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生在世,注定要有很多不順心的事情。而一個人越是成功,所經曆的不順心的事情也越多。要使自己的生命獲得極致和炫彩,就不能太在乎這些困難和挫折,不能讓它們抓住你的心靈、擾亂你的生活,把你打倒。你要學會一笑置之,你要學會超然待之,你要學會轉化勢能。成功的人,都在生活中被鍛煉成為一個不被困難打倒的不倒翁。
我失去了太多東西——放開回憶,活在當下
曲折的人生道路上,我們每個人都難免會失去一些寶貴的東西,都難免會有陷入回憶頹廢不振的時候。每當此時,我們應該多多感受下來自身邊的溫暖,往往是他人一句鼓勵的話,一個友好的舉動,就足以使我們放開回憶,戰勝自己的懦弱和膽怯。放開回憶,你會發現身邊有一個人,正在與你同舟共濟,患難與共,共同撐起愛的雨傘,走過人生路上的風風雨雨。過去已經成為曆史,即使回憶再多,也不能挽回。
“人生之事,不如意者十有八九”。我們必須認清這個事實,放開對過去的緬懷與追憶,努力生活下去,讓自己活在當下,感受當下。心理學家馬期洛曾說:“心若改變,你的態度就跟著改變;態度改變,你的習慣就跟著改變;習慣改變,你的性格就跟著改變;性格改變,你的人生就跟著改變。”
用平常之心對待每一天,用感恩之心對待“當下”的生活,我們才能理解生活的真諦!或許,人生的意義,不僅僅在於要獲得成功,更多的是,要享受一路走來的點點滴滴。
成長本身就是一次旅行,更是一次心靈的旅行!旅途中,人們慢慢長大;旅途中,我們的心靈經受著一次又一次的曆練,一場又一場風雨的洗禮!它變得厚重,變得堅強,更變得無堅不摧!每一次失誤,每一次遺憾,每一次傷害,都是我們在成長的過程中珍貴的財富!我們也曾犯錯,也曾失敗,也曾迷茫,但要時時刻刻保持著一個好的心態來麵對。
在這樣的季節裏什麼都失去了,季節磋砣了歲月,我們留不住太多的記憶,失去的痛苦,又有誰會體會呢,但是,人生,總是要繼續………
如果可以的話,多麼希望留住過去,雖然記憶變淡了,時間麻痹了自己,麻醉了心靈。回首過去,雖然我們知道這一切都不能挽回,卻還依依不舍,也許人生就是這樣的吧……
很多人都不甘,放不下,舍不得過去,盡管知道一切不可能,人們還是不願意去麵對。
很多人喜歡回憶過去的輝煌,喜歡把過去的輝煌掛在嘴邊,喜歡說:“想當年,我怎樣怎樣……”。迷失在過去中,“沉醉不知歸路”。
戰國時期魏惠王因為齊威王違背了盟約,所以想要發兵攻打齊國。身為國相的惠施為了勸導魏王息兵,請來了國都的一位賢士戴晉人。戴晉人見了魏王問道:“關於蝸牛,君王知道嗎?”魏王說:“知道。”戴晉人說:“蝸牛長著兩隻觸角。左麵的角上有一個國家,稱為觸氏;右麵的角上有一個國家,稱為蠻氏。為了爭奪領地,兩國交兵開戰,伏屍數萬,勝者追了十五天,才收兵回營。”魏王不以為然地笑說:“這不都是虛假之言嗎?”戴晉人說:“不是虛假之言,不信的話,我來為你論證一下。以君王看來,四方上下有窮盡嗎?”魏王說:“沒有窮盡。”戴晉人又問:“人的心巡遊過無窮無盡的宇宙之後,返回到人世,可不可以說人世渺小到了似有似無?”魏王說:“對。”戴晉人緊跟著又問:“人世既然渺小到了可有可無的地步,而魏國隻是人世間的一個很小的地方,國都又是魏國之中很小的一塊地方,君王又是國都中很小的一個形體,那麼,相對於無窮無盡的宇宙而言,跟蝸牛右角上蠻氏國的國王又有什麼分別呢?”魏王說:“沒有什麼分別。”遂放棄。
昨日的種種,就像是小小的蝸牛角,在人生的長河中,實在是微不足道的。所以,放棄,也沒有什麼損失。
在我們成長的途中,我們的心靈經曆了從幼稚、膚淺、脆弱到成熟、深刻、堅強的洗禮!鳳凰涅槃,浴火重生!經曆了痛苦與磨煉的心靈,更能爆發出無盡的力量!而曾經的那些痛楚與淚水,都成為美好且彌足珍貴的回憶,沉澱在記憶深處,給我力量!
在順境中乘勢而進,在逆境中心存喜樂,認真地活在當下,這才是人生的務實智慧。理解了這一點,你閉塞的心靈就會打開,迂窄的事業就會豁然開朗。
有句名言說,“生活的最大成就,就是不斷地改變自己,以使自己悟出生活之道”。環境時時在變,倘若墨守成規、固執己見,遲早要被生活的洪流所吞沒;唯有改變,才能緊跟時代,獲得發展的良機。也可以說,隻有不斷改變自己,生活才有出路。
過去的,讓它過去,永遠不要回顧。未來的,等來時再說,不要空想。我們隻抓得住現在,做我們所應該做的。
1858年,瑞典的一個富豪人家生下了一個女兒。然而不久,孩子患了一種無法解釋的癱瘓症,喪失了走路的能力。
一次,女孩和家人一起乘船旅行。船長的太太給孩子講船長有一隻天堂鳥,她被她描述出這隻鳥迷住了,極想親自看一看。於是,保姆把孩子留在甲板上,自己去找船長。孩子耐不住性子等待,她要求船上的服務生立即帶她去看天堂鳥。那服務生並不知道她的腿不能走路,而隻顧帶著她一道去看那隻美麗的小鳥。奇跡發生了,孩子因為過度渴望,竟忘我地拉住服務生的手,慢慢地走了起來。從此,孩子的病便痊愈了。女孩子長大後,又忘我地投入到文學創作中,最後成為第一位榮獲諾貝爾文學獎的女性,也就是拉格勒夫。
得與失,是兩個完全不同的概念,毋庸置疑,很多人,甚至所有人都想的是得,幾乎沒有人想著失,那麼,得是不是百分之百好,失就應該完全否定呢?我認為:非也。得與失固然是一對相反的概念,但二者又有著極為密切的聯係;得到的同時,你也失去了很多,而失去的同時,你也獲得了不少,不要整天那麼斤斤計較,患得患失,看開點,得與失其實就在一念之間,坦然麵對,才是正確的選擇。
譬如,有人說“我曾經賺過多少多少錢”,有人說“我當年住過多大多大的房子”,作為令人自豪的過去,這些榮耀本身並沒有錯,但是,它難以讓你得到快樂,因為你總是沉浸在過去,看不到當前的美好。事實上,這就叫沒有“活在當下”。其實,人生真正要重視的是“當下”,即此時此刻。
假若你將精力都耗在對過去的回憶上,卻對“當下”的一切視若無睹,你永遠也得不到快樂。一位文人說過:“當你存心去找快樂時,你往往找不到,但如果你讓自己活在現在,並全神貫注於眼前的事物,快樂便會不請自來。”
其實,每一個人都有過輝煌的往昔,每一個人都要麵對自己的現在和未來。但是,我們又常常喜歡回憶,殊不知,這一回憶,有的人便陷入了一片沼澤中,很難自拔。因為他們隻是想著回憶輝煌,一旦那些回憶住進了腦中,便會對現實的生活束手無策,心中滿是壓抑,不肯接受現實,於是常常抱怨,久而久之,隻會更加墮落。這樣一來還不如那些淡淡生活的人,或許他們曾經沒有我們優秀,但是他們在前進,也許速度很慢,至少他們不是在後退。
畢竟,“昨日像那東流水,離我遠去不可留”,明日又尚不可知,隻有“當下”才是上帝賜予你的最好禮物。還有一些人總為過去的一些事情而煩惱,甚至希望可以回到過去。然而,人生不可以重來,過去的永遠過去了。每天都有新的人生功課,我們隻有努力做好當天的“功課”才是最重要的!放開過去,活在當下,是走向成功的一條捷徑,隻有在這種環境中,人才會超越自身的束縛,釋放出最大的能量。
前景不被看好——自信的力量
古希臘哲學家塞涅卡曾經說過:不是因為這些事情難以做到,我們才失去信心,是因為我們缺乏自信心才使這些事情難以做到。美國博士羅伯·舒樂在1968年大膽發表宣言:“我要為美國加州建造第一座水晶教堂。”他的同僚卻都認為他一定是瘋了,但他卻自信地說:“無論需要多長時間、多少金錢,隻要我去做,沒有做不成的。經過幾年的努力,羅伯·舒樂終於在1980年在加州建立了一座水晶教堂。
在挑戰麵前,首先要肯定自己,肯定就是力量,就是對自己充滿信心;自信可以促使人自強不息,迎難而上,可以發掘深藏於內心的自我潛能。
舉重選手陳燮霞算得上大器晚成,一般這個級別的選手都在17歲左右就成為世界冠軍或者全國冠軍,甚至世界紀錄保持者。陳燮霞年輕的時候,卻與一個個冠軍無緣。但是,失敗和不如意並沒有將她擊敗。陳燮霞在小級別的“遲暮”之年贏得了最為光鮮燦爛的戰績——北京奧運會冠軍,從一隻不起眼的麻雀變成了一隻金鳳凰。
陳燮霞憑借多年來在國內五六名的平穩戰績順利入選。國家女子舉重隊總教練馬文輝發現,每天陳燮霞練得都很賣力也很認真,但缺乏自信。經過幾次談心,馬文輝的推斷得到了印證,陳燮霞確實對自己沒有信心,馬文輝為其製訂了一套訓練計劃,以提高腿部力量作為起點,與之並肩同行的最為關鍵的是思想工作。馬文輝對她說,進入國家隊是國家對你的重視,你是被當做尖子隊員培養的,為什麼不拚一把呢?
隨著腿部力量往預計方向提高,陳燮霞變了,她的表情變得生動起來,陳燮霞已經找到了自信,並努力讓自己變得越來越強大。力量的提高增添了信心,細微技術動作的改進使她如虎添翼,進國家隊沒一年,陳燮霞便躋身於重點隊員的行列。亞洲冠軍、世界冠軍,此前與之無緣的冠軍一個個紛至遝來。
北京奧運會賽場上,當挺舉重量升至115公斤——正是令她受傷的重量,當所有人都為她捏把汗時,她穩穩地將這一重量舉過頭頂。
成功源於她的韌勁,成功來源於她的自信。許多人屢屢在學業和事業上遭遇挫折,他們總是習慣性地把挫折歸結為自身潛質的不足。其實,即便在這些經常灰心喪氣的人身上,也往往蘊藏著巨大的、遠遠超出常人想象的潛能——隻不過,潛能的主人並沒有意識到,或者意識到了,卻不知該如何釋放這些能量罷了。
有個年輕人去微軟公司應聘,而該公司並沒有刊登過招聘廣告。見總經理疑惑不解,年輕人用不太嫻熟的英語解釋說自己是碰巧路過這裏,就貿然進來了。總經理感覺很新鮮,破例讓他一試。麵試的結果很糟糕。總經理就對他說,你看起來不夠自信,回去好好準備一下,等你覺得有自信能做好這份工作時再來吧。
一周後,年輕人再次走進微軟公司的大門,這次他依然沒有成功。但比起第一次,他的表現要好得多。而總經理給他的回答仍然同上次一樣,等你再自信一點再來吧。就這樣,這個青年先後五次踏進微軟公司的大門,最終被公司錄用,成為公司的重點培養對象。美國形象設計大師鮑爾說:“成功男人的風格反映在外表,而優雅來自內在,它是你的自信及對自己的滿意,它通過你的外表、舉止、微笑展示。”
有句話說得好:“如果你相信你能做到,你便能做到。”
海倫·凱勒(1880-1968),美國學者,生於亞拉巴馬州的小鎮塔斯康比亞,一歲半時突患急病,致其既盲又聾且啞。在如此難以想象的生命逆境中,她踏上了漫漫的人生旅途……
人們說海倫是帶著好學和自信的氣質來到人間的,盡管命運對幼小的海倫如此不公,但在她的啟蒙教師安妮·莎利文的幫助下,頑強的海倫學會了寫,學會了說。小海倫曾自信地聲明:“有朝一日,我要上大學讀書!我要去哈佛大學!”這一天終於來了。哈佛大學拉德克利夫女子學院以特殊方式安排她參加入學考試。隻見她用手在凸起的盲文上熟練地摸來摸去,然後用打字機回答問題。前後9個小時,各科全部通過,英文和德文得了優等成績。4年後,海倫手捧羊皮紙證書,以優異的成績從拉德克利夫學院畢業。海倫熱愛生活,她一生致力於盲聾人的福利事業和教育事業,贏得了世界輿論的讚揚。她先後完成了《我生活的故事》等14部著作,產生了世界範圍的影響,她那自尊自信的品德,她那不屈不撓的奮鬥精神被譽為人類永恒的驕傲。
美國前總統羅斯福的夫人艾莉諾·羅斯福說過:“沒有你的同意,誰都無法使你自卑。”自信是一個循環。如果你表現出足夠的自信,別人就會認同你的自信,你就會因此而越來越自信。”自信心是要通過自我表現才能不斷加強的。隻有將自己的能力、自己的見解充分展示出來,才能真正看到自己對他人的影響力,才能從這種影響力中獲取足夠的自信。
小澤征爾是世界著名的交響樂指揮家。在一次世界優秀指揮家大賽的決賽中,他按照評委會給的樂譜指揮演奏,敏銳地發現了不和諧的聲音。起初,他以為是樂隊演奏出了錯誤,就停下來重新演奏,但還是不對。他覺得是樂譜有問題。這時,在場的作曲家和評委會的權威人士堅持說樂譜絕對沒有問題,是他錯了。麵對一大批音樂大師和權威人士,他思考再三,最後斬釘截鐵地大聲說:“不!一定是樂譜錯了!”話音剛落,評委席上的評委們立即站起來,報以熱烈的掌聲,祝賀他大賽奪魁。
原來,這是評委們精心設計的“圈套”,以此來檢驗指揮家在發現樂譜錯誤並遭到權威人士“否定”的情況下,能否堅持自己的正確主張。前兩位參加決賽的指揮家雖然也發現了錯誤,但終因隨聲附和權威們的意見而被淘汰。小澤征爾卻因充滿自信而摘取了世界指揮家大賽的桂冠。
古語雲“人必先自信而後人信”,意思是說一個對自己都沒有信心的人是不可能取得別人的信任的。古今中外的許多名人,都具有自信的心態。美國著名作家愛默生曾經說過:“自信是成功的秘訣。”蘇聯偉大文學家高爾基也曾經說過:“隻有滿懷自信的人,才能在任何地方都懷有自信地沉浸在生活中,並實現自己的意誌。”
每個人在成長的過程中都渴望能夠得到別人的認同,但當前景不被看好的時候,當我們付出很多艱辛的努力,經曆諸多的困難和挫折,承受一次又一次失敗的時候,我們變得沮喪,變得沒有自信,從而放棄了原本的努力和追求。
麵對未來的人生路,讓我們時刻牢記:自信才能贏得肯定和尊重,自信才能獲得成功和榮譽。
成功之路太漫長——學會忍耐寂寞
有句話說:“能耐得住寂寞的人是最容易成功的人。”凡是能耐得住寂寞的人都是有胸襟、有毅力、有恒心的人。耐得住“寂寞”獨守一片乾坤,有一腔清醒的見識,真可謂是一種境界。
美國著名作家馬克·吐溫,接到一封剛從學校畢業的年輕人的信。信中說,我是一名大學畢業生,想到美國西部當一名新聞記者,無奈人地生疏,請馬克·吐溫先生幫忙,替我推薦一份工作。馬克·吐溫回信為這個年輕人提出了求職設計“三步驟”:第一步,向報社提出,我不需要薪水,隻是想找到一份工作;第二步,到任後努力去幹,默默地做出成績,然後提出自己的要求,如果報社能給相應的薪水,我願意留在這裏;第三步,一旦成為有經驗的業內人士,自然會有更好的職位等著你。
據說,這個年輕人按照馬克·吐溫的“三步驟”認真做了,結果在職場不僅得到了“一席之地”,而且獲得了他心儀的“好職位”。
很多人不成功並非沒有機會,而是內心充斥了自以為是、猜疑臆斷,將機會攔擋在了命運之外。想要在機遇降臨的時候及時捕捉住,不僅需要充實自己掌握機遇的能力,還需要不斷地剔除心中的雜草:浮躁、狹隘、自大……留空間給機遇紮根。
劉墉曾經說過:“年輕人要過一段‘潛水艇’似的生活,先短暫隱形,找尋目標,耐住寂寞,積蓄能量;日後方能毫無所懼,成功地浮出水麵。”
什麼樣的人能成功?一定是那些抵得住誘惑同時更耐得住寂寞的人。
提起2009年最紅的人,那就非小沈陽莫屬了。不僅春晚上的亮相顯得熠熠生輝,開通的博客在短短兩天內點擊率突破百萬,而且身價陡增,成為真正的人氣王。然而,他的成名之路不是一帆風順的,是執著與努力使他獲得了最後的成功,是位名副其實的“職場精神領袖”。
機會總是存在的,隻要你善於捕捉,它往往就在你周圍,在成功的道路上,如果你沒有耐心去等待成功的到來,那麼,你隻好用一生的耐心去麵對失敗。
小沈陽亮相春晚一波三折。2008年1月有機會參加央視春晚的審查,送選節目《我要當明星》,惟妙惟肖的表演,震驚四座,但最終被評價為與春晚主題不夠相符未能演出;2008年2月再次應央視春晚導演邀請參加元宵晚會的錄製,正式播放時因節目時間過長未播出;2009年參選春節聯歡晚會,從而一炮走紅,出場身價也由500元飆升至50萬元。
成就大業者在其創業初期,都是耐得住寂寞的人,古今中外,概莫能外。門捷列夫的化學元素周期表的誕生,居裏夫人的鐳元素的發現,陳景潤在哥德巴赫猜想中取得的成就,都是他們在寂寞、單調中紮紮實實做學問,在反反複複的冷靜思索和數次實踐中獲得的成就。每個人一生中的機遇肯定會不相同,然而隻要你耐得住寂寞,不斷充實、完善自己,當機遇向你招手時,你就能好好地把握,獲得成功。
英國47歲的無業大媽蘇珊·波伊兒在電視選秀節目《英國達人》的舞台上,憑借一曲《我曾有夢》一鳴驚人,從此變身成功人士,成為耀眼的明星,讓人羨慕不已。
然而蘇珊12歲開始練習唱歌,一夜成名之前,是35年長長的寂寞。人一生之中,也許都有過這樣或者那樣不甘平庸生活的追求,但誰能夠耐住長長的寂寞,把追求堅持到底呢?誰都沒有可以照亮未來的水晶球告訴說你努力了,付出了,就一定會成功,會耀眼。
有點想法的人很多很多,有點辦法的人也不在少數。但對於成功來說,這些都不夠,因為能夠耐得住寂寞同樣重要。然而,蘇珊大媽的成功,是不是告訴我們:你首先要耐得住寂寞,然後才能等到機會呢?蘇珊大媽,35年來從未間斷過歌唱,35年啊,從一個花季的姑娘,到一個無業的大媽,這中間蘇珊所付出的心血、忍耐和寂寞,並不是我們能體會的。
世間最容易的事是耐得住寂寞,最難的事也是耐得住寂寞,隻要我們願意做,人人都會做到。我們感歎!這個世界,耐得住寂寞的人太少,以至於成功的人實在是太少太少。
有特殊才華的人,思想超前,行為獨特,與眾不同,多是大智若愚之人。一般人卻會覺得這樣的人怪異,不合群,這造成了有才華的人在團隊中的親和力低,不容易被認可。我的一位經商的朋友也說:我經常做別人認為很傻、很不理解的事,但當他們理解我為什麼那樣做,來模仿我時,我已經賺了一大筆錢,離開了那片“紅海”。
馬克思一生著述,饑寒交迫,他的偉大思想在當時並不被承認;凡·高的不朽畫作,隻是在他死後才被奉為經典;不少探險勇士傾家蕩產、畢生探索,隻有當裹屍荒漠時才能引起時代的哀悼……
在生活當中,無論我們做什麼都要學會“耐得住寂寞”,很多事情都不是一朝一夕就能做完、幹完的。有的事情可能要用幾年,幾十年,或者是一輩子的付出,才能夠完成自己心目中的理想與夢想。
具有強烈成功欲望的人,他們看到的是成功以後。因為他們清楚地知道:隻有成功,才能真正地解除他們的痛苦和滿足他們所要的快樂,所以他們一定要成功。而他們更清楚地知道,在成功的道路上有些東西是必須放棄和承受的。所以他們願意。
發展心理學裏有個著名的“糖果實驗”表明:那些忍住誘惑的孩子,成年後在事業上更易成功。美國心理學家瓦特·米伽爾給一些四歲的小孩子每人一顆非常好吃的軟糖,同時告訴孩子們可以吃糖,如果馬上吃,隻能吃一顆;如果等20分鍾,則能吃兩顆。有些孩子急不可待,馬上把糖吃掉了;另一些孩子卻能等待對他們來說是漫長的20分鍾,為了使自己耐住性子,他們閉上眼睛不看糖,或頭枕雙臂、自言自語、唱歌,有的甚至睡著了,最後,他們終於吃到了兩顆糖。
這個實驗後來一直繼續了下去,那些在他們幾歲時就能等待吃兩顆糖的孩子,到了青少年時期仍能等待,而不急於求成;而那些急不可待隻吃了一顆糖的孩子,在青少年時期更容易有固執、優柔寡斷和壓抑等個性表現。當這些孩子長到上中學時,就會表現出某些明顯的差異。對這些孩子的父母及教師的一次調查表明。那些在四歲時能以堅忍換得第二顆軟糖的孩子常成為適應性較強,冒險精神較強,比較受人喜歡,比較自信、獨立的少年;而那些在早年已禁不起軟糖誘惑的孩子則更可能成為孤僻、易受挫、固執的少年,他們往往屈從於壓力並逃避挑戰。
研究人員在十幾年以後考察那些孩子的表現後發現,那些能夠為獲得更多的軟糖而等待得更久的孩子要比那些缺乏耐心的孩子更容易獲得成功,他們的學習成績要相對好一些。在後來幾十年的跟蹤觀察中,有耐心的孩子在事業上的表現也較為出色。哈佛大學心理學家丹尼爾·戈爾曼得出結論:自律對一生的成功都很重要!
成功者之所以會成功,自然有著許多方麵的原因。但其中很重要的原因之一,就是因為他們能夠耐得住寂寞。
耐得住寂寞,耐得住寂寞,還要耐得住寂寞。既然要有所作為,還要過上幸福的生活,更要證明自己,唯有耐得住寂寞我們才會有所成就,有所成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