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12章 數字經濟與對稱經濟——對稱經濟學與對稱邏輯學(3 / 3)

對稱邏輯是哲學的邏輯

對稱邏輯是世界觀和方法論的統一。對稱,既是世界觀,又是方法論。對稱邏輯是形而上學邏輯。對稱邏輯使形而上學與實證科學得以統一,形而上學不是割裂主客觀的屏障,而是連接主客觀的橋梁,從而充分發揮了它的認識功能。對稱邏輯,把形上與形下統一起來,是形而上學的邏輯化。對稱邏輯用對稱的方式認識世界。對稱關係是宇宙的最深層本質,對稱規律是社會的最根本規律,對稱原理是科學的最基本原理。對稱邏輯揭示哲學的時間、空間、層次之間、哲學範式同實踐模式之間相互對應、相互轉化的規律。對稱邏輯使哲學邏輯化。對稱邏輯真正實現了世界觀和方法論的統一,本體論、曆史觀、認識論、邏輯學的統一。對稱邏輯,是哲學發展的邏輯、邏輯發展的哲學,是和諧社會時代精神的精華。

對稱邏輯高於矛盾邏輯。“矛盾”的概念不能對悖論現象作出統一的解釋、統一的解決,對稱邏輯可以做到。所以對稱哲學高於矛盾論,對稱方法高於矛盾分析法,對稱邏輯高於現有的矛盾邏輯。對稱邏輯是具體與抽象的統一;邏輯與曆史的統一;科學與人本的統一;思辨與實證的統一。

對稱邏輯是哲學發展的邏輯。與人類經濟發展階段相適應,人類哲學思想的發展,也經過了獨斷唯心論、獨斷唯物論、實證唯心論、實證唯物論四個階段,它們分別體現了以客體為中心的統一、以客體為中心的分裂、以主體為中心的分裂、以主體為中心的統一的人類實踐發展的不同階段。

無既是宇宙的起點,又是對意識還原的終點。作為對稱邏輯的起點的無是對二者的相容和超越。在這個無的基礎上,展開物質和意識的對稱演化。對稱邏輯是對迄今為止認識史、意識還原史的相容與超越。在哲學的大圓圈扣著小圓圈的螺旋式上升、波浪式前進的否定之否定的發展過程中,有一條直線上升的中心線索,這就是哲學的兩種出發點:探討出發點和曆史邏輯(表述)的出發點的對稱統一:前者的出發點,正是後者的終點,後者的出發點,也正是前者的終點。哲學發展的重心,正是由前者的終點、後者的出發點向前者的出發點、後者的終點逐步移置的自我上升過程。這是圓圈中的核心、曲線中的中軸線、哲學發展的最基本的中心線索。所以哲學發展的邏輯就是對稱的邏輯。

對稱邏輯是全息邏輯

所謂宇宙的全息關係,就是:宇宙中任何組成部分同其他部分之間都有共同的本質,你中有我,我中有你,“一即一切,一切即一”。宇宙的全息關係源於宇宙的各個組成部分的共同的本源,宇宙的各個組成部分都是這個共同本源的展開。世上固然沒有兩片完全相同的樹葉,世上也沒有兩片完全不同的樹葉。同和異相比,同比異更根本。同是絕對的,異是相對的。同是異的原因,異是同的展開。人類經濟社會求同存異,追求和諧經濟社會、大同經濟社會的理想;人類思維通過抽象概括,化異為同,認識宇宙不同層次的本質,都是同宇宙本身同異關係相對稱的同異關係,也是宇宙同異關係的組成部分。

對稱邏輯是根據宇宙的對稱關係和全息關係規律,從主觀推知客觀、已知推動未知、經濟主體建構經濟客體的邏輯。其中,從歸納到演繹、從分析到綜合,是從經濟客體到經濟主體、客觀到主觀、具體到抽象到思維的具體的過程;從對策到對稱,是從主觀到客觀、經濟主體到經濟客體的過程。

對稱邏輯是方法的邏輯

對稱邏輯,使正的方法和負的方法、邏輯方法與“非”邏輯方法統一起來,相得益彰、相輔相成,構成完整的內容和形式、觀點和方法相統一的邏輯體係。對稱邏輯是根據對稱的規律,以對稱為坐標,去認識舊事物、發現新事物的方法。用對稱的方式認識世界,是用建構的方法把握世界。

沒有對稱的方法,量子力學與相對論就不能統一,狹義相對論與廣義相對論就不能統一,宇宙統一性原理就不能建立。愛因斯坦之所以能建立相對論,把時空、物質和力統一起來,靠的就是對稱性原理。對稱性原理決定著基本相互作用大統一理論的發展方向,並在弱電和強相互作用的統一中得到體現和證明。對稱是宇宙的本質,對稱性原理是經濟科學的最基本原理。

對稱是出發點和歸宿,抽象和辯證是手段和途徑。不對稱是“二律背反”的本質與根源。對稱就是“二律背反”的融解。揚棄“二律背反”,必須靠非理性與理性相統一的方法、邏輯與非邏輯相統一的方法。非理性與理性的統一、邏輯與非邏輯的統一,就是對稱的邏輯。

所謂正的方法和負的方法也是對稱的。二者統一起來的邏輯就是對稱邏輯。

對稱邏輯是對策邏輯

任何概念都有一個從模糊到精確的發展過程。這個過程和經濟社會整體發展過程是對稱的。博弈源於封閉,對策來自溝通。均衡是博弈的結果,對稱是對策的成就——和諧經濟時代要有同工業經濟時代不同的思維方式與之對稱。對稱邏輯通過對對策與博弈、對稱與均衡等概念的分離與重新定位,使之內涵與時代的發展、新範式的要求相對稱。在經濟活動中,經濟主體的行為方式是對策還是博弈,構成了新舊經濟模式、管理模式的本質區別。對策學還是博弈學,是新舊經濟學範式、管理學範式的本質區別。它們體現了兩種世界觀、兩種思維方式的本質區別。

博弈論的思維方式是非此即彼的傳統邏輯,對策論的思維方式是亦此亦彼的對稱邏輯。

對稱邏輯就是對策邏輯。對稱邏輯是傳統經濟學中博弈分析與製度分析的揚棄。隻有對稱邏輯,才能化解這個悖論。隻有對稱經濟學,才能運用對稱邏輯。隻有對策,才能建構對稱經濟。

對策是經濟主體化與邏輯化的統一。對策論就是對稱的方法論,就是對稱邏輯的方法功能。對策與對稱,二者有聯係,也有區別。對策的哲學根據是對稱原理,對稱的方法論應用就是對稱邏輯。

貫穿對稱經濟學概念、範疇與範疇體係的核心,是以經濟主體為主導同經濟客體的對稱;由於這個對稱,使經濟學的主體性和科學性得以統一。

對稱邏輯是把經濟、社會和意識的必然性通過對稱性,同人的主體性有機統一起來,把人的活動邏輯化也即規律化了,從而使經濟科學主義與人本主義得以統一。

對稱邏輯是反思的邏輯

對稱邏輯是根據時間、空間、層次相對應、經濟科學範式和實踐模式相對應的關係,全新認識和整合人類認識史、科學史,使之邏輯化的邏輯。

對稱邏輯是邏輯發展的自然曆史過程。對稱邏輯的萌芽、要素、結構蘊涵在人類邏輯思維發展的曆史長河中。以對稱邏輯為基本線索,中國哲學和西方哲學是哲學發展的自然曆史過程在空間上的展開。隻是和西方邏輯一開始就出現“邏輯”這一概念不同,要通過反思才能使中國傳統哲學中所蘊含的對稱邏輯由潛邏輯升華為顯邏輯。對稱邏輯的萌芽先於抽象邏輯的理論形態,對稱邏輯的理論形態是對抽象邏輯的揚棄。對稱思維,是中國哲學一以貫之的思維方式。天人合一、陰陽對立、義利統一、內聖外王、極高明而道中庸的對稱思維方式,是中國哲學的最本質特征,是中國哲學的獨特優勢,同宇宙的對稱發展規律有著天然的一致性。正是靠著對稱思維方式,奠定了中國哲學在世界哲學中不可替代的地位。

矛盾邏輯本質上仍然是一種線性邏輯。它雖然可以解決理論體係的邏輯自洽性問題,但不能解決主客體、主客觀的對應問題。而不解決後一個問題,所謂辯證法、認識論、邏輯學三者的統一,隻能是一廂情願的空話(除非是黑格爾那樣客觀唯心主義的統一)。真正的統一,必須是自洽性、正確性、合理性的統一。

西方抽象哲學,滲透的是線性邏輯。東方對稱哲學,貫穿的是對稱邏輯。中國哲學之所以能夠做到內在的超越,就是因為中國哲學的思維方式是對稱邏輯,中國哲學是對稱的哲學。西方哲學之所以不能做到內在的超越,就是因為西方哲學的思維方式是不對稱的,西方哲學是不對稱的哲學。

老子的“道”就是一種內在的超越。貫穿老子思想的基本線索是對稱:無和有的對稱、有限和無限的對稱、靜和動的對稱、柔和剛的對稱、陰和陽的對稱、上和下的對稱、進和退的對稱……老子哲學就是對稱哲學,老子辯證法就是對稱辯證法,老子邏輯就是對稱邏輯。

馮友蘭說,中國的釋道儒的宇宙觀、人生觀真諦是“極高明而道中庸”。極高明而道中庸,就是宇宙觀、天人觀上的對稱。對稱邏輯是中華民族智慧的結晶。

對稱的思維方式,源於中國哲學的價值觀。西方哲學的“意義”是邏輯上的自洽和主觀對客觀的符合,中國哲學的意義是價值,即對人的有用性。非功利主義的哲學觀造成了西方哲學主客觀的對立和不對稱,功利主義的價值觀造成了中國哲學主客觀的統一與思維方式的對稱。

把周易以來就有的“天人合一”的思維方式,看成是中國近代以來自然經濟科學不發展的根源,是因果關係的不對稱,違背了對稱邏輯。根據對稱邏輯,中國近代以來自然經濟科學不發展的根本原因,不是周易以來“天人合一”的思維方式,而是自給自足的自然經濟、計劃體製及在此基礎上形成的封建宗法製度、官本位、人生依附關係和行政化的學術方式、行為方式,限製了人的創業精神、人勞動的自由自覺性和人的經濟主體性的發展。缺乏創業自由和人的經濟主體性,創新精神將成為無源之水,無本之木;沒有創新精神,經濟科學的發展將缺乏內在的靈魂,思辨與實證、天與人之間將缺乏內在的聯結。中國近代以來自然經濟科學不發展的根源,不在於“天人合一”的對稱思維結構,而在於官學不分的一元經濟社會結構。

隻有對稱邏輯,才能確立中國哲學在人類哲學史中的獨特地位,也才能指出中國哲學世界化與現代化的方向。

對稱邏輯是合理的邏輯

如果說,線性的知性邏輯隻能使經濟科學成為抽象的真理,辯證邏輯可以使經濟科學成為具體的真理,那麼對稱邏輯則可以使經濟科學成為合理的真理。對稱邏輯之所以是合理的邏輯,是由於對稱邏輯作為整體的邏輯,可以通過對各門學科背後的邏輯基礎進行合理定位,實現對各門學科的合理定位,從而消解由於學科錯位而造成的悖論。對稱邏輯可以解決經濟學數學化和經濟主體化的悖論,使經濟學邏輯化和經濟主體化二者得以統一。

對稱邏輯之所以是合理的邏輯,是因為它能夠為人類的思維整體提供規律性的說明,使人能合理把握對象事物的立體結構,能完整把握係統性和規律性的統一、波和粒的統一、不確定和確定的統一、真善美的統一、實體屬性關係的統一等線性邏輯把握不了的對稱關係。

對稱邏輯是審美的邏輯

對稱邏輯是審美的邏輯;是真、善、美的對稱與統一的邏輯。

美也有規律,美的規律就是對稱的規律。以對稱作為思維規律去認識事物,就是用審美的眼光去看待事物。對稱邏輯化,就是審美規律化,審美自覺化。其結果,就是自覺地按美的規律來造型。

美的對稱包括:真、善、美的對稱;真知、真理、合理、自由的對稱;知性邏輯、理性邏輯、道德邏輯、情感邏輯的對稱;經驗與理論的對稱;現象與本質的對稱;因果關係與道德關係的對稱;規律性與目的性的對稱;理想與現實的對稱;主觀與客觀的對稱;經濟主體與經濟客體的對稱;相對主體與相對客體的對稱。

對稱邏輯是實踐的邏輯

對稱邏輯是和諧的思維結構。建立和諧的思維結構是建立和諧的社會經濟結構的前提。在和諧社會中,以人的自由自覺的勞動,創業,為對稱邏輯的基礎,吸收西方抽象邏輯和具體科學發展的最新成果,中國傳統“天人合一”的對稱思維結構將衍化為科學的對稱邏輯,演化出對稱哲學,並促進科學的極大發展。對稱邏輯是和諧社會的思維框架,是人類實踐的必然結果,也是人類實踐的深層次的結構。

任何積極的、主體的實踐,都是主觀和客觀、經濟主體和經濟客體、相對經濟主體和相對經濟客體的對稱。對稱邏輯是使實踐邏輯化。

經濟主體還原的過程,就是從外到內、從經濟客體到經濟主體、從相對經濟客體到相對經濟主體、從無限到有限、從有到“無”的過程;經濟主體創造(構造)的過程,就是從內到外、從無到有、從有限到無限、從相對經濟主體到相對經濟客體、從經濟主體到經濟客體的過程。這既是對稱的邏輯進程,也是對稱的實踐過程。

宇宙的發展,是從深層本質到淺層本質、從本質到現象、從簡單到複雜的過程;人類的認識,是從現象到本質、淺層本質到深層本質、複雜到簡單的過程。這是一個雙向同步過程。這既是對稱的邏輯進程,也是對稱的實踐過程。

對稱邏輯,通過理清、優化不同邏輯的內部結構與相互關係,優化人的思維結構,使之發揮出邏輯在認識世界和改造世界中的最佳功能,為建立國民創新體係服務,為再生經濟、和諧經濟、可持續經濟服務。

邏輯學範式轉換,以人類實踐模式轉軌為基礎,人類實踐模式轉軌,以邏輯學範式轉換為主導。

一次創業,是實踐論向認識論的延伸。二次創業,是認識論對實踐論的提升。隻有這種提升,才使實踐得以分化、催化,從而實現從非經濟主體向經濟主體、弱經濟主體向強經濟主體的轉化。二次創業,實踐論不但不排斥認識論,而且以認識論為前提。反過來,也隻有以二次創業的實踐為基礎,才能實現認識論的正確性、自洽性與合理性的統一。

實踐模式的轉軌,必將帶來邏輯範式的轉換。對稱邏輯是人與人、人與自然的對稱、協調、有序發展的邏輯。人類實踐總體上是一個以自然和經濟社會為中心同人的統一,以自然和經濟社會為中心同人的分裂,以人為中心同經濟社會和自然的分裂,以人為中心同經濟社會和自然的統一的對稱的過程。人類二次創業實踐,體現了對稱邏輯,確證了對稱邏輯,實現了對稱邏輯。

對稱邏輯是經濟的邏輯

隻有用對稱的、五度空間的方法,才能建立對不同民族、不同地區、發展的不同階段、不同類型的經濟發展模式的統一概括、總結、指導的經濟學理論——對稱經濟學理論。人類經濟發展是一個整體,其空間上的差異展示了時間發展的不同階段;其發展不是線性的,而是螺旋式的:在知識經濟時代,由於知識和經濟的重新洗牌,後來者可以居上。要掌握後來居上的規律,爭取跨越性發展,而不是一步步爬行。中國轉型經濟具有典型意義。在中國這塊土地上產生對稱邏輯有曆史的必然性。

對稱邏輯是經濟學的邏輯

對稱經濟學的方法不是各種方法交替使用、或各有則重點,而是把它們統一在對稱邏輯中,運用對稱邏輯的方法,使各種方法綜合使用。對稱邏輯是一元化方法與多元化方法的統一。就對稱邏輯本身來講,是一元化方法;就對稱邏輯是各種邏輯方法的對稱統一來講,又是多元化的方法。隻有對稱邏輯,才能夠使經濟學的思想和現實相對稱。

為什麼西方主流經濟學家認為經濟學不講道德?他們的科學性與主體性相脫節的不對稱邏輯能力限定了他們的“經濟學帝國”的狹小範圍。一旦涉及到道德領域他們的能力方麵的缺陷將使他們成為南郭先生。而真向美轉化必須以善為中介,連善都達不到,談什麼“美”。人類所有的實踐活動都是按美的規律來造型,他們排斥美的結果,就是使自己的理論沒有可操作性。反過來,也正因為他們理論的不可操作性,所以他們不敢涉及經濟學的美學原理。

《資本論》的出發點也不是商品經濟社會最深層的本質,《資本論》的核心規律不是商品經濟社會的核心規律;《資本論》的邏輯推演過程——從抽象到具體,其起點不是最大的抽象,其終點不是最大的具體,並沒有真正做到邏輯和曆史的一致,與經濟社會發展的現實過程是脫節的。所以《資本論》對資本和資本主義經濟社會的分析也是不全麵、不係統的,不符合五度空間方法論的要求。

由於《資本論》的出發點不是市場經濟的最深層本質,所以《資本論》的邏輯和曆史相統一的方法仍然是一種線性的思維和表述方法,而不是從本質到現象展開的方法。無論是抽象還是具體,《資本論》都沒有抓住商品經濟社會的本質。《資本論》的所謂辯證邏輯是矛盾邏輯,是從傳統形式邏輯到對稱邏輯的過渡,其思維方式仍然是線性的,而不是對稱的。

經濟現象屬複雜性現象,經濟科學屬複雜性科學。經濟科學不但是一門求真的學問,而且是一門求善求美的學問。經濟科學本身是一門具體學科,作為經濟學的最初出發點的公理,不是抽象的而是具體的,是在理性抽象基礎上的理性具體。它雖然是敘述的起點,然而卻是認識的終點;其認識過程是在典型分析的基礎上,從感性的具體上升到理性的抽象,再從理性的抽象到理性的具體的否定之否定的過程。經濟科學的邏輯隻能運用對稱邏輯,才能使思維方式、思維過程與思維對象相對稱。

對稱邏輯的產生與發展,既是時代的要求,也是合乎邏輯的自然曆史過程。讓我們一起培植,使之由萌芽成長為參天大樹。這是消除“主流經濟學”內在矛盾的需要,是經濟學學科建設的需要,是邏輯學科本身建設的需要,也是建構和諧社會的需要。

對稱和均衡的本質區別,由對策與博弈的本質區別造成。對策的目的是對稱,博弈的結果是均衡。對稱的途徑和手段是對策,均衡的途徑和手段是博弈。對稱,是通過對策來實現的“均衡”;均衡,是通過博弈來達到的對稱。對稱和均衡,有著不同的本質,體現了不同時代的發展模式。均衡是消極的、自發的,是博弈的結果,是工業經濟時代的“對稱”;對稱是積極的、自覺的,是對策的結果,是智慧經濟時代的“均衡”。均衡,核心是物和物、客體和客體的均衡;對稱,核心是主觀和客觀、主體和客體的對稱。客體和客體的均衡,帶來的是資源的優化配置;主體和客體的對稱,帶來的是資源的優化再生。博弈,不均衡是絕對的,均衡是相對的。博弈經濟學就是不對稱經濟學,不對稱經濟學就是不和諧經濟學。對策,不均衡是相對的,均衡是絕對的。對策經濟學就是對稱經濟學,對稱經濟學就是對稱工程學。對稱經濟工程方法是:設定經濟目標,運用經濟理論,分析經濟條件,拿出對策方案,論證推演評估,操作反饋評價,糾錯完善方案,最終實現目標。

走出悖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