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際交往:
一 要平等。盡管人們在氣質、教養、性格、能力、知識、地位、財富等方麵存在差異,但在人格上是平等的。
承認人際交往中雙方的平等地位,就應互相尊重,既要維護自己的人格,也要重視他人的人格、價值、習慣和愛好。
二 要誠信。信用是一個人忠誠品德的外在表現,以誠待人,講究信用是人際交往中得以連續和深化的保證。
古人說:“大丈夫以信義為本。”在人際交往中,隻有彼此抱著心誠意善的動機和態度,才能相互理解、接納和信任,從而在感情上引起共鳴,使友情得以鞏固和發展。
三 要互利。互利是指人們在交往中雙方都獲得利益,這是人的本質要求。
互惠互利,彼此都得到精神上或物質上的滿足。
四 要寬容。寬容就是非原則問題不斤斤計較,以德報怨。
由於人們的文化、社會背景不同和風俗習慣的差異,往往會由誤會、不理解而產生一些矛盾,這就要求當事人心胸坦蕩,寬容大度,求同存異。
五 要禮節。交往中行可借助人的表情動作、空間距離以及體態等來傳達信息。
例如:通過目光接觸、微笑、點頭、握手、舉手、招手、坐立姿勢來傳達彼此的思想感情。人際交往要加強自我修養,多看別人的長處,對人要有禮貌和熱情大方,平等待人。隻有尊重別人,才能得到別人的尊重。當自己的角色改變時,要適時調整,與時俱進,保持心境輕鬆平衡,不要不知變通地保持老觀念老方法,調整好自己的觀念和方法以適應新的環境。
在交往中受人歡迎的人往往有以下特征:
一 是有真誠的愛人精神,善於尊重、關心、幫助他人;
二 是對不同性格和習慣的人能理解或同情,設身處地為他人著想;
三 是能夠敏捷地洞察事情,必要時做出讓步;
四 是態度誠懇,有禮貌,愉快的精神狀態;
五 是謙虛謹慎,當他人讚美時能大方有禮貌地微笑,以示謝意;
六 是能知錯即改,作風踏實嚴謹;
七 是有涵養和幽默感,不尖刻刁滑,不惡語傷人;
八 是能愉快地適應不同環境,進入角色;
九 是有犧牲精神,維護他人利益;
十 是既善於交往,又善於聆聽,取長補短,互相借鑒。
要成為受人喜歡,富有吸引力的人,就應從品質、能力、氣質、興趣等方麵塑造自我。
有些人不受人歡迎,被人嫌棄,主要是因為他自以為是,我行我素,不尊重別人的人格,無視他人的情緒和心境,氣量狹小,妒忌心強,猜疑心重,喜歡報複,性格孤僻,情緒偏激,狂妄自大,對人淡薄,不合群體,興趣單一,行為古怪。要與人交往,必須加強自我修養,改變不良的性格、習慣,全麵提高自己的素質。
古人雲:知人者智,自知者明,勝人者力,自勝者強。在社會生活中一旦自己出了差錯,要及時分析原因,找出問題,擺脫被動。能成功把握自己的人即使在重壓之下,也能做到方寸不亂,麵對危機,恢複自如,表現可信任,可依賴,能順人意,真誠地關心他人。能自我管理、檢查、監督自己的人,一般能反思自己的行為,及時調整心態,通過自我疏導,使自己從矛盾、怨憤、煩惱中解脫出來。控製情緒不是壓抑情緒和衝動,過於壓抑會傷害身心健康。要學會在壓力和困境中保持頭腦清醒,努力提高自信心,把握時機,爭取主動,就一定能取得交往的成功。
在日常生活中,一句熱情的問候和衷心的感謝,會給人以親切、溫暖、愉快的感受,文明得體的語言甚至能消除誤解,解決矛盾。1949年毛澤東在西北坡接見剛起義的原國民黨將領傅作義時,一進門,毛澤東就握住傅作義的手禮貌愉快地說:“過去我們在戰場上見麵,清清楚楚,今天,我們是姑舅親戚,難舍難分。”一句親切得體的話,既文明又禮貌,使昔日兵戎相見的對手消除了心頭的堅冰。古人雲:良言一句三冬暖,惡語傷人六月寒。好話使人渾身溫暖,壞話使人渾身冰涼。語言準確貼切,文明禮貌,言者如清泉流水,聞者如春風拂麵。謙虛有理或得體的話可使矛盾、隔閡、誤解、猜疑統統消除,出言不遜或不得體的話使人反感、怨恨、仇視、驚恐。外圓內方是在堅持原則的前提下講究說話的藝術和方法,這樣既表達了自己的見解,又不傷害別人,也保護了自己。
簡潔明白的語言使人喜歡,冗長囉嗦的語言使人厭煩。簡潔明白的表達,不僅是一種語言表達的能力問題,也是一種習慣和思想作風問題。在與人交談中坦率地表達意見,明白地表達看法,直抒胸臆,坦誠見解,清清楚楚,痛痛快快,不含糊不清,不模棱兩可。同時要注意說話的方法、場合、時機和對象,並用簡潔明白的語言表達交往信息,交際效果會更好些。
在茫茫人海中與人交往,要求大同存小異,古人雲:水至清則無魚,人至察則無徒。就是說:水太清,魚則無法生存,對人太挑剔了,別人就不敢或不願接近你。正因為人與人之間有很多相近相似,又有很多不同不合之處,所以,要根據不同人的氣質和個性特點,采取不同的方式去理解他人,尋找兩人之間的共同點,避免擴大差異。如果一旦發生誤會或產生矛盾,也不要耿耿於懷,而應反省自己,理解對方的態度,有這種不計前嫌的友好態度,才能和對方交往好。《紅樓夢》中有言:“不求玉堂金馬登高地,但願高山流水遇知音”。交朋結友不要貪攀權貴,要知心知音,患難共存。我們無法改變別人,也無法改變現實環境,那就應該改變自己的想法,隻有這樣,才能積極輕鬆地與人交往。一位百歲老人說得好:“一件事想通了是天堂,想不通是地獄。既然活著,就要活好”。有一種人總是以偏概全,肯定一切,否定一切,聽到一點批評意見就認定別人對自己有成見,於是就產生對他不滿或懷有一種敵意情緒。還有一種人知進不知退,總是鑽牛角尖,在遭受挫折和失敗時,長時間陷入反悔、自責和失望之中不能自拔,使自己處於絕望心境中,嚴重的會導致精神疾病,甚至走上絕路。在這種情況下就要遇變則變,靈活變通,及時調整自己的思維方式,向前看,給自己一些希望,千萬不能被挫折和失望壓倒。相反,應看到失敗和挫折是人生的一種財富,可以從中找到經驗教訓,這是聰明人應具有的智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