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13章 執相非真:菜根嚼之七(1 / 2)

老子《道德經》雲:“大象無形,大音希聲,道隱無名。”

“大象”指的是“道”,也就是宇宙本體,本體是無形無相的,豎窮三際,周遍太虛。“大音希聲”我的理解是前一句的類比,目的是說明“大象無形”,它的意思是真正的天籟之音不是用耳朵可以聽見的,必須用清靜心去感應道交。

《圓覺經》雲:“是故諸法無相,乃為實相。”

《五燈會元》雲:“世尊曰,吾有正法眼藏,涅槃妙心,實相無相,微妙法門,不立文字,教外別傳,付囑摩訶迦葉。”

《心經》雲:“舍利子,是諸法空相,不生不滅,不垢不淨,不增不減。”

《金剛經》雲:“凡所有相,皆是虛妄,若見諸相非相,則見如來。”

在佛教裏麵,“實相”、“空相”、“妙心”、“真如”、“佛性”、“如來”等,名相不一,但內容是一個。如果要來解釋這是什麼意思,說出來就不是了;如果要說的話,它們其實就老子所說的“道”,所謂“道可道,非常道”。

“實相無相”、“諸法空相”、“諸相非相”也就是“大音希聲”、“大象無形”的意思。兩千五百多年前,釋迦牟尼和老子證到了宇宙本體,實現了生命的大解脫、大涅槃。幾千年來,無數的佛道弟子放下一切,窮究天際,悉心辦道,也就是為了證到這個東西,得到這個生命的大圓滿、大解脫。

《菜根譚》一書熔鑄了儒、道、佛三家的智慧。作者洪應明,覷破天心,洞徹世相,是真正讀破了書、悟得了道的高人。它一方麵形象地向我們揭示“本體”的奧秘,點撥了修證的路徑,一方麵用道心融通世相,以道體發明萬用,闡述了修身養性、為人處世甚至安邦治國方麵的智慧,是一本曠世奇書。《菜根譚》一書的核心思想歸於禪宗,它以一定的篇幅揭示了真如實相,闡述了執相非真的道理,破除修證者的妄念,確為辦道的圭臬:

第一,欲證實相,須看破放下。

山河大地已屬微塵,而況塵中之塵!血肉身軀且歸泡影,而況影外之影!

日月品:一切有為法,如夢幻泡影,萬象皆幻,當體是空。一切有相,皆從實相中流出,是生住異滅的,是成住壞空的,不可執幻為真,執影為實,執空為有。對一切相,都要看破,諸相不破,不見如來實相。所謂:看破有盡身軀,萬境之塵緣自息,悟入無壞之境界,一輪之心月獨明。

放得功名富貴之心下,便可脫凡;放得道德仁義之心下,才可入聖。

日月品:富貴功名如雲煙,當體是空,須看破放下,一有戀棧便去聖已杳,道德仁義雖雲好,但分別心、是非心、善惡心都是障道的塵沙無明,須當一體清除,方得脫凡入聖的消息。

縱欲之病可醫,而勢理之病難醫;事物之障可除,而義理之障難除。

利欲未盡害心,意見乃害心之蟊賊;聲色未必障道,聰明乃障道之藩屏。

日月品:利欲聲色顯然也是障道的藩屏,但一個人的自以為是、固執己見、聰明機巧和邏輯事理,更是害心的蟊賊。須得清心寡欲,遠離聲色,見素抱樸,絕聖棄智,方可識真達本。

第二,欲證實相,須澄心淨慮。

靜中念慮澄澈,見心之真體;閑中氣象從容,識心之真機;淡中意趣衝夷,得心之真味。觀心證道,無如此三者。

日月品:欲見真體,識真機,得真味,需“靜”、“閑”、“淡”,念慮澄澈,氣象從容,意趣衝淡。保持一顆空靈無染的心,保持一顆從容淡定的心,保持一顆不變隨緣的心,這是禪家的本懷、證道的根基。

把握未定,宜絕跡塵囂,使此心不見可欲而不亂,以澄吾靜體;操持既堅,又當混跡風塵,使此心見可欲而亦不亂,以養吾圓機。

日月品:初修者或者已得消息但未見道者,必須找一個安靜的地方清修,不要讓千塵萬緣亂了道心,染了靜體,誤了次第。一旦見性悟道,又當回到娑婆,入紅塵萬丈而無著無染,目紛披可欲而堅固道心,長養聖胎。

人心有真境,非絲非竹而自恬愉,不煙不茗而自清芬。須念淨境空,慮忘形釋,才得以遊衍其中。

日月品:人人心中都有個真境,隻因事障、理障、物障、情障、法障,隱而不現,隻有當人境俱奪、物我兩空,能所雙忘的時候,才能進入這個境界:得無上清淨圓滿,味無上清淨法味。

風恬浪靜中,見人生之真境;味淡聲希處,識心體之本然。

心虛則性現,不息心而求見性,如撥波覓月;意淨則心清,不了意而求明心,如索鏡增塵。

日月品:道在吾心,佛在吾境。本來清淨,本來如此,不欠不餘,究竟圓滿,隻因妄念顛倒,不能證得。我們的這個靜體,好比水中之月,千濤萬浪起,則月輪破碎淩亂;千濤萬浪滅,則水月森羅畢現。如果以一顆妄動的心、紛亂的心去求見性,就好比用手去撥開波浪求見月,就好比在明鏡上撒下灰塵,徒勞無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