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3章 保持精神健康(2)(2 / 3)

人有喜、怒、憂、思、悲、恐、驚等情緒變化,是人體對外界客觀事物的刺激產生的情感反應。喜為心誌,一般情況下,喜能緩和緊張情緒,使氣血調和,營衛通利,心氣舒暢。但喜樂太過又會容易使心氣渙散,精神不專,影響心神功能的正常運行。怒為肝誌,如果發怒就會氣亂,影響肝髒,肝氣升發太過,氣機紊亂而導致氣血失調,形成疾病。憂、悲皆為肺誌,心胸狹窄,心神怯弱,多愁善感,或因己所不能,強思而憂;或因神不能受,思慮傷神;或因意外,不能解除而成憂愁;或屢遭挫折而生憂悲;長此下去會引發心腦血管疾病和肺氣腫病。思為脾誌,思是認識事物,處理問題的精神活動,思之過度會使人氣機鬱結不行,導致種種疾病。驚、恐為腎誌,驚恐是人突然受到刺激而產生的一種緊張情緒和心理活動的表現,驚恐過久過重,會使人神誌散亂,造成傷腎。正常情況下,心情對人的生理功能起著協調作用。如果七情太過,超出人體適應功能的強烈精神刺激,造成人體自身功能失控,就會使髒腑氣血功能紊亂,導致各種疾病發生。人們在生活過程中如心情舒暢,精神良好,即使有病或重病也可通過治療和自我調節,使疾病治愈。如果精神不佳,心境惡劣,就會使病情加重。怒傷肝,悲傷心,思傷脾,憂傷肺,恐傷腎有一定的道理。

科學實驗證實,精神緊張和不安,在短時間內可使人的膽固醇明顯升高。長期處於緊張的環境中,有發生心肌梗塞的可能。愉快的情緒,可以調整大腦皮層紊亂,增加消化液的分泌和胃腸蠕動,促進食欲,增加血紅蛋白指數,促進人體新陳代謝,進而達到祛病延年的目的。

情緒穩定可以提高大腦及整個神經係統的功能,使機體各個器官的活動協調一致,能增強人體的適應能力和抵抗疾病的能力。善於管理自己情緒的人,能主動消滅憂慮,解除煩悶,像化學家以堿性來中和酸性一樣,知道用化學性的心靈、快樂的解毒藥,來消除沮喪的神誌、憂鬱的思想。心中充滿了悲觀、偏激、仇恨情緒的人,隻要轉到相反的思想上,便會馬上產生樂觀、和諧、友愛的情緒,像沸水加了冷水一樣,溫度立即便降下來。醫學證明:健康、愉悅、和諧、友愛的思想情緒,有益於增強細胞的活力和再生、滋養細胞的力量,細胞有活力,身體就健康。

長壽老人具體以下心理特征:

一是熱愛工作,在工作中享受幸福,在勞動中品嚐歡樂;

二是生活快樂,對生活充滿信心,對未來無限向往,朝氣蓬勃,積極向上,使平凡的生命充滿歡樂;

三是性格堅強,不怕困難和挫折,從挫折中看到光明,把克服困難當成人生一樂;

四是情緒穩定,適應力強,不急躁,不憂傷,不激怒,遇事想得開;

五是助人為樂,待人熱情,富有同情心,諒解別人,樂於助人。(大量資料表明,穩定的情緒,愉快的精神,樂觀的心態,開朗的性格與健康長壽密切相關。)

人貴有自知之明,古人雲:以史為鑒,可以知興衰;以銅為鑒,可以正衣冠;以人為鑒,可以知正誤。要客觀、公正、真實地評價自己,麵對現實,反應適度,積極適應變化著的環境,正確認識自己的社會角色,正確擺正自己的社會位置,才能正確對待別人和社會,才能減少心理負擔,使自己有恰當的期望值,才不會由於期望不切實際而忍受反複經受失敗和挫折帶來的痛苦、失望、抑鬱及焦慮。人不可能完全擺脫社會,總免不了受到各種外來社會因素的刺激,有時難免會品嚐酸、甜、苦、辣的生活滋味,如果讓以往不如意的事總憋在心裏不能遺忘,就會引發疾病。沉湎於舊日的失意是脆弱,迷失悔恨的記憶會痛苦。對此,穩定情緒還必須做到:

一 要忘掉名利。心境透明。坦坦蕩蕩,知足常樂。

二 要忘掉疾病。不被疾病困擾,自減精神壓力,無病保健養生,有病積極防治。

三 要忘掉怨恨。人在社會生活中難免受到指責傷害,如果對此怨恨就會不得安寧,身正不怕影斜,腳正不怕鞋歪,要忘掉怨恨,麵對現實。

四 要忘掉氣憤。生氣會使血壓升高,心跳加快,氣血不暢,進一步山窮水盡,退一步海闊天空,變生氣為爭氣。

五 要忘掉憂愁。不為往事失利而憂怨抑鬱,盡情地享受人生的樂趣。

六 要忘掉傷害。如果被他人欺騙、羞辱和朋友反目,要盡快忘掉,使自己變得豁達寬容和更有生機活力。

七 要忘掉悲痛。生活中遇到親友天災人禍,要盡快解脫出來,想開一些,振作精神。

第九節 心懷必須寬廣

心懷寬廣,主要指精神上對人要寬厚為懷,物質上寬厚待人要根據自己的實際條件來考慮。社會經驗豐富的人,道德素養一般比較好。而寬仁厚道的道德素養,在正常情況下可以使人與人之間的矛盾和解,化腐朽為健康,使迷途者知返,為惡者從善,錯誤修行正確。胸懷寬廣,為人厚道,不僅使自己心情愉快,人家也願意接近你。那種事事斤斤計較,“鐵公雞”一毛不拔,處處算計別人的行為,會衝淡同誌、親友之間的感情,甚至會引起隔閡和不團結。人生在世為人處世要大方一點,有時還要糊塗一些,不背後議論他人,不顯露有恩於別人,不計較小事小利。有時明知對自己不利或不友好,你如果馬虎一點,裝作沒聽到或不知道,讓它過去,人家自然會感到理虧。這種寬仁厚道的做法從眼前看似乎吃點虧劃不來,甚至受到一點損失,但這種寬大為懷的態度卻為人樹立了一個榜樣,當事者一般會從中受到啟發和教育。如果對方認為無理的占了便宜,一旦他有了覺悟或有了理性,就會從中反省自己而悔悟,從而棄舊從新,由貪利刻薄變得寬厚仁慈,這對自己的身心健康和為社會樹立良好的道德風尚都有好處。

在為人處世方麵,要學會寬厚仁慈,做到思想境界高尚一些,豁達大度一些,小事糊塗一些。胸懷寬廣,講大局,講風格,以理解的眼光看待人,寬容別人的過錯,對別人不求全責備,冤家宜解不宜結。有了矛盾,要開誠布公,想方設法尋求理解和溝通,多做自我批評,以自己的真誠換取別人的理解。從古至今有不少人寬厚待人,不僅有益於自己的健康,而且為社會事業的發展做出了貢獻。在日常生活中,隻要始終保持一種平和心態,頭腦冷靜,寬宏大度,做到“相逢一笑泯恩仇”,有自知之明,敢於認錯和糾正錯誤,這種人一般會比較健康,因為這種人對疾病有較強的抵抗力,這也是“腦中嗎啡”所起的作用。人的一些煩惱,有不少是因為心胸狹窄,不會豁達的原因造成的。為了減少不必要的煩惱,就一定要做到襟懷坦白,寬以待人,心胸寬闊,豁達大度,遇事多想幾個來回,全方位、多角度、深層次地思考問題,不斤斤計較,私心不能太重,養成開朗、坦誠、冷靜麵對現實的習慣。寬仁能融化心頭的冰霜,驅散愁雲悶氣。心平氣和,不動肝火,不糾纏小事,寬容他人,善待自己,是為人處世的基本要求。心懷寬廣的人能使生活中的甜、酸、苦、辣轉化為五彩繽紛。如果處處隻知苛求別人,心理就會處於緊張狀態,從而導致神經興奮,血管收縮,血壓升高,心理生活就可能惡性循環。寬容是一種高尚品質,嚴於律己,寬以待人,能包容和接納不同性格的人,能寬容別人的缺點、毛病的人是高尚的人。

寬容對長壽有利,是健康的調節閥,是良好的心理品質,包含著理解、原諒、氣度、胸襟、堅強和力量。荷蘭某所大學讓71名大學生分別采取寬容和非寬容的態度回想自己一個受傷害的情景,每個過程持續了幾秒鍾,然後進入放鬆期。在非寬容期間,他們要在腦海裏回憶所受到不公平事件的全過程,使他們感覺到怨恨,結果發現,在非寬容時期學生的平均心率從每秒1.73次增加到2.62次,血壓升高了2.5mmHg。但當學生對傷害他們的人采取寬容態度時,心率和血壓都不同程度的下降了,這就證實寬容對自己的身體是有利的。西漢末年天下大亂,諸侯紛爭,有些將臣感情用事,死於非命。《三國演義》中:周瑜氣量狹小,妒忌成疾,被氣死;關羽驕傲自大,疏於防範,被害死;張飛酒醉性起,怒責部將,被割死;劉備禦駕親征,失策慘敗,悔死;馬謖剛腹自用,痛失街亭,被處死;孔明事必躬親,操勞過度,被累死;魏延憤恨不平,臨陣反叛,被砍死;仲達老謀深算,能屈能伸,病死;孫權舉賢任能,不急不躁,老死。這9個人的性格脾氣各異和處事心態不同,所以死的結果也不同。世界上任何事情都是有因必有果,而任何因果關係又都是客觀事物存在的真實反映和體現。

世間多少事,往往好壞、正邪、善惡交錯在一起,不平、荊棘、坎坷、誤解、私怨、糾紛、是非是常有的事,我們立身處世有時也要有清濁並容的肚量,不然的話就會為一些雞毛蒜皮的事情引起血氣之爭,各方受損。當你發怒時,自己靜下心來想一想,深呼吸幾下,血壓、心跳、肌肉緊張就會得到緩和。人非聖賢,孰能無過,金無足赤,人無完人,心寬的人身體健康,心窄的人會疾病纏身。精明者,得饒人處且饒人,海納百川,有容乃大,大肚能容容天下難容之事,於人於己都有利。專家認為:在成功者中,非智力因素,即意誌、品德、肚量等占80%以上,而智力因素占20%。氣量小,愛動怒的人動不動就火冒三丈,把本來好辦的事弄得很尷尬,招致怨恨,實在不值得。

寬容並不是軟弱和無原則,而是一種大度和大量。人不是生活在真空中,天天都要和各種各樣的人打交道,而交往中又難免有分歧、爭吵、煩惱或矛盾衝突,麵對不可回避的這個現實問題,怎麼辦?這就要學會為人處世的一些技巧,做到弄清問題,分辨是非,把握原則,講究方法,權衡得失,不要企圖一次性地把事情做得十全十美,隻求把事情做得盡可能合乎情理。在日常生活中如果能始終寬厚待人,嚴於律己,最起碼對自己身體有好處,而無害處。

第十節 心地必須善良

從古至今,存善心,做善事的人確實不少。在社會上一個人要做善事好事,能夠幫助別人排憂解難,心中必然會升起欣慰之感。如果你活著處處為他人著想,肯定會成為自己的一種精神鼓舞。這種欣慰之感和精神鼓舞,會使人心情輕鬆愉快,而一個人能輕鬆愉快,其身心功能的免疫力就會提高,對疾病的抵抗力就會增強,就不會生病或少生病。

醫學研究證實:人的大腦中有一部分細胞膜上存在著嗎啡樣受體,在做善事好事時會產生腦內嗎啡,並通過細胞膜上的嗎啡受體,使人產生愉悅感,這就為好人健康提供了科學依據。好人健康並不是一種說教,也不是個別事例,而是經過專家研究得出的科學結論。美國著名心血管專家威廉斯博士從1958年開始對225名醫科大學的學生進行跟蹤研究,25年後,發現其中有敵視情緒的人死亡率高達14%,而性格隨和的人死亡率隻有2.5%,而且在這些人中,患有心髒病的惡人是善人的5倍。

心底善良的人能為他人之樂而樂,想別人之所想,急別人之所急,幫別人之所幫。心存善心,就會與人為善,助人為樂,心中常有愉悅之感。心存善心,就會處處為他人考慮,光明磊落,樂於對人敞開心扉,心中就會有輕鬆之感。心存善心,就會始終保持泰然自若的心理狀態,這種心態能把血液的溶量和神經細胞的興奮度調劑到最佳狀態,從而提高機體的抵抗能力。善心是良藥,是保持身體健康的高級營養食品,俗話說得好,善待他人,為己積德。與善心相反的心態是冷酷無情,這種人往往以犧牲別人的利益來滿足自己的心理要求,那些不講道理,損人利己,不要以為自己所幹的事情別人發現不了,隱藏很深,得不到報應,其實“要想人不知,除非己莫為”,靠僥幸來逃脫正義的處罰隻是暫時的,其心中必然不踏實,最終難以逃脫自己心靈的審判。有些人坑蒙拐騙,貪汙受賄,做賊心虛,焦慮不安,六神無主,失眠煩躁,精神壓力大,長期下去,就會導致機體功能發生改變,使人體各係統的功能活力失調,最後疾病纏身。古人雲:“為惡之人,如磨刀之石,不見其損,日久損之;為善之人,如庭中草木,不見其長,日久長之。”古人雲:“始之行義修,仁者,便是延年益壽人。”人世間無數事實證明:好人平安健康,惡人災多命短。幹壞事惡事之所以命短,很大程度是因為他心中有鬼被折磨而死。因此不做虧心事,不怕半夜鬼敲門。行善心做好事並不難,難的是一輩子都能行善積德做好事,若能長期堅持,身體健康是有保障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