長亭外,古道邊,芳草碧連天。晚風拂柳笛聲殘,夕陽山外山。
天之涯,地之角,知交半零落。一壺濁酒盡餘歡,今宵別夢寒。
每每聽到或看到這曲《送別》,神為之奪,遙想弘一大師絕塵之姿,不由風懷向慕之至。
弘一大師俗名李叔同(1880—1942),浙江平湖人,著名藝術教育家、畫家、書法家、音樂家、戲劇家、佛教律宗大師。大師“二十文章驚海內”,集詩、詞、書畫、篆刻、音樂、戲劇、文學才藝於一身。其書法“樸拙圓滿,渾若天成”,魯迅、郭沫若等以得其一字為無上榮耀;他是在國內傳播西方音樂的先驅,所作的《送別》曆久彌新;他是中國話劇的創始人,並在《茶花女》中登場;他具有卓越的藝術造詣,先後培育了豐子愷、劉質平等藝術名人;他三十九歲皈依佛門,精研律學,弘揚佛法,被奉為律宗第十一代世祖。他的一生充滿了傳奇,是絢爛至極歸於平淡的典型人物。太虛大師曾贈偈曰:“以教印心,以律嚴身,內外清淨,菩提之因。”趙樸初先生譽之為:“無盡奇珍供世眼,一輪圓月耀天心。”
在一般人眼中,佛子們雲水天涯,自在隨緣,灑脫之至。但是近代兩位大師不是這樣子。虛雲大師一生可以當得“悲憫”二字,一輩子愁眉緊鎖,不露笑容,是對亂世浮生大慈深悲,沉哀劇痛;弘一大師則可以當得“認真”二字,無論是做藝術家,還是做和尚,都是全身心投入。特別是三十九歲時斬斷塵緣,華麗轉身,說了就了,說走就走,不帶走一點塵埃。出家後隻看佛書,隻說佛語,隻行佛事,以前的榮華、聲名、才藝一概棄之如敝屣,隻是在同道的勸說下,留下書法一藝,待弘法時與信眾結緣。他出家後,選擇了最難行的律宗一脈,一缽一衣,日中一食,難行能行,弘法不輟,繼一代藝術宗匠之後,攀到了人生的最高頂峰,成為一代宗教祖師。
很多人認為,他一個深受天下仰慕的藝術家,一個深受學子愛戴的教師,怎麼會走上出家一途,是不是受到什麼生活打擊和精神刺激?事實並非如此。實際上,他一生一世一直都是一個認真的追求者,同時也是少見的成功者。他孜孜於追求生命的綻放,追求生命的價值,追求生命的意義。他的傑出弟子豐子愷先生以“人生三層樓”來概括大師一生的追求境界:第一層,物質生活;第二層,精神生活;第三層,靈魂生活。在每一個層次上,特別是在第二、三個層次上,弘一大師以他的絕對認真、全身心地投入,從而獲得生命的極致。
豐子愷先生說,物質生活,其實就是衣食;精神生活,指的是藝術生活,包括學術、文藝;而靈魂生活就是宗教。弘一大師由藝術而宗教,一層一層往上爬,一層比一層升華。“他的做人,一定要做得徹底。他早年對母盡孝,對妻子盡愛,安住在第一層樓中。中年專心研究藝術,發揮多方麵的天才,便是遷居在二層樓了。強大的‘人生欲’不能使他滿足於二層樓,於是爬上三層樓去,做和尚,修淨土,研戒律,這是當然的事,毫不足怪的。”(《我與弘一大師》)
弘一大師的“人生三層樓”,對我們的人生有非常大的啟迪,下麵談一些感悟:
作為一個普通人,我們要抓好自家的物質文明建設,這是無可厚非的。沒有這個物質,我們這個色身就不能活下去。如果不是活得比較好,我們也沒有心力去企及更高一層次的境界。應該說,很多人在這個世界上奮鬥的動因,基本上還是物質的。很多窮人的孩子拚命讀書(包括我本人),最大的動力就是希望擺脫麵朝黃土地背朝天的命運。但比較可悲的是,很多人窮也是在為物質打拚,富了也是在為物質打拚,發了還是為物質打拚,好像這個世界上隻有房子、車子、金錢、美女(我之所以把美女也當成物質,因為很多有錢人尋芳獵豔還是為了滿足感官和生理的刺激,他們不像古代的才子,先要聽聽簫、品品藝,然後再填詞一闋:“從別後,憶相逢,幾回魂夢與君同。”不管接下來是幹什麼,總有點精神生活的樣子)。
在物質生活上得到保障或者比較豐足的時候,應在這個基礎上上升到精神生活這個層次。精神生活的內容是什麼?無須多說,琴棋書畫、品茗賞藝、讀書寫博等都應算的。物質生活是基本層次的,但可惜的是絕大部分人在有資本上升到精神生活層次時,卻甘於在那個基本層次上營營役役,樂此不疲。我接觸過一些有錢人,去參觀過一些人家裏的房子,幾百平方米,上下幾層,就是看不到一張書桌、一架書櫥,有也是裝模作樣的幾套什麼什麼大全。但客觀上來講,隨著生活水平的提高,國民用於精神生活的開支還是在相應地提高,畢竟,一個曾經擁有輝煌燦爛文明的民族,底蘊是還是豐厚的。這個民族的血脈裏,先天就有文化的高貴因子。我記得在鄉下的一些老房子上斑斑駁駁的對聯:“忠厚傳家久 詩書繼世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