。

任何一門科學都有形而上學的性質,建構任何一門科學的方法都必須具備形而上學的功能。任何一門科學都必須同時運用理性的方法與非理性的方法。係統的、主體性與科學性相統一的經濟科學是實證的同時也是規範的。

形而上學的真諦在於主觀對客觀的意向性、主體對客體的指向性、思辨與實證的同一性、內在對外在的超越性。科學的形而上學性質在於內容與形式的統一、主觀與客觀的統一、主體與客體的統一。

經濟學形而上學的真諦要求把思維形式與思維方式區別開來。如果說一門學科隻有成功地運用數學才是成熟的學科,那麼也隻有在正確的思維方式的基礎上運用數學才算成功地運用數學。如果不是在正確的思維方式指導下,以正確的內容為基礎,運用數學隻能是文字遊戲、嘩眾取寵、故弄玄虛、故作高深,形式再精美也隻能是水上浮萍、南轅北轍;數學模型越精致,越是誤人子弟,離成功地運用數學十萬八千裏。

經濟學形而上學的真諦要求方法和對象必須對稱。西方經濟學用剔除主體性的數學模型方法來研究博弈論的數理博弈論,相當於用力學方法來研究量子力學,是方法和對象的不對稱。西方經濟學非數理博弈理論,否認了博弈理論中邏輯的普適性,等於說博弈理論可以不需要邏輯來建構,這又走向了另一個極端。在這裏方法起到至關重要的作用。西方經濟學家最拿手的數學方法,由於本質上屬於傳統邏輯範疇,其先天的局限性,決定了其對於紛繁複雜的經濟現實的解釋的蒼白無力和缺乏指導意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