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一個人在他死的時候,發現自己來到一個美妙而又能享受一切的地方。他剛踏進那片樂土,就有個看似侍者模樣的人走過來問他:“先生,您有什麼需要嗎?在這裏您可以擁有一切您想要的:所有美味佳肴,所有可能的娛樂以及各式各樣的消遣,其中不乏妙齡美女,都可以讓您盡情享用。”
這個人聽了以後,非常高興,覺得這裏一定是天堂。於是,他用一整天的時間品嚐所有的佳肴美食,同時盡享美色。然而,有一天,他卻對這一切感到索然無味了,於是他就對侍者說:“我對這一切感到很厭煩,我需要做一些事情。你可以給我找一份工作做嗎?”
侍者搖頭:“很抱歉,我的先生,這是我們這裏唯一不能為您做的。這裏沒有工作可以給您。”
這個人非常沮喪,抱怨說:“這真是太糟糕了!那我還不如去地獄好了!”
“您以為您在什麼地方呢?”那位侍者溫和地說。
這是則很富幽默感的寓言,但是卻也告訴我們一個道理,失去工作就等於失去快樂。
然而,現在很多人都不這麼認為,他們認為,工作是一件痛苦的事情。之所以會出現這樣的現象,就是因為,很多人還沒有學會熱愛上自己的工作,真正喜歡上自己的工作。熱愛工作,努力工作;享受工作,享受生活,工作的質量往往決定生活的質量。
知識不夠用了——懂得適時充電
近年來,隨著職場競爭的愈演愈烈,各種職業培訓學校應運而生,職場人士也意識到與時俱進的重要性,“充電”已經更多地融入於人們的生活。據了解,很多職場人士看重的不僅是薪水,而是在相關領域迅速得以提升。
無論是即將踏入社會的大學畢業生,還是因金融危機暫時失去工作的失業者,或者是仍然在原崗位上工作的幸運兒,他們都願意通過學習的方式為自己充電。大學畢業生和失業者認為通過充電可以獲得更多工作的機會,而在職者則認為充電能夠幫助自己站穩腳跟甚至獲得職位上的升遷。
“今天你充電了嗎?”這句話現在已經成為職場上的一句流行語。
楊瀾從一個學生成為《正大綜藝》的節目主持人,把一個有著良好家教和較高文化素質的青春少女形象和富有女性細膩情感的職業婦女形象融合在一起,為我們創造了一種既高雅又本色,既輕鬆又令人回味的主持風格。
在完成了《正大綜藝》200期製作之後,楊瀾跨越太平洋去了美國,攻讀哥倫比亞大學國際事務學碩士學位。當時很多人都不理解,因為楊瀾已經取得了成功,成為著名節目主持人,她完全可以在她的位置上享受著她已獲得的榮譽。
但是,越是有功底的人越能體會到功底和學識的重要,越能產生在功底和學識上進一步提升自己的渴望,所以楊瀾離開了眾人羨慕的主持人的位置,去美國讀書,成為一名學生。當她再一次出現在媒體上時,她的形象發生了很大的變化。她的綜合素質提升了,在自己的人生道路上又上了一個台階。
因此,在人才競爭日益激烈的環境下,行走於職場,猶如逆水行舟,不進則退。如何在職場中立於不敗之地?可以肯定的是,職場“充電”是職場人士不斷前進的動力。
有人作過一個關於職場充電的調查。有近50%調查者認為,“充電”的首要原因是為了尋求更好的職業機會,有26%的人認為是職場競爭壓力,不進則退的原因,12%的職場人士是因為本職工作需要,還有近一成的人是為了將來創業作準備,隻有3.25%的人是因為個人興趣,因而樂此不疲地學習,還有0.72%是為了出國。
在知識經濟時代,每天我們都要去努力學習。過去一個人隻要學會一技之長就可以終生受用,現在不行了。今天還在應用的某項技術,明天可能就過時了,知識、技術更新換代的速度讓人應接不暇,要使自己能夠跟上時代發展的步伐,就要不斷學習。
充電不是盲目的,更不應該為了跳槽而盲目去充電,職場充電也要適時。我有一個朋友,在IT行業工作5年多了,有一次聚會,他和我說起最近的感受。
他覺得自己要被淘汰了,大家說起新的技術,或者上司要求開發新的程序時,他都覺得自己並不是很理解,對程序代碼感到陌生,不再像以前一樣信手拈來。有時候不想讓同事、上司看出自己的尷尬和茫然,他必須花很大的精力遮掩,但效果卻很不理想。
剛開始的時候,朋友安慰自己,一定是自己的錯覺,可是,欺騙自己並沒有改善這種情況,後來情況越來越嚴重,朋友逐漸有了很大的心理負擔,整個人都失去了精神。
我建議他,去充電吧,不會並不可恥,既然知道自己的欠缺,就應該努力彌補。
為了不讓自己真的被時代淘汰,朋友自己掏腰包參加了幾期美國專家舉辦的IT行業培訓,雖然花費很高,可學習下來,感覺心裏踏實,工作起來也充滿了自信。
找到工作就一勞永逸的體製已成為曆史,我們一直都處在一種與最新科技知識賽跑的狀態。記得小的時候,父母經常對我們說:學習如逆水行舟,不進則退。一天不學習就是在退步。信息時代的知識呈膨脹性擴展趨勢,剛剛掌握的資訊,也許過兩天就過時了,如果不及時更新知識,很容易被淘汰。
一個人就好比一台運駛的汽車,工作了一段時間,就要加加油,隻有這樣,才能跑得更快、更遠。
其實職場人士充電,是防止“人才貶值”的一種好方法,要讓自己“不貶值”,那就需要不斷“充電”。學習是永無止境的,要樹立終身學習的理念。正如人們常說的:你永遠不能休息,否則,你就永遠休息。
同時,職場充電,也是一種來自職場壓力的自我釋放,壓力得到了緩解,自身的水平也就得到了提高。一位在日企做銷售的李小姐告訴我,他們企業每年都會安排培訓,但她還是覺得競爭壓力很大,於是自己掏錢在雙休日裏學管理學,“我也不知道學這個將來有沒有用,但我覺得隻要在‘充電’心裏就踏實許多,這應該也是一種緩解壓力的方式吧。”
在激烈的市場競爭中,很多人對自己在職場中的職位缺乏安全感。職場競爭不進則退,不想在工作中取得成績、獲得升遷的職場人士往往會被淘汰。
一位業內的資深人力資源專家就曾提醒職場人士,職場培訓是有必要的,但不能盲目。“充電是為了充實自身,為未來的職業發展鋪路的,盡量利用業餘時間學習。通過充電提升個人能力與價值,才是職場競爭力的核心”。
進入職場,每天都要不斷學習,在日新月異的今天,不能前進就是倒退。小張是廣西某外貿公司的首席設計師,被大夥譽為“鬼才”。由他設計的產品外觀,不僅得到客戶讚賞,在市場上也總能大賣,這讓他成為老板的得意幹將。
可是最近半年,情況卻發生了改變,有客戶認為由小張主筆設計的一個係列“太過套路、沒有新意”而取消了訂單,更有客戶反映由他設計的產品不被終端用戶,認可影響銷路。更糟糕的是,小張自己也覺得很久沒有新想法了。
究竟是什麼原因導致客戶取消了訂單?原來,是小張沒有根據市場行情進行研究和學習,設計的產品不能滿足終端用戶。不論是“鬼才”還是“天才”,如果不能保持一個學習的常態,終有一天,會江郎才盡、黔驢技窮的。因此,當感覺自己知識不夠用時,請充電吧。
跳槽跳錯了——事情也可以重來
俗話說,“人往高處走,水往低處流”。作為一名職場人士,跳槽是在所難免的,同時也是必須的。但,跳槽也是一門學問,一種策略。跳槽,很簡單的兩個字,卻蘊涵著豐富的知識。這其中包含了為什麼走,怎麼走,什麼時候走等一係列的問題。跳槽跳好了,當然自不必說,一旦跳不好,或者跳錯了,就得重新調整。
大家熟知的亞洲首富李嘉誠,其實是跳槽很多次,才最終有了今天的成就的。
性格沉穩的李嘉誠,實際上是個不安分的人。他去五金廠做推銷員,但打開局麵後就跳槽去了塑膠公司,他很快成為公司中出類拔萃的推銷員,18歲當部門經理,20歲升為總經理,深得老板器重。就在大家都認為李嘉誠會一直幹下去的時候,他卻對眾人說想跳槽,不在這幹了,這令大家都非常驚訝。
此刻的李嘉誠也陷入了深思:今後的路該怎樣走?
一條路是在舅父蔭庇下謀求發展。中南公司已成為香港鍾表業的巨擘,收入穩定,生活安逸;另一條路要艱辛得多,充滿風險,須再一次到社會上闖蕩。李嘉誠選擇了後者,他喜歡做充滿挑戰的事。如果選擇在舅父的羽翼下,容易束縛自己要趁年輕,多學一些謀生的本領,拓寬視野,增長見識,為的是今後做大事業!
他心思已定,卻不知如何向舅父開口。直到有一天,李嘉誠跟舅父說了此事,舅父更深地了解了嘉誠與眾不同的稟賦,同意了李嘉誠的想法。
從此,李嘉誠開始了走街串巷的生涯,他說,他一生最好的經商鍛煉,是做推銷員。
李嘉誠生性靦腆,內向而不喜主動交談。數十年後的今天,李嘉誠出席各種場合,仍不是個滔滔不絕、語言犀利的人。
自從李嘉誠加盟五金廠,五金廠的業務蒸蒸日上,以銷促產,產銷均步入佳境。老板喜不自禁,在員工麵前稱阿誠是第一功臣。然而,備受老板器重的李嘉誠,剛剛打開局麵,就要跳槽棄他而去。老板心急火燎,提出給李嘉誠晉升加薪,他仍不回心轉意。
李嘉誠去了塑膠褲帶製造公司。在現代人的眼裏,這是一間小小的山寨式工廠,位置偏離鬧市區,臨靠香港外港海域。
這間山寨工廠的魅力安在?
李嘉誠此舉,一是受新興產業的誘惑,二是塑膠公司老板的“慫恿”。
李嘉誠在推銷五金製品之時,就感覺到塑膠製品帶來的巨大威脅。最初,塑膠製品是奢侈品,價格昂貴,消費者皆是富裕階層。塑膠製品的價格一直呈下降趨勢,舶來品愈來愈多,尤其是港產塑膠製品麵市,造成價格大跌。李嘉誠清晰地意識到,要不了多久,塑膠製品將會成為價廉的大眾消費品。看清塑膠製品行業後,李嘉誠又一次選擇了跳槽,最終在房地產行業站穩了腳跟。
李嘉誠沒有跳錯,正是他獨具慧眼,在多次的跳槽磨合中,找到了自己的人生出路,成就了今天的亞洲首富。沒有人一次跳槽就能成功,跳錯了可以重新調整,任何事情都可以重來。
在中國經濟快速發展的今天,跳槽已然成為一種流行的“職場文化”,如今,跳槽已經演變得越來越普遍了。根據最新調查顯示,中國企業初級員工的服務年限平均為2.3年,中層員工為4.2年,高層員工為5.8年,均比歐美企業同級員工的服務年數少3年至4年。
其實,對於職場人士來說,不管是跳槽、轉行還是創業,重要的是使自己與眾不同。如果沒有拿得出手的專業性,不管到哪裏都很難得到認可,也很難過滿意的生活。即使跳槽再頻繁,如果是為了提高自己,也是無可厚非的。但是如果是為了逃避而跳的話就很難成功。再難再累,就算為了積累經驗、提高自己的能力也應該堅持。
一直向往海外工作的小李,在大學畢業之後借助父親的能力進入一家國有企業。但是這家國有企業就像前輩所說的,沒有什麼知名度,薪水也很低。每天工作很清閑,無所事事,簡直是在浪費自己的時間。小李可是名牌大學畢業的大學生,年輕人有激情,有夢想,但是這份工作和小李的專業並沒有太多關聯。
在工作了一年之後,小李發現目前的工作幾乎沒有到海外鍛煉的機會,加之年薪和福利待遇也很差,他在這裏工作猶如到了地獄一般,可是跳槽又不是一件容易的事。他每天得過且過無奈地打發時間。周圍的同事都多次勸他“要麼走,要麼留,作個了斷吧”。
兩年後他成了部門內的“局外人”,最終他放棄了這份工作。他去了曾經向他伸出橄欖枝的前輩的公司負責了企劃業務。但是在這個公司工作似乎和以前一樣,還是看不到希望,他開始對未來感到不安。
他所作的努力最終全部化為烏有。他開始反省過去,發現自己在過去的職業生涯規劃中犯了錯誤,並得出了一個結論,無論自己是否喜歡,應該始終圍繞自己的專業做一些法律方麵的工作,而且周圍的親朋好友也認為他“適合做一些企業法務類的業務”,於是小李開始重新寫簡曆。
最終,小李強調自己具備法律方麵的專業知識,於是很快,就被一家知名跨國企業錄用。
他之所以成功,是因為他以自己的專業領域為基礎進行了合理的職業規劃。他在履曆和自我介紹中突出了名牌大學法學專業的學曆,並且注明在國有企業以及中小企業的企劃工作中接觸過法律業務,盡量讓自己的職業軌跡靠近法務領域。雖然他之前因為誇大包裝履曆而慘遭失敗,但是這也成為了一個很好的教訓,通過這次經曆他認識到隻有以職業生涯為基礎的履曆才能引起重視,隻有以具體內容為依托的經曆才能得到認可。從此以後他全力以赴地迎接新的挑戰。
對於職場人士來說,跳槽是再正常不過的事情了。但是每一次跳槽,都要謹慎對待,不要盲目去跳。跳槽前,要明確自己為什麼跳槽,分幾步走,一旦跳槽了,是否可以重來。跳槽不僅僅是為了高薪,更應該是為了自己人生的長遠規劃而跳。
厭倦了朝九晚五——讓工作充滿樂趣
“工作真是無聊透頂!”
“麵對每天重複的工作,簡直瘋了!”
“工作做好能交差就行了,哪還管得了那麼多!”
“一想到工作我就頭疼!”
幾個朋友聚在一起,總有人這麼發牢騷。勉為其難的確是“痛苦”的事。
在跨入職場之初,不但幹勁十足、激情高漲,而且對職業的自我期望值很高;但不到半年時間,也許就會感覺到自己簡直與機器人一樣,每天上了班就希望能早點下班,一點也沒有原先的激情了。
隨著工作年限的增長,“工作倦怠”開始悄無聲息地蔓延。工作年限在5~10年的受訪者指出,“職場怨夫(婦),”最容易受到老板的冷眼,而工作年限在10年以上的職場“資深”人士認為,“缺乏時間觀念”最易被老板所詬病。工作年限在10年以上的受訪者中,還有60%以上的人表示對工作喪失熱情,提不起精神。
每一次工作中出現不順心,就會“鼓勵”自己換個工作環境,然而每一次的跳槽結果,都會使自己的情緒出現低落。熱情高漲的工作激情到底“跑”哪去了呢?想找回當初工作時的那個激情飛揚的自己嗎?你需要做的,就是想辦法幫自己找回工作激情!
放棄抱怨,用樂觀的心態去麵對當前的工作,那麼,我們就會從這種積極轉變中找到快樂。從自己熱愛工作的那一刻起,我們會發現,原來快樂工作就在自己身邊。
法國哲學家伏爾泰曾經說過:“工作著是美好的,它可以使人避免陷於三大罪惡——無聊、惡習與困窘。”對於職場人士來說,就是要幹一行愛一行,隻有愛這個行業,你才能在這個崗位上快樂地工作下去。如果是為了工作而工作,沒有一點興趣而言,最終隻能是一走了之。
有一位哲學家到一個建築工地分別問三個正在砌築的工人說:“你在幹什麼?”
第一個工人頭也不抬地說:“我在砌磚。”
第二個工人抬了抬頭說:“我在砌一堵牆。”
第三個工人熱情洋溢、滿懷憧憬地說:“我在建一座教堂!”
聽完回答,哲學家馬上就判斷出了這三個人的未來:第一個心中眼中隻有磚,可以肯定,他一輩子能把磚砌好,就很不錯了。
第二個眼中有牆,心中有牆,好好幹或許能當一位工長、技術員。
唯有第三位,必有大出息,因為他有“遠見”,他的心中有一座殿堂。沒有遠見的人隻看到眼前的、摸得著的手邊的東西;相反,有遠見的人心中裝著整個世界。世界上最貧窮的人並非是身無分文的人,而是沒有遠見的人。隻有看到別人看不見的事物,才能做到別人做不到的事情。
幾年後,第一個人仍在另一個工地砌牆;第二個人坐在辦公室裏畫圖紙,成了工程師;第三個人呢?則成了前麵兩個人的老板——高級管理者。
在現實生活中,也許選擇什麼樣的工作有時候身不由己,但是我們卻可以通過改變心態來麵對挑戰。一個人對生活與工作的態度,往往反映他內在的人生觀、世界觀,而人生觀和世界觀又決定一個人的人生道路,你是在為工作而工作,為自己而工作,還是為崇高而工作呢?一個對工作熱愛的人,自然也會在工作中獲得樂趣。
比爾·蓋茨有句名言:“每天清晨醒來,一想到所從事的事和所研發的技術將會給人類帶來的重大影響和變革,我就會無比歡快和感動。”
比爾·蓋茨的這句話闡釋了他對工作的激情。在他看來,一個優秀的員工,最重要的素質是對工作的激情,而不是能力、責任及其他。比爾·蓋茨的這種理念已成為微軟文化的核心,像基石一樣讓微軟王國在IT世界傲視群雄。
對工作充滿激情的人是企業最欣賞的人!任何企業都希望員工對工作抱有積極、熱情、認真的態度,因為隻有這樣的員工才是企業進步的根本。具有激情的員工能夠感染別人的情緒,使事情向良好的方向發展。對於工作飽含激情的人,永遠都是企業最為欣賞的人!
如何能夠成為快樂的人,在工作中充滿樂趣,或許是每個職場人士共同的疑問。不論是朝九晚五還是自由職業者,隻要明白工作的真正意義,就能在工作中獲取快樂。工作不但是我們人生的一個平台,更是我們的舞台,生旦淨末醜,各種角色,都要在這個舞台上登場。在工作中展示自己的才能,實現自己的人生價值。
世界上沒有不好的工作,讓我們對工作產生不滿的是不平衡的心態。因此,快樂工作的關鍵取決於心態。
工作其實就是用生命去做快樂的事。有位職場成功人士在進入職場時,他的父親告誡他說:“遇到一位好老板,要忠心為他工作;假如第一份工作就有很好的薪水,那算你的運氣好,要努力、快樂地工作;萬一薪水不理想,就要懂得在工作中磨煉自己的技藝。”
這位父親是聰明的,其實,我是希望所有的年輕人都將這三句話深深地記在心裏,始終秉持這個原則做事。即使起初位居他人之下,也不要計較。人生就是要通過工作才能找尋真正的意義。這位父親用自己的經驗告訴了兒子,工作不僅僅是為了錢,更重要的是在工作中是否磨煉了自己。喜愛這份工作,並在工作中鍛煉了自己,這才是所要追求的。
高爾基曾經說過:“工作快樂,人生便是天堂;工作痛苦,人生便是地獄。”所以,在工作中不管做任何事,都要保持快樂的心態。隻有快樂地投入到工作中去,才能做好每一項工作。工作愉快並不是一件遙不可及的事情,快樂完全取決於自己的選擇和想法。假如你手頭有堆積如山的工作,你可以想象成是你最喜歡處理的事,這樣壓力自然減輕,而且在情緒高漲時,工作效率亦會倍增。所以謹記在任何時候,都要保持輕鬆自如的笑容,為自己及別人帶來輕鬆的工作氣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