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2章 保持精神健康(1)(1 / 3)

第一節 引言

世界衛生組織將健康定為:“健康應是在精神上、身體上以及社會上保持健全的狀態”。在這三個狀態中,精神狀態是身體健康的重要成分。如果一個人思想不穩定,情緒波動大,精神壓抑,就會程度不同地影響身心健康。如生氣、發怒、興奮、激動、壓抑、抑鬱、憂愁、憤怒、退縮、窘迫、沮喪、孤僻、失落、失望、煩悶、枯燥、慌張、怨恨、仇視、遺憾、固執、吝嗇、貪婪、自私、嫉妒、輕率、浮躁、傲慢、凶暴、自卑、焦慮、厭倦、驚嚇、恐懼、膽怯、揪心、後悔、自責、惋惜、悲痛、猶豫、猜疑、迷信和過度的緊張、勞累、霸道、懶惰、清閑、空虛及心胸狹窄、狂嫖濫賭等等,都會引發高血壓、心腦病、糖尿病、腫瘤病及其他一些疾病。人們應怎樣避免這些不健康精神和不良生活行為帶來的疾病呢?

第二節 求真必須務實

在社會生活中,每個人都會遇到許多新情況,新問題,如果不用曆史唯吻主義和辯證唯物主義的方法去觀察、分析、處理,對事物的看法和處理就會產生偏差,扭曲心態,把本來很簡單的問題搞成複雜化,這樣不僅會降低效率,還會影響自己的心態,有損健康。鄧小平指出:“按照實際情況決定工作方針,這是一切共產黨員所必須牢牢記住的最基本的思想方法和工作方法。實事求是是毛澤東思想的出發點,根本點,是唯物主義。”實事求是的前提是承認外界事物的客觀存在性,即認識事物的本來麵目和發展規律,更有效地改造世界。堅持求真務實:首先要一切從實際出發,切忌主觀主義,真正做到按照事物的本來麵目認識客觀事物,決不能從自己的主觀定義出發,更不能從主觀的框框中找答案。

求真務實就是堅持唯物辯證的思想和方法,並采取切合實際的方式、方法解決問題。世界上任何事物都有著固有的規律,不能憑單純的感覺去感知,要靠抽象思維去把握它,要精於思考,將已知的感性材料加以去粗取精,去偽存真,由此及彼,由表及裏的改造製作,使我們的認識反映事物內部的規律性,通過偶然性去認識和把握必然性。注意研究新情況,解決新問題,不斷適應新形勢,隻有這樣才能有規律、有秩序地健康幸福生活。

第二,要用對立統一的原則,對具體問題作具體分析,在諸多矛盾中分清主要矛盾和次要矛盾,對抗性矛盾和非對抗性矛盾,看問題不能用老觀點老方法,不能千篇一律,不能一概而論,不能想當然和簡單化。

要全麵地、客觀地、發展地思考問題,觀察事物,處理矛盾。避免片麵性,避免一個傾向掩蓋另一個傾向。對涉及要解決的問題應作具體分析,區別對待,妥善處理。處事要適時適度,既有原則性,又有靈活性,因人而異,防止走向極端。要用一分為二的觀點觀察、分析事物,不斷提高自己認識和處理問題的能力。

第三,要正確對待自己,正確對待別人,正確對待社會。

一個人一生中最大的危險是不能正確對待自己,一件東西丟失了容易引起注意,喪失了自我的人需要時間和空間來找回自己。人們對美好生活的前景有渴望和追求,關鍵看能不能正確對待自己,要正確對待自己是一件不容易的事情,在社會現實生活麵前,首先要堅持成功人生的信念,才能戰勝自己人性弱點和毛病。其次要把社會的需要和自己的長處結合起來發展自己,戰勝自我。凡事要多問幾個為什麼,三思而後行,做到兩利相存取其重,兩害相存取其輕。三要有頑強的意誌和毅力,麵對困難、失敗、誘惑甚至絕望的時候,要韜光養晦,沉著堅定,明察秋毫,絕不放棄對美好生活的追求。四要在和別人的比較中認識自己。從別人的評價中明白自己,從自己的實踐中了解自己。五要經得起考驗,在成績稱讚麵前要珍惜自己,在困難挫折麵前要安慰自己,在金錢美色麵前要把握自己,始終保持一個良好心態,這樣生活才有滋有味,才能保持身心健康。

工作質量的好壞和效率地高低會程度不同地影響身心健康。對此,人的一生不論做什麼事,都盡可能培養自己具有高質量、高效率工作的良好習慣,這種習慣不是天生就有的,而是靠長期培養、鍛煉和積累起來的。如果做事拖拖拉拉、磨磨蹭蹭,不僅做不好事情,還會失去時機,造成損失,影響身心健康。

如何才能穩妥做事?一要製定周詳的計劃,既要避免毫無壓力帶來的鬆懈、懶散和拖遝,又避免過分好強和急躁所引起的盲目趕進度和不顧質量。

嚴格按照計劃確定的時限和質量要求進行,使工作效率達到最佳水平。

二要善於約束和克製自己,盡量不為那些瑣碎的小事浪費時間和透支精力。

工作如果沒有條理次序,總是因辦事欠妥而蒙受損失,勢必影響自己的情緒。做事富有條理秩序,腳踏實地,辦事效率一定會提高。

三要做事準時簡捷,這樣能節省自己和別人的時間。在做事過程中要分清輕重緩急,權衡利弊得失,縝密論證,運用對策論和統籌法,盡可能使工作過程不走彎路、不重複和急功近利,善始善終把每件事做好。

四要不斷學習新知識,及時總結經驗,吸取教訓,不斷豐富和發展自己,多調查,多思考,多分析,反複權衡、比較、印證,使所做工作取得最好結果。

老子說:“天下難事,必作於易;天下大事,必作於細”。對於比較重要複雜的事情,在決斷之前需要從各方麵加以權衡和考慮,瞻前顧後,統籌兼顧,充分調動自己的知識和經驗進行最好的判斷和論證,絕不能有任何的疏忽和閃失,否則一著不慎,全盤皆輸,後果不堪設想。如果做事猶豫不決,優柔寡斷,也會喪失機會。

第三節 思想必須開朗

現代醫學研究有80%的疾病可以靠自身因素來解決,其中一個重要因素是思想要開朗。思想開朗的人精神一般都較好,他們每天能過得輕鬆愉快,疾病少,壽數高。美國在1942年對哈佛大學畢業的一部分男性進行試驗,把平均年齡52歲的受試者分為三組,A組63人,心胸豁達,從未吸過鎮靜劑,不酗酒;B組74人,多愁善感,酗酒,吸鎮靜劑;C組99人,介於以上兩組之間,僅1人有抑鬱症。當這些人到70歲時,A組的人健康狀況比B、C組的好得多;到75歲時,有40%的人已去世,A、B、C組比例分別為5%,38%,25%。可見思想開朗的人對健康關係極大。

思想開朗有一種積極向上的性格和心境

,它可以激發人的活力和想象力,不管碰到什麼困難和問題都能從容樂觀地對待。而悲觀的心情使人變得易怒、悲傷、煩惱、痛苦,在矛盾和困難麵前一籌莫展,影響人的身心健康。有些人雖然沒有工作和學習的壓力,但也會經常碰到一些失意、挫折、委屈的事,於是就產生憤怒、悲傷、怨恨等思想情緒,這時需要頭腦盡快冷靜下來,理智的進行分析和排除,使自己從現實的思想困境中解脫出來,心平氣和地對待。如果能伸不能屈,知進不知退,不會變通,缺乏忍耐力,則容易傷害自己。在社會活動中,要盡量避免不良思想情緒的發生和發展,盡力清除壓抑心情,使自己的身心得到健康的發展。以平常心對人對己,不可有過高的欲望和要求,遇事能想得通、看得透,少發脾氣,少動肝火,該讓就讓,該舍就舍,該棄就棄。中國有句古語“欲壑難填”。舍去貪婪,求得心理平衡,使自己身心健康,比什麼都更重要。凡事有得必有失,這是相對論,人的一生介於得與失之間,拚命掙錢,錢多了是得,為掙錢而得病就是失。善動心機的人眼前得到好處,但長期絞盡腦汁導致身心失去平衡而得病就是失。古人說:“凡事不由人計較,一生都是命安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