性味:味甘、性平,略帶膻味。
歸經:入脾、胃經。
功效:補氣血、健脾胃、強筋骨。
主要營養:含有豐富的蛋白質,其氨基酸組成比豬肉更接近人體需要;還富含B族維生素及鈣、磷、鐵、鋅等礦物質,補血效果極好。
宜吃季節:四季皆宜。
1.頸肉:肉絲較亂,可製餡、紅燒、煨湯等。
2.上腦:結締組織較多,肉質較差,多用於紅燒、燉、煨、製餡等。
3.前腿:肉質較老,適於紅燒、鹵、煨或製餡等。
4.前腱子:肉質較老,可鹵、醬、紅燒,醃製等。
5.腰脊:肉質厚闊而肥嫩,通常用於烤、炸等。
6.腑肋:結締組織較多,質堅韌,一般用於燉、煨、製餡等。
7.白腩:又名“白奶”,肉肥,宜製餡。
8.裏脊:質地細嫩,可切片、切絲,用於生爆、生炒等。
9.米龍:肉質較嫩,表麵有膘,適於溜、爆、煸炒等,是幹煸牛肉絲最理想的部位肉。
10.和尚頭:肉質較嫩、纖維長短適中,是切絲的上好原料,適於炒、烹、扒、煎、烤、炸、爆等。
11.裏仔蓋:上半部肉質堅實而嫩,下半部肉質雖堅實但纖維較粗。適合於炸、溜、炒、煎、扒等。
12.仔蓋:有上下之分,上仔蓋肉質較細嫩,適用於煎、炸、溜、炒、爆等;下仔蓋肉質較粗,可用於燜、燒等。
13.後腱子:肉質較老,適於紅燒、鹵、醬、醃製等。
宜食人群:
一般人均適宜食用,特別適宜生長發育階段的青少年食用,此外,手術後、病後調養的人,以及中氣下陷、氣短體虛、筋骨酸軟、貧血久病及麵黃目眩的人也宜適量多食。
忌食人群:
牛肉的肌肉纖維較粗糙不易消化,且有較高的膽固醇和脂肪,故老人、幼兒及消化力弱的人不宜多吃。
腸道手術後的人,術後一段時間消化功能會受影響,宜吃清淡、易消化的半流質飲食,不宜吃牛肉。
選購常識:
新鮮牛肉 有光澤,紅色均勻稍暗,脂肪為潔白或淡黃色,外表微幹或有風幹膜,不黏手,彈性好,有鮮肉味。
劣質牛肉 彈性差,指壓後的凹陷恢複很慢甚至不能恢複;新切麵濕潤黏手,有些注水嚴重的肉不黏手,但可見外表呈水濕樣,不結實;肉色稍暗,脂肪缺乏光澤。
搭配宜忌:
忌
堿+牛肉
有人在烹製牛肉時為使牛肉熟得快而加一些堿,這是不科學的。牛肉中的蛋白質會與堿發生反應,使蛋白質因沉澱而變性,營養價值遭到很大破壞。
宜
白蘿卜+牛肉
牛肉補脾胃,白蘿卜利水濕,脾胃得養,運化有力,脾胃虛弱、腹脹者,食之甚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