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13章 從博弈走向對策——經濟主體的行為模式(1 / 3)

提要:實踐是對稱哲學的基本範疇,理想與現實的對稱、理論觀念與實踐觀念的對稱是實踐的兩大基本層次。對稱的、作為整體範疇的實踐的發展方向和必然結果,是建立社會係統工程。是對策還是博弈,是實踐中主體性高低的標誌。作為社會係統工程的實踐過程,隻能是對策不是博弈。對稱經濟工程是有序工程、雙贏工程,是結構出效益、結構產生生產力的經濟工程,隻能是對策的結果。經濟活動是對策還是博弈,是對稱經濟學與政治經濟學的本質區別。

關鍵詞:實踐 理論觀念 實踐觀念 對策 博弈 理想 現實 社會係統工程

知行合一 實踐是對稱經濟學的基本範疇

理論是灰色的,實踐是常青的。當低層次的理論在實踐中遇到不可解釋的現象時,必須在更高層次理論指導下,修補自己的理論,理論適應實踐而不是剪裁實踐。

實際上,許多經濟學中所謂的問題,在企業管理實踐中都早已得到解決,比如信息不對稱問題。關鍵的問題不在於問題的產生,而在於問題的解決;而真正要解決問題,則必須走出問題看問題。這就需要把微觀經濟學與宏觀經濟學、經濟學與管理結合起來,理論與實踐結合起來。

理論是灰色的,實踐是常青的。當低層次的理論在實踐中遇到不可解釋的現象時,必須在更高層次理論指導下,修補自己的理論,理論適應實踐而不是剪裁實踐。

當然,實踐也可以創造,在理論的指導下進行創造。在這時是實踐符合理論。但現在的問題是中國經濟需要解釋和證明,在解釋新現象時證明新理論的正確性。因此在這個時候不是實踐順應理論,而是理論符合實踐。

實踐是對稱哲學的基本範疇:實踐是本體論的基本範疇;實踐是曆史觀的基本範疇;實踐是認識論的基本範疇;實踐是邏輯學的基本範疇;實踐是對稱經濟學的基本範疇。實踐之所以是對稱經濟學的基本範疇,是因為實踐是對稱的整體範疇。

哲學的實踐是整體範疇,經濟學的實踐是整體範疇:實踐是主體和客體的統一;實踐是物質和精神的統一;實踐是事實、邏輯、價值的統一;實踐是實體、屬性、關係的統一;

實踐標準是事實標準,邏輯標準,價值標準的有機統一。實踐標準也即檢驗實踐標準。本體論、曆史觀、認識論是以實踐為基礎、主體和客體的對稱關係為中心的統一。

對稱哲學把“實踐”理解成意識活動和物質活動相對稱的人的創造性活動。因為任何創造性活動,無論是物質的、還是精神的,無論是體力的、還是腦力的,都是物質活動和意識活動的統一,隻不過物質和意識的比重不同而已。對稱經濟學把“實踐”理解成主體活動和客體活動相對稱的人的創造性生產活動。因為任何創造性生產活動,無論是物質的、還是精神的,無論是體力的、還是腦力的,都是物質生產活動和精神生產活動的統一,隻不過物質和精神的比重不同而已。

重新定義的、作為整體範疇的實踐:本身即應集中體現以主體為中心同客體的統一,以相對主體為中心和相對客體的統一。它是人類曆史上各種實踐觀的揚棄、綜合、升華。

人類社會自始至終的一切活動都是實踐活動,人類社會的發展過程,就是實踐活動從簡單到複雜的展開過程;相應地,人類對實踐的認識,也有一個從具體到抽象到具體的過程。不是因為有了實踐哲學,才有實踐在人類社會的地位;而是實踐哲學是人類對實踐的認識史的概括和總結。人的實踐,也是一個立體動態五維係統,因此人的實踐進程也就是係統的有序化過程。

作為檢驗真理的標準的實踐是個有機整體,知和行是完整的實踐係統中的一個互相依賴、互相滲透、互相轉化的兩個基本層次,沒有哪個在先,哪個在後的問題。“知先行後”,“行先知後”包含有片麵的真理,在全體上都是錯誤的,談不上哪個更正確。因此,真理標準應是一個係統的標準。這個係統標準中的任何一個要素、層次、環節,孤立開來單獨作為真理的標準是不可能的。作為檢驗真理的標準的實踐,應是物質活動和意識活動中所包含的多層次規律的統一,其中當然也包括思維活動的規律——邏輯規律。邏輯作為實踐係統中的最高層次和人類實踐的曆史成果的內化和積澱,是實踐作為檢驗真理標準係統的最高層次、直接形式和不可缺少的環節。

科學預見,就它已經接受了邏輯檢驗這一點來講,說明它已經接受了以前的實踐和當前實踐的最高層次的檢驗,因而有可能是真理。科學預見的科學性就在這裏。就它還沒有接受當前實踐的其他層次、部分、環節的檢驗以及沒有接受今後的實踐的檢驗這一點來講,還不能最後斷定它是真理。實踐是一個立體動態五維係統,現在的實踐不等於過去的實踐,今後的實踐也不等於現在實踐。

隻有把目的(最高形式是理想)看成是理性認識的靈魂,才能理解反映認識和價值認識的一致性、真善美的一致性。實踐之所以是整體範疇,表現在人們通常所認為的比理論低一層次的、理論向實踐轉化中介環節的所謂實踐觀念,包括實踐目的以及實現這一目的計劃、方案,最能標示人們意識的本質特征。

物質活動是實踐活動,精神生產也是實踐活動,而且隨著經濟社會的發展,後者的比重更大,重要性、意義也更大。把實踐看成相對範疇,把物質活動看成是唯一的實踐活動的根本原因,同社會發展的落後程度有關。

作為空間和時間、曆史和邏輯、邏輯中觀點和方法的統一的實踐哲學體係就是實踐範疇從具體到抽象、從抽象到具體的發展,即實踐中主體和客體從統一到分裂再到統一的由無數小圓圈構成的中圓圈再構成的大圓圈,是人類實踐的立體動態五維係統在邏輯中的再現。迄今為止人類所有哲學體係都是它的構成環節。應把實踐本體論理解成實踐在發現、認識、創造並由此確證本體的作用,即實踐的本體論意義,而不是把實踐本身理解成本體。一方麵,隻有科學的實踐觀才有科學的本體論,科學的實踐觀是科學的本體論的必要的充分的條件,所以否認實踐的本體論意義,認為實踐隻有曆史觀甚至隻有認識論意義的觀點是片麵的;另方麵,認為實踐本身即本體,或實踐可以創造本體,本體本身離不開實踐或沒有實踐就沒有本體的“實踐一元論”也是根本上錯誤的。

社會有機體的層次性、規律的層次性、人的實踐活動的層次性是對稱的。實踐哲學就是對稱哲學。

三思而行 經濟活動的理論觀念與實踐觀念

今天的理論觀念就是過去的實踐觀念,今天的實踐觀念就是今後的理論觀念。二者的相互轉化,體現了人類實踐的發展。

就人的經濟活動的最根本的本質是創造性生產而言,人的有目的經濟活動過程同自然界的無目的運動過程沒有本質的差別。毋寧說前者隻是後者的微觀過程的宏觀展開、特殊表現而已。從某種意義上,自然界、整個宇宙的運動過程也是有“目的”的,這個“目的”就是創造。所謂自覺和自發的區分也是相對的:對於個人來講是自覺的,對於人類來講是自發的;對於人類來講是自覺的,對於宇宙整體來講是自發的;任何人的任何程度的“自覺”,都隻是宇宙本性的自發表現而已。如果把人的目的同宇宙的“目的”絕對對立起來,就不能對人的目的產生和作用作科學的本體論解釋,就隻能從反對宇宙目的論出發而陷於主觀唯心論,而神學目的論也隻是擴大了的主觀唯心論而已。人的目的本質上隻是宇宙“目的”的一個階段、一個環節、一個部分而已。

情緒是欲望、需要是否得到滿足的心理活動,屬於潛化意識的範疇。情感是情緒和感性認識的結合。某種事物所引起的感性認識,同人們的欲望、需要的結合,對人的欲望和需要的肯定、否定及其程度的心理活動,就是情感。因此,情感是基於或建立於情緒之上的感性認識。欲望和需要則直接屬於潛生意識的範疇,欲望需要——情緒——情感——潛生——潛化——感性,包含在人們實踐中,構成人們實踐中的一個層次和環節。

任何知識都是滯後性與超前性的統一。所謂實踐觀念,實質上就是超前性的知識,或知識的超前性的外化凝結。滯後性知識是手段,超前性知識是目的。手段服務於目的,因此,超前性知識高於滯後性知識。同時,目的又是超前性知識的最高層次,所以,目的是最高層次的知識,而理想是最高層次的目的。

無論是滯後知識還是超前知識,都是觀點和方法的統一,所以實踐觀念也是觀點和方法的統一。把實踐觀念等同於方法是不對的,把實踐觀念看成是比理論觀念(即滯後知識)低一層次的知識更是不對的,它雖然是理論觀念(把滯後知識說成理論觀念,把超前知識說成實踐觀念是不對的,因為二者都是理論,都包含在實踐中,成為實踐的一個環節)向行動轉化的中介,但比理論觀念更高。

同理論觀念一樣,實踐觀念也包含觀點和方法兩個方麵。工作方法的本質是科學方法,科學方法的本質是意識方法,工作方法是科學即意識方法的具體化,二者之間是特殊和一般的關係。工作方法體現了實踐觀念中的科學方法,工作方法論體現了理論觀念中的科學方法論體係。因此工作方法不是外在於科學方法論體係的獨立的或與之並列的方法論,而是後者的延伸和具體運用。隻有屬於意識範疇的科學方法論體係才是唯一的方法論體係。

理論觀念和實踐觀念可以相互轉化。理論觀念就是凝固的實踐觀念,實踐觀念就是行動的理論觀念。今天的理論觀念就是過去的實踐觀念,今天的實踐觀念就是今後的理論觀念。二者的相互轉化,體現了人類實踐的發展,體現了人類實踐發展中的精神的發展;說明了人類實踐發展中的精神因素和物質因素的不可分離,是實踐中的兩個不同層次。它們的相互作用是實踐發展的根本動力。這也說明,理論歸根結底是實踐中的一個環節:明天的理論觀念,作為今天的實踐觀念,構成今天的實踐中的一個環節;今天的理論觀念作為昨天的實踐觀念,構成昨天的實踐中的一個環節。人類實踐是整體範疇,人類社會的各個要素,是人類實踐的各個環節。生產力作為社會係統的整體功能,是人們實踐能力的結果。生產力是人們的實踐能力,經濟發展史也即人類實踐發展史。

凡事予則立 對策、控製與博弈

任何概念都有一個從模糊到精確的發展過程。這個過程和社會整體發展過程是對稱的。

博弈源於封閉,對策來自溝通。均衡是博弈的結果,對稱是對策的成就——智慧經濟時代要有同工業經濟時代不同的經濟學範式與之對稱,經濟活動的主體性必須用對策代替博弈。用信息控製論來代替現在通行的信息認識論,可以實現信息不對稱向對稱轉化。通過製度設計(機製設計)以實現信息不對稱向對稱轉化的原理,可以運用於市場的任何一個角落。

以人類社會為參照係,思維和存在的對稱關係是宇宙基本的對稱關係。“天人合一”即對稱,是思維與存在的對稱關係。思維和存在是對稱的,說明思維和存在是同一的,世界是可知的。人不但可以認識規律、把握機會,而且可以創造機會。人可以自覺地運用經濟活動的對稱規律,提出相應的對策,重新建構“自然——社會”統一係統的有序結構,使之符合人類社會和諧發展的要求,最大限度地取得經濟活動的成功。對稱經濟學就是對策學。

信息不對稱問題,實質是信息認識論問題;而要解決信息不對稱向對稱轉化,就要轉信息認識論為信息控製論。換言之,用信息控製論來代替現在通行的信息認識論,可以實現信息不對稱向對稱轉化。

隻要信息停留在認識層麵,不管對象是否主動提供信息,主體都隻能是被動接受,在這種情況下,都不可能做到信息對稱;但如果深入到控製層麵,那麼對象的信息不管是否被動提供,都隻能是對稱的;雖然在整體上,也許這種對稱隻是相對的,但對於特定的實踐目的來講,這個對稱是絕對的。因此,在信息經濟學(包括信號理論)解決信息不對稱是不可能的;要解決信息不對稱問題,必須用控製經濟學代替信息經濟學,把信息經濟學作為控製經濟學的一個環節。信息經濟學由於把信息的對稱問題停留在信息層麵,就信息談信息,因而不但不能解決信息不對稱問題,而且還會助長信息不對稱,造成勞動就業市場上假學曆、假文憑泛濫,在商品市場虛假廣告盛行,成為劣幣驅逐良幣的理論基礎。實踐證明:要解決信息不對稱問題,必須走出信息看信息,在控製論領域解決信息不對稱問題。

從信息經濟學層麵來看,信息不對稱不僅源於對象現象和本質的不一致,而且源於主體的種種心理因素:西方經濟學家卡尼曼的“參照點”、“偏好逆轉”,“前景理論”、“阿萊悖論”(偏離期望效益理論)、“定位效益”、“小數法則”等,就是從不同角度來揭示人的作為主體產生信息不對稱的各種心理因素。這進一步證明:不確定性既可以發展在客體身上,也可以發展在主體身上;僅僅從信息層麵解決信息不對稱問題是不夠的,必須從控製論層麵解決信息不對稱問題;而受控的實踐是一個主體與客體從不確定到確定,從不對稱到對稱的雙向融合過程。“實踐是檢驗真理的標準”,蘊含了“時間可以證明一切”。在這個過程中,僅僅靠觀察、展示、甚至實驗來實現對稱是不可能的。

實驗經濟學是從信息經濟學向控製經濟學轉化、延伸的一個過渡環節。通過實驗得出來的經濟學結論,如果沒有在實踐中通過實踐主體自覺的控製,不可能產生預期的結果。經濟實驗的可能性,是經濟控製可能性的依據;經濟控製的可能性,是經濟實驗可能性的完成。從經濟實驗到經濟控製,實現了經濟信息從不對稱到對稱的轉化。而如果僅僅停留在經濟實驗階段,不可能完成這個轉化。

這種通過製度設計(機製設計)以實現信息不對稱向對稱轉化的原理,可以運用於市場的任何一個角落,包括勞動力市場與經理人市場,以及股票、債券、期貨、借貸市場。市場經濟的信息對稱問題,實際上可以歸結於製度設計問題。科學的製度設計,完全可以回避由於“信息不對稱”而造成的“逆向選擇”與“道德風險”,從而實現經濟主體與客體的對稱。

和諧管理的本質是對稱管理,對稱經濟學與對稱管理學通過對對策與博弈、對稱與均衡等概念的分離與重新定位,使之內涵與時代的發展、新範式的要求相對稱。在經濟活動中,主體的行為方式是對策還是博弈,構成了新舊經濟模式、管理模式的本質區別。對策學還是博弈學,是新舊經濟學範式、管理學範式的本質區別。它們體現了兩種世界觀的本質區別。

對稱和均衡的本質區別,由對策與博弈的本質區別造成。對策的目的是對稱,博弈的結果是均衡。對稱的途徑和手段是對策,均衡的途徑和手段是博弈。對稱,是通過對策來實現的“均衡”;均衡,是通過博弈來達到的對稱。對稱和均衡,有著不同的本質,體現了不同時代的發展模式。均衡是消極的、自發的,是博弈的結果,是工業經濟時代的“對稱”;對稱是積極的、自覺的,是對策的結果,是智慧經濟時代的“均衡”。均衡,核心是物和物、客體和客體的均衡;對稱,核心是主觀和客觀、主體和客體的對稱。客體和客體的均衡,帶來的是資源的優化配置;主體和客體的對稱,帶來的是資源的優化再生。博弈,不均衡是絕對的,均衡是相對的。博弈經濟學就是不對稱經濟學,不對稱經濟學就是不和諧經濟學。對策,不均衡是相對的,均衡是絕對的。對策經濟學就是對稱經濟學,對稱經濟學就是和諧經濟學。

傳統經濟學的供給與需求的均衡隻是廠家與消費者的均衡,而非主體和客體、人和自然之間的均衡。博弈的指向是橫向的,停留在人與人的關係中作文章。無論是非合作博弈還是合作博弈、傳統博弈還是進化博弈,都隻是作為資源配置、交易過程的手段。對策的指向是人對自然、主體對客體,是縱向的,不僅是交易的手段而且首先是生產再生產的手段,在此基礎上盡可能做到和諧合作。在對稱經濟學中,提高信用的目的,是為了增強活力,提高生產力。所以,博弈論是舍本求末,對策論是從本到末。在對策論看來,不但宏觀經濟活動,而且微觀經濟活動都可以實現“均衡”,關鍵是通過對策,而不是通過博弈。

傳統經濟學把物和物的對稱關係看成基本對稱關係,甚至把供給和需求的關係也納入客體和客體的對稱(“均衡”)的範疇,是把人物化,貫徹的是客體性原則。而主體性原則,則是把物人化,認為主客體關係以人為主導;以人為主導的對稱關係,是經濟領域基本的對稱關係,其他一切對稱關係是其展開和具體化。

對稱不僅僅是微觀經濟過程的“均衡”,而且是經濟形態的增長方式、運作模式、經營模式、發展模式、係統功能的對稱。用對策來代替博弈作為經營模式,用對稱代替均衡作為發展模式,是經濟增長方式與發展模式轉變、經濟領域中確立主體性原則的必然要求。對策論則像一根紅線,把微觀經濟過程和中觀、宏觀經濟過程統一起來,微觀經濟學和宏觀經濟學統一起來,並在此基礎上對各種經濟學從方法論的角度重新定位,使之功能化、本質化、簡單化,從而揚棄了各種經濟學流派在方法論上的對立。

隻有以對策論為核心的對稱經濟學才是真正的科學經濟學,隻有以對策論為核心的對稱管理學才是真正的科學管理學,隻有以對策論為核心的對稱發展觀才是真正的科學發展觀。通過對策來實現的對稱,是一個從主觀到客觀、經濟主體到經濟客體的自上而下層層遞進的過程,是通過主觀整合客觀、經濟主體整合經濟客體的立體動態係統,體現了主客體的相互轉化原理。經濟主體和經濟客體、相對主體和相對客體是相互創造、相互生成的過程。經濟主體和經濟客體是社會經濟係統的兩個基本層次,經濟主體和經濟客體的對稱是社會經濟係統的基本對稱關係,是推動經濟社會發展的根本動力。整個經濟社會係統是否對稱協調有序,將決定經濟社會係統是否有利於生產力發展。

望梅止渴 理性、理想與現實

人的“理性”,其內涵與外延必須與時俱進。人的理性是表現為自私還是表現為合作,是表現為低層次的合作還是表現為高層次合作,也有一個曆史發展過程。

西方經濟學的“滿意化”實際上就是利益最大化,是綜合考慮成本收益等各種因素後的利益最大化;而傳統的“最大化”本質上是線性最大化,隻能抽象地存在人的大腦中,在現實中根本不存在。也就是說,線性最優,實際上並非最優。是否最優,隻能以主客體相統一的完整態係統為參照,而不是以純粹客體為參照。在這裏,與其說是“滿意化原則”與“最大化原則”之間的區別,好不如說是不同參照係中的“最優”。其中,隻有以主客體相統一的參照係的最優,才是現實的、真正的最優。

主體與客體的統一是具體的、曆史的過程;這個過程中,人的理性既是有限的,也是無限的;既是抽象的,又是具體的。“有限理性”和“完全理性”是從兩個極端割裂了人在主客體統一過程中理性的具體性、人的理性的有限性與無限性的統一。相對於特定的經濟過程來講,人的理性既是有限的、又是無限的,既是相對的、又是絕對的。在這裏,“完全理性”就是通過“有限理性”體現出來。這就是對策。但如果把二者割裂開來,把“完全理性”看成是“有限理性”的彼岸,則隻能陷入不可知論而成為“博弈”。

西方經濟學的“近似理性理論”,說明人的主體性和客體性的統一不僅是理性同客體的統一,而是理性、非理性的綜合同客體的統一;人的理性的“最優”,不僅僅是金錢的最優,而是金錢、文化、習慣、名譽等因素綜合考慮的最優。把金錢最大化看成“最優”,其他的都是“次優”,這與其說是理性與非理性、近似理性的區別,還不如說是對“理性”理解的參照係不同,也即經濟學範式的不同。主體理性的有限性向無限性轉化,主客體的信息由不對稱向對稱轉化,客體因素由不確定向確定性轉化,不是博弈的過程,而是對策的過程;對策不是通過建立模型一步到位的決策,而是決策—反饋—控製—修正決策的循環反複,不斷接近目標,最後實現目標的係統工程。在這裏,“不確定性”的排除既是相對的,又是絕對的;總體上是相對的,但相對於特定參照係來講是絕對的。

西方經濟學的所謂“理性”隻是偏狹的理性,僅僅從“經濟人”的自私本性角度理解理性。在天災人禍麵前,如果每個人都按經濟學家們的“理性原則”行事,後果不堪設想。利他主義同利己主義是對立的,但同人的利益最大化原則並不矛盾。因為“惻隱之心,人皆有之”;在自然災害之中表現出來的人道主義關懷本身就是人的本能、也是人的利益的表現;在這種情況下,助人也即助己,幫助自己實現了自己人格的升華,因而也實現了自己的利益。從這個意義上,雷鋒以及同他一樣的人的行為並不“傻”;同樣也是理性的人與人的理性行為。

西方經濟學的所謂“理性”隻是偏狹的理性,僅僅從價格經濟學角度理解理性。從價格經濟學角度理解的非理性,從價值經濟學角度來理解卻恰恰是理性。花六塊錢的汽油費去買5塊錢的商品,從價格(貨幣)的角度來看是非理性的,然而卻是實現價值的必須手段,因而是理性的。從汽油費和商品價格的相關性可以看出,發達的工業社會,市場已經越來越立體化了;商品交易已經不是簡單的價格關係,而是包括各種複雜的價值轉換過程的綜合體;價格關係隻不過是複雜的商品交易關係中的一個環節。把簡單的價格換算關係說成是理性,把除價格關係以外的關係說成是非理性,是把簡單的、平麵的商品交換關係的思維方式移植到具體的工業市場經濟與知識市場經濟,是思維方式與時代要求的不對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