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28章 花枝春滿 天心月圓(1 / 1)

“花未全開月未圓是最美最深的意境”,這是若初的留言。“人生若隻如初見”是你的網名,源自納蘭的《玉樓春》:“人生若隻如初見,何事秋風悲畫扇。等閑變卻故人心,卻道故人心易變。”

花未全開當然是最好的時節。就像席慕容詩中所說的:“風霜還不曾來侵蝕,秋雨也未滴落,青澀的季節又已離我遠去,我已亭亭,不憂,也不懼。”而人生若隻如初見,那當然最好,永遠是初見時的照人明豔,永遠都是初見時的羞澀纏綿。人世間,有誰不喜歡這些美好的東西呢,誰不希望好花常開,好景常在,青春永駐,情愛永遠呢?

但是現象界的鐵律是:宇宙有成住壞空,人有生老病死,花有花開花落,月有陰晴圓缺。有誰能夠擋得住呢?這個娑婆世界,有好的一麵,更有缺憾的一麵,好的東西往往是驚鴻一瞥、曇花一現,缺憾的一麵隨時隨地就在我們身邊。

若初你跟所有的人一樣,並不是看不到人生的負麵,但是你頑強地抓住人生中美好的東西,實際上折射出你對無常人生的深刻恐懼。你選擇性地直麵未全開的花、將圓未圓的月,實際上你不願看到世界的缺憾、生命的缺憾。冷酷的客觀卻是,你想拚命抓住的東西,它終歸會流走,你不想看到的東西,它實際上在我們身邊發生,就好比天葬台上禿鷹雲集的那一幕。再如那句詩:人生若隻如初見,何事秋風悲畫扇?你在拚命抓住的,實際上隻是一個你永遠無法實現的願望而已。

所以,智者告訴我們,要客觀地看待這個世界。就美學來說,花好月圓有它的美麗,月缺花殘亦有它的淒豔;小橋流水有它的婉約,大漠荒沙有它的壯闊。就人生來說,我們一方麵要珍惜、抓住我們身邊一切良辰美景,賞心樂事,活在當下;另一方麵,我們也要冷峻地審視我們身邊已發生、將要發生、最終會發生的比如災難、殘缺、死亡等,冷靜地思考人生的真諦:

上蒼啊!你既然創造了人生,為什麼又要創造死亡?既然生必然死,我們的生存有何意義,我們在人世間的一切所執、所愛、所求有何意義?一個人生從何來,死歸何處?現象界一切都會消亡,有沒有不消亡的東西存在?人們創造了永恒這個概念,這個世界上究竟有沒有永恒?

有了疑惑,就有思考;有了思考,就有探究;有了探究,就一定能夠找到結果。

其實,兩千六百多年前的智者釋迦牟尼,就已經在菩提樹下證得了宇宙的實相,得到了生命的究竟涅槃,歎曰:一切眾生,皆具如來智慧德相,隻因妄念顛倒,不能證得。生長在鍾鳴鼎食之家、溫柔富貴之鄉的王子釋迦牟尼,深夜在宮中看到宮女熟睡的呆相,在郊外看到蚯蚓在農民的犁鏵下喪生,從而感受到生命的無常,決然而然地踏上了生命探求之旅。

我的想法是:讓我們不要躲避,讓我們看到人生的全部;讓我們點亮智慧的心燈,勤修戒定慧,熄滅貪嗔癡,我們肯定能穿透生與滅、成與空、樂與苦的現象界,找到永恒圓滿的鄉關故園,安頓這顆漂泊怖畏的心靈,讓生命永遠是花枝春滿,天心月圓。

“花枝春滿,天心月圓”是弘一大師圓寂時留下的偈語。

弘一大師一生充滿傳奇,從早年的情場浪子,到文學家、書畫家、戲劇家,一顆心漂泊無寄,到最終皈依佛法,才使身心得到大安頓、大安詳,圓證了生命的實相。

月半圓花半開的境界,是患得患失、有生有滅、悲喜交織的境界。因為在你心中,你控製不了自己不要擔心它們的凋零和盈虧。你其實是忐忑不安地在擁抱這個境界。而花枝春滿、天心月圓的境界,是不生不滅、不欠不餘的安詳境界,所以我說它才是最深最美的境界。

大偉:“花未全開,月未圓”是過程的美麗,“花枝春滿、天心月圓”是結果的圓滿。如你所言,“就美學來說,花好月圓有它的美麗,月缺花殘亦有它的淒豔;小橋流水有它的婉約,大漠荒沙有它的壯闊。”欣賞者閱曆不同,心境不同,思維方式不同,對美的感受也不同。

大音希聲:生老病死總有時,花開花落總有時,陰晴圓缺總有時—萬事皆緣,隨遇而安;寵辱得失,泰然處之。

減一份貪,滅一分嗔,去一分癡,你的人生就會自在一分,你的智慧就會增長一分,你的煩惱就會減少一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