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6章 淡定接受命運中的不公平(1 / 3)

這次晉升的依然不是你——機會要自己爭取

生活中常有這樣的情況:有的人做了很多,但晉升、漲薪的往往不是他;有的人雖然做的不是很多,但卻引來老板的讚賞、同事的羨慕,晉升、加薪等好事自然也尾隨而至……相信每個人都想做後者不想做前者,那麼如何讓別人看到你所做的?如何讓老板關注你呢?其實很簡單,機會要自己去爭取。

我剛剛參加工作的時候,因為剛走向社會,每天都很安分守己。我在學校的時候,就是個非常安靜的人,害怕別人注意到自己,不敢表達自己的想法。剛剛工作,更是如此。我怕引人注意,所以事事都小心翼翼,按指示辦事,從不發表個人意見,因而錯過了許多重要的機會。

逐漸地, 我在工作中發現我的安靜不利於我事業的發展,後來我終於鼓起勇氣,把想說的話都說了出來,讓上司大感意外。因為他們一直不知道我對工作的想法和創意。自從我學會說出我想要什麼,我便得到了一個又一個肩負重任的工作和相當可觀的報酬。

在每一片職場江湖中都存在一些“時運不濟”的人,他們工作比別人努力,付出更多的辛苦,但得到的卻並不多,甚至有時候,明明事情是他做的,功勞卻算到了別人頭上。當我們抱怨老板不公平時,或許並沒有意識到,也許,隻是因為我們自己沒有爭取而已。從某種意義上說,職場考驗的不是你是否做得好,而是是否懂得醒目卻又不刺眼地亮出自己。

沉默是金一向被很多人視為行動準則,但是這句話對於職場新人來說卻有些不太合適。因為初入職場,如果經常保持沉默,就會和同事之間疏遠,容易讓同事覺得新人“真空”。而職場新人如果不和大家溝通和交流,自然不利於自己的工作成長進步以及在職場中的發展,即便能力再強,也容易被忽視和遺忘,時間長了,還容易產生抑鬱情緒,影響工作和生活。

在生活和工作當中,機遇應該說對每個人都是均等的,就看你如何把握了。當機會出現的時候,必須主動出擊,以最快的方式向對方作出反應,讓對方知道你、了解你,才有可能看中你。

我的一個朋友打電話給我,傾訴他的煩惱。他們單位有一個適合年輕人的職位空出來了,而且是中層職位。對於已經在普通崗位工作四五年的他正好是個機會。過段時間就要開始競聘,因此他下定決心,要競聘這個職位。但是問題是,他不知道該怎麼和領導說這件事情,不知道這次能否爭取到這個機會。

他對我說:“我常常代表部門裏的同事表達他們的意見,但是當我要得到什麼的時候,總是無法啟齒。”結果他老是得不到升職的機會。兩周前他得知自己的上司調往天津分公司的申請獲批準,公司已經開始招募新的市場經理了。他是經理招的第一個下屬,也跟著經理一步步為公司建立了完整的市場信息搜集、分析和報告係統,其間學到了很多東西並能夠獨當一麵,與經理相處得也很愉快。兩周後經理就要調走了,不知公司會找一個怎樣的經理,工作方式如何,好不好相處,這些都令我的朋友擔憂。

我給出的建議是,與其等公司給自己找一個新上司,為什麼不毛遂自薦呢?

我覺得他應該趕快找經理談談,看看能否由他負責目前的團隊。可是朋友覺得心裏沒底,自己的實力固然沒問題,對團隊的工作內容也很熟悉,可是自己從未領導過一個團隊,對此不太有信心,所以也怕到經理那不能爭取成功。另外,朋友還有個顧慮,是不是經理認為自己還缺乏領導一個團隊的能力呢?不然為什麼讓自己承擔經理的工作,卻沒想到向公司推薦自己呢?萬一自己去找經理談了卻被告知不行,那多尷尬啊。

朋友很糾結,輾轉反側,不知自己到底該不該去找經理談:去吧,擔心經理不認同,認為自己隻想著往上爬,到時候很沒麵子;不去吧,又覺得我分析得挺有道理的,自己的確已經在做經理的工作了呀,而且假如新招來的經理跟自己合不來,豈不是讓人很鬱悶……

“工作吧,就好像不需要報酬一樣”,這句話雖然很勵誌,但如果隻知道賣力氣,那說得好聽是“老黃牛”,說得不好聽就是傻了。付出與回報相對等,這才是能夠長期持續下去的動力。這樣就需要具備從上級那裏獲得支持的能力——別等到你累得半死,老板還對你愛理不理的,那你就不具備升職所需要的基本條件和能力了。如何讓他知道?積極溝通,隨時保持渠道的暢通,但是不要給他添麻煩,而是讓他看到賞心悅目的結果,同時看到你勞苦功高的過程。

我的那個朋友,在我的鼓勵下,終於開口提出了自己的要求,沒想到,他們經理居然樂嗬嗬地說,我就等你小子自己提呢,兩個人不約而同地笑了。

從人生的終極價值實現來看,升職其實並不是終極目的。我們都希望在工作中能充分發揮自己的聰明才智,做一些自己覺得有意義、有價值、有貢獻的事,實現自己的理想與抱負。馬斯洛認為這種“能成就什麼,就成就什麼”,把“自己的各種稟賦一一發揮盡致”的欲望,就是自我實現的需要,但是,要實現自己的終極價值,過程必須由自己爭取,別人是無法替代的。

就在前一段時間,某公司向大學發布了將來校招聘大量人才的信息,許多畢業生得知信息後,立即用各種方式與該公司聯係,有的用特快專遞送求職材料,有的主動去公司自薦。可是有一部分同學卻一直在等待,認為反正該單位將來校招聘,等他們來了再投材料也不遲。終於某天盼來了該公司,公司人事部門負責人卻非常抱歉地說:“真對不起,其實我們前幾天就已到貴校,剛在貴校招待所住下,就接待了一批又一批聞訊而來的畢業生,結果我們的計劃提前錄完了。”在場的畢業生後悔再三,機會就這樣在等待中錯過了。

很多時候機會真的就是自己爭取來的,該向老板表示企圖心時,千萬不要退卻。你可能認為不好意思,或者認為這樣做了老板對你印象不好。其實老板或上級準備調整部門經理或崗位時,如果下級能主動請纓,他們一般都會很高興,隻要他們對你的工作能力有了一定認可,這也是你表達自信的一種方式。

當然,勇於爭取也有一個大的前提,那就是,你有那個能力。而要獲得競爭的資格,就應該給自己不斷充電,還要靠自己的努力,贏得大家的認可。沒有付出就沒有回報,沒有努力就不值得驕傲,沒有經曆過就不知道艱辛,沒有嚐試過就不知道喜悅。終有一天,苦盡甘來,就會受老板的重視。讓自己成為一個可以不斷流出水的泉眼,而不應該成為枯井。

在當今競爭激烈的社會裏,可以毫不掩飾地說,在職場競爭中,你決不能謙讓退避,尤其是你希望升職加薪,就更不能過於被動。就像當初你為了一份工作而努力推銷自己一樣,現在你也必須繼續推銷自己,讓上司知道你是一個能幹的雇員。

機會是自己爭取的。上帝總是公平的,他給予我們每個人的東西都是平等的;而他又是智慧的,本來屬於你的東西,他偏偏讓你經過自己的努力爭取,才肯放手給你。隻有努力爭取了,我們才有可能獲得本該屬於自己的東西,才有可能獲得成功!

遭到背叛——遺忘是一種解脫

印度詩人泰戈爾說過:“如果你為失去太陽而哭泣,你也將失去星星。”為雞毛蒜皮斤斤計較,為陳芝麻爛穀子耿耿於懷,心靈之船就會不堪重負,記憶之舟也無法承載,痛苦的過去就會牽製住未來。一句老話說得好:生氣是拿別人的錯誤來懲罰自己。老是念念不忘別人的壞處,實際上深受其害的是自己,既往不咎的人,才是快樂輕鬆的人。遺忘一次不愉快的爭吵,一次不重要的誤會;遺忘一段尷尬的情緣;遺忘一段難堪的經曆。遺忘使人豁達、大度,許許多多的誤會、怨恨常因遺忘而冰釋。學會遺忘、善於遺忘便是一種灑脫、一種風度、一種自信,也是一種骨氣、一種氣概。

人在江湖漂,誰能不挨“刀”?這裏的“刀”,就是我們說的背叛。在生活上,我們可能會遭遇到朋友的背叛;混跡職場之人,對職場中無處不在的“白色謊言”、同事欺騙或許早就諳熟於心。隻是,一些欺騙你可以忍受,一些“謊言”你可以說,自古以來都是冤家宜解不宜結,冤冤相報何時了。佛曰:放下屠刀立地成佛。我們很有必要對頭腦中儲存的東西,給予及時清理,把該保留的保留下來,把不該保留的予以拋棄。那些給人帶來不快樂的回憶,實在沒有必要過了若幹年還耿耿於懷。隻有忘記該忘記的,人才能過得快樂灑脫一點。

阿拉伯著名作家阿裏,有一次和吉伯、馬沙兩位朋友一起旅行。三人行經一處山穀時,馬沙失足滑落。幸而吉伯拚命拉他,才將他救起。馬沙於是在附近的大石頭上刻下了:“某年某月某日,吉伯救了馬沙一命。”

三人繼續走了幾天,來到一處河邊,吉伯跟馬沙為一件小事吵起來,吉伯一氣之下打了馬沙一耳光。馬沙跑到沙灘上寫下:“某年某月某日,吉伯打了馬沙一耳光。”當他們旅遊回來後,阿裏好奇地問馬沙為什麼要把吉伯救他的事刻在石上,將吉伯打他的事寫在沙上。馬沙回答:“我永遠都感激吉伯救我,我會記住的。至於他打我的事,我會隨著沙灘上字跡的消失,而忘得一幹二淨。”

這個故事告訴我們,牢記別人對你的幫助,忘記別人對你的不好,這才是做人的本分。

人性可能都有自私的一麵,所以會因為保護自己的利益而傷害別人,甚至做一些背叛的事情。其實無論是哪種背叛,經曆過之後我們都會從中學會更多的道理,我們會在背叛中成熟,越來越懂得把握處世的分寸,或是檢討自己做得不完善的地方。所以也許,我們應該感謝背叛者。從另一個角度說,因為背叛而讓你看清一個人,也是一件好事。

與背叛相反的是寬容。寬容是人和人之間必不可少的潤滑劑。它和誠實、勤奮、樂觀等價值指標一樣,是衡量一個人氣質涵養、道德水準的尺度。寬容別人是對對方的一種尊重、一種接受、一種愛心,有時候寬容更是一種力量。 寬容本身也是一種溝通、一種美德。假如在生活中,我們受到了不公正待遇或自己身邊的人做錯了什麼,千萬不要生氣憤怒,而應學會寬容。

一百多年前,法國的雨果曾經這樣感歎:“世界上最寬廣的是海洋,比海洋更寬廣的是天空,而比天空更寬廣的,是人的胸懷。”

當朋友背叛你時,寬容是一種智慧,一種氣度。英國有這樣一句諺語:“世上沒有不長雜草的花園。”

學會寬容,是純真的境界。生氣是用別人的瑕疵懲罰自己;嫉妒是用別人的優點桎梏自己;阿諛奉承是徘徊在不現實的高度下的影子。隻有寬容才純真,才能讓人們輕鬆地到達成功的彼岸。寬容並不等於懦弱,這是在用愛心淨化世界,而絕不是含著眼淚退避三舍。寬容不是天平一端的砝碼,不停地忙碌,維持著不斷被打破的平衡,而是人世間永恒的愛與被愛。投之以木桃,報之以瓊瑤,把寬容插在水瓶中,她便綻出新綠;播種在泥土中,她便長出春芽。 學會寬容吧。

不會諒解別人的人永遠活在冬天,他們用畢生的精力在寒冷中掙紮;忘記寬容的人永遠活在秋天;微微悲涼與孤獨中寒冷早晚會來臨;假裝寬容的人永遠活在夏天,在暫時的繁華過後找不到真實的溫暖;隻有學會寬容的人才永遠活在春天,偶爾有寒冷襲來,他們會在自己的心中打開一扇窗戶,那裏鶯歌燕舞、百花爭豔、生機盎然。

羅曼·羅蘭說過:“你愛他時,他並不愛你;他愛你時,你又不一定愛他;你和他深深地相愛了,未必能在一起;在一起時,又未必能相依到老。”在愛情的世界裏,遺憾和幸福是同時存在的,往往遺憾和痛苦多於幸福。

曾經有一個很富有的老人,每次吵架後都要繞著自己的土地跑三圈,他孫子就問他了,您都這把年紀了幹嗎這麼想不開,為什麼每次和人吵架後都要讓自己受累呢?

老人說,年輕的時候這樣做,是因為我房子小土地少,一會就跑完了,覺得自己什麼都沒有還有空和別人吵架,是不對的。年紀大了以後,每次繞著自己的房子跑就會覺得我什麼都有了,幹嗎去和什麼都沒有的人爭吵呢,把不該記住的就在跑步中遺忘吧,遺忘了,心情就會舒暢。

當遇到背叛,我們是睚眥必報還是灑脫地遺忘,西奧多·凱勒·斯皮爾斯曾經指出:“如何寬恕他人,這是我們需要學習的一種能力;我們不能將寬恕視為一種責任,或視為一種義務,而要把它當做類似於愛的體驗,它應自發地到來。”

人的一生中會遇到一些不順心的事,也會碰到一些很不順眼的人,如果我們不學會遺忘,就覺得活得痛苦,覺得活得累。遺忘是一種風度,是一種情懷,遺忘是一種相互理解的潤滑油.。遺忘就像一把傘,它會幫助我們在雨季裏行路。寬恕不僅使被寬恕者受益,而且,寬恕者自己亦受益匪淺。隨緣,不是放棄追求,而是讓人以豁達的心態去麵對生活。要說對待生活,還是徐誌摩說得好:“得之,我幸;不得,我命。如此而已。”

在人生中,也許我們會遇到許多有意無意的傷害,我們不能深記,因為冤冤相報永遠沒有盡頭,隻會使我們的人生在互相傷害中虛度。所以,我們應該學會遺忘。遺忘有時是一種解脫,有時是一種放下。我們常常害怕被傷害,卻又難免受傷害,所以我們隻有在被傷害的過程中學會成長,然後漸漸遺忘,這樣我們才會有更快樂的人生。

人生當中最應該躲避的是仇恨。忘掉仇恨會使自己溫暖而安全,記住仇恨隻能使自己陷入痛苦和無奈。

赫拉克勒斯是古希臘神話中力大無比的巨人英雄。他因為在一年前與另一個巨人比力量失敗了而受到羞辱。經過一年的臥薪嚐膽,他感覺自己有了足夠的資本可以向敵人挑戰“一雪前恥”了。他懷著滿腔仇恨到敵人所在的城堡去挑戰。正走到一半的時候,他發現路中間有一個袋子阻擋住自己。他毫不猶豫地用腳踢它,但是,那個袋子不但沒有被踢開,反而因為受到撞擊迅速膨脹起來,變得更大了。

赫拉克勒斯本就以力大而著名,就是踢一塊巨石也不在話下。他惱羞成怒,對著袋子連續猛踢起來,豈料那袋子不僅沒有被踢爛,而是越來越大,大到把整個道路完全堵塞了。巨大的袋子像山一樣橫在道路中間,一向無所不能的巨人束手無策了。這個時候,有一個智慧的老人也來到這裏,他告訴巨人:這個袋子叫仇恨,當你遇到它的時候,你應該想辦法躲開它,而不要與它糾纏。因為它的特性是這樣的,你糾纏它就一定會被它糾纏住,它最喜歡的是與他為敵的人;而你躲開它,忽略它,它反而會無奈地自動消失了。

赫拉克勒斯似乎領悟到了老人的提醒,對老人說:“我繞道走吧”。老人微笑著給他指了指旁邊的小岔路。

赫拉克勒斯繞開越來越大的袋子,悄悄地從小岔路走了。盡管他多繞了一段路,但是,不久又迂回到了大路上。他回頭再看那阻擋自己前行的叫做仇恨的袋子,發現它早已經消失得無影無蹤了。

人的一生難免有坎坷,有順境,有得意,有失意,如果你不學會遺忘,就會活得痛苦,活得累。生活永遠像天空一樣,並不總會純淨透明,晴空萬裏,它會讓你歡笑,也會給你悲傷。它不會讓你一直幸運幸福,它會讓你嚐遍酸甜苦辣鹹。假如你不能遺忘,一定會難以承受,後果是你會生活在“水深火熱”之中,受盡折磨。

踏實幹活不如投機——暫時的輝煌是留不住的煙花

我們常常看到,許多年輕人以頻繁跳槽為能事,以善於投機取巧為榮耀,認為踏實幹活不如投機帶來的好處多。我們身邊也經常有這樣的同事,老板一轉身就懈怠下來,沒有監督就沒有工作。為什麼會出現這種情況呢?是領導不公平嗎?應該說有這種情況,但不是普遍的現象。是個人的天賦造成的嗎?

眾所周知,除了極少數天才,大多數人的天賦是相差無幾的。那麼是什麼造成這種差距的呢?是“態度”!是對待工作的態度。比爾·蓋茨曾經說過:“無論在什麼地方工作,員工與員工之間在競爭智慧和能力的同時,也在競爭態度。一個人的態度越認真,決心就越大,對工作投入的心血也越多,從工作中所獲得的回報也就越多。”

人們常常會認為,坦誠之人窮困潦倒,虛偽之人卻能功成名就。這實際上是一種錯誤的見解,不誠實的人可能具有他人所沒有的美德,誠實的人也可能有別人所沒有的陋習。誠實的人因為美德而得到回報,同時也必須接受陋習給自己帶來的懲罰,不誠實的人同樣也承受著自己的痛苦與快樂。要切記:每次當你為他人多付出一分,他就因此而對你承擔一份義務。如果你真誠對待你的老板,相信他也會真誠對待你的。

春秋時期,孔子的一名得意弟子複姓端木,名賜,即子貢。他聰明好學,頭腦靈活,善於言談,尤其有經商才能,他在孔子的弟子裏是最富有的人。子貢經常帶領長長的車隊到各國經商。到了哪個國家,哪個國家的君王將相都盛情接待他,把他奉為貴賓。

有一次,在子貢從楚國返回晉國的途中,路過漢水南岸。當時,正是陽春三月,草木生長,鳥語花香,農事繁忙的季節。

有一個老翁經營一個蔬菜園子。他鑿了一條連通井下的隧道,雙手抱著瓦罐,從井裏取水澆灌菜地。他累得滿頭大汗,收效卻甚微。

子貢看到老翁費力的樣子,對他說:“現在有一種提水工具,一天可以澆灌一百池菜地,用力很少可是收到的功效卻很大,老人家您不想用它嗎?”

老翁抬頭看著子貢說:“是什麼樣的工具呢?”

子貢說:“鑿木頭做成工具,後麵重前麵輕,用它提水好像抽水一樣容易,連續不斷地用它提水,水就會灌滿菜地,這種工具叫做桔槔。”

老翁十分生氣,譏笑說:“我聽我的老師說過,‘用投機取巧工具的人,必定有投機取巧的事;有投機取巧的事,必定有投機取巧的心;假如存有投機取巧的心,那麼純潔清白的品質就會受損而不完備;假如純潔清白的品質不完備,那麼就會心神不定;心神不定的人,是道所不容的。’我不是不了解這種投機取巧的工具,是為用這種投機取巧工具的人感到羞恥,所以才不用它!”

在工作中投機取巧也許能讓你獲得一時的便利,但卻在心靈中埋下隱患,從長遠來看,有百害而無一利。投機取巧是很多人都容易犯的毛病,他們為自己會投機取巧而沾沾自喜。殊不知,這樣隻會害了自己。

能持之以恒地完成簡單任務、做好“小事”的人,才是企業欣賞的人,企業會把這樣的新人作為培養的對象。青年人一定要放低心態,不要隻盯著職位,而要盯著工作,認真、紮實地從基礎做起,這樣更利於今後的成長。

如果總想通過投機取巧取得好成績,一次兩次或許可以,如果妄想每次都能成功,那顯然是行不通的。總之,無論做什麼事情我們都不能想著不費力氣就把它做好,而應該像故事中的老翁一樣老老實實、認認真真地去奮鬥拚搏。與其冥思苦想如何去尋求捷徑,何不紮紮實實、腳踏實地地做一些有用的事呢?

在動物的世界裏,鹿的天敵是(chu),又害怕老虎,老虎最怕的是羆(pí)。

從前,楚國的南方有一個獵人,本領一般,自己不想吃苦練習武藝,便想到用一個投機的辦法來打獵。他用口哨模仿各種動物的叫聲,他希望能憑這個本領將自己想打的動物引過來,以便得手。

有一天,他帶著弓箭等武器,一個人到山林裏去打獵。來到一塊隱蔽的地方,他開始學鹿的叫聲,然後準備好火器,準備等鹿群過來尋找同伴的時候,就在箭上點上火,用火箭來獵捕它們。

誰知事與願違,獵人沒有誘來鹿群,倒有幾隻饑餓的聞聲而來,以為可以飽餐一頓。獵人見了,有些害怕,不敢射它們,害怕萬一射不中遭它們反撲,就又模仿虎嘯,馬上逃跑了,卻又來了一隻老虎尋找同伴。獵人更加驚恐,再次拿出他的看家本事,學羆的叫聲嚇唬老虎。

可是這一回事情更糟了,羆真的循著聲音找來了。羆是山林中最凶猛的野獸,再也沒有任何叫聲可以把羆嚇跑的。那個獵人,最後的本領也失靈了,最後被羆吃掉了。

打獵要靠真刀真槍的硬本領,學幾下口技的花招是派不上大用場的,到頭來反而會害了自己。

在工作中也同樣如此,我們要靠踏實工作來獲得成功,而不是用投機取巧。投機取巧換來的成功隻是暫時的。在職場中我們常常發現,一起到一個單位上班的人,同樣的工作條件,同樣的工作環境,同樣的起點,幾年後卻出現了很大的差距。有的成為單位裏的骨幹甚至是中高層領導,發揮著舉足輕重的作用;有的卻一直碌碌無為,工作沒有起色,不僅在職位上、收入上和人家差了一大截,還隨時麵臨“下課”的危機。

有的人進入職場後,總是感到英雄無用武之地,但是事實卻往往是,大事做不來,小事又不願意做,眼高手低,好高騖遠。這是什麼原因呢?因為他們習慣於投機取巧,不願意付出與成功相應的努力。他們希望到達輝煌的巔峰,卻不願意經過艱難的道路;他們渴望取得勝利,卻不願意作出犧牲。投機取巧是一種普遍的社會心態,但往往曇花一現。成功者的秘訣就在於他們能夠超越這種心態。

古羅馬人有兩座聖殿:一座是勤奮的聖殿,另一座是榮譽的聖殿。在安排座位時有一個秩序,就是必須經過前者,才能到達後者。勤奮是通往榮譽的必經之路,那些試圖繞過勤奮,尋找榮譽的人,總是被排斥在榮譽的大門之外。

踏踏實實地工作,就是不放鬆對自己的要求,就是嚴格按規則辦事,就是在領導不在場、同事不注意時,甚至大家都在混日子的時候,自己仍然堅持自己的職業操守,決不苟且,決不敷衍,在任何時候都一絲不苟地做好每一件事,時刻保持高度的敬業精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