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生的成長之路並非坦途一條,獲得幸福之路絕非暢通無阻。人生有順逆境之分,幸福的取得也有難易之分。但不管在怎樣的環境下,人們都不應放棄對幸福的追求。順境中,人們以舒暢的心情謀求幸福;逆境中,人們依然應當堅韌不拔地追求幸福。幸福既可以在順境中順利地實現,也可以在逆境中艱難地獲得。
一個快樂的人可在茫茫的夜空中讀出星光燦爛,增強自己對生活的自信;一個悲觀的人讓黑暗埋葬了自己且越葬越深。因此,無論何時何地身處何境,都要用快樂的態度微笑著對待生活,微笑是快樂擊敗悲觀的有力武器。微笑著,生命才能將不利於自己的局麵一點點打開。
人生是短暫的,時間不會倒流。你高興地過是一天,不高興還是過一天,這一天永遠不會回來。為什麼不每天都以快樂的心態去度過呢?也許你會說,每天的心情不一樣,心情低落時,怎麼高興得起來。俗話說,笑一笑十年少。生活中我們會遇到各種各樣的不幸,甚至苦難,但這遠不是生活的全部,快樂地生存才會讓生活充滿意義。人的一生都在追求快樂,尋找快樂。其實,快樂藏在每個人的內心深處。
同一件事情,切入角度不同,所持心態不同,形成的看法也不盡相同。遇到不順心的事情,悲觀的人光往壞處想,結果愈想愈沮喪、委屈、絕望。而快樂的人,則會以此為契機,認真檢視自己,總結經驗教訓,重新確定目標,盡快邁出新的步伐。這兩種人,結局大不一樣。無數的研究也表明,擁有快樂心態的人享受更加美好幸福的人生。
一位媽媽帶著她的兩個女兒去玫瑰園看玫瑰,大女兒看後很傷心地告訴媽媽:“這個地方不好,因為這裏每朵花下都有刺。”小女兒卻很開心地說:“這個地方很好,因為這裏每根刺上都有花。”
快樂的人遇到挫折,總會把它變為一種轉折。而快樂並不等於不切實際的幻想,也不意味著否認問題的存在,或逃避直麵痛苦的責任。它是一種思維方式,也是一種麵對挑戰的態度。快樂可以使我們看到:未來是有希望的,也是可以去爭取的,它促使我們說“我能”,而不是“我不能”。它讓我們看到一隻半滿的杯子,而不是半空的杯子。有一種希望叫快樂。
大仲馬說:“人生是一串由無數小煩惱組成的念珠,快樂的人是笑著數完這串念珠的。”這話在今天也有一定的道理。快樂是一種修養,並且是一種很重要的修養,快樂的實質是對於生活的豁達,真正快樂的人,總是容易獲得比別人更多的機會,總是容易取得成功。
你快樂嗎,我很快樂。快樂,是走向成功必不可少的一種品質。快樂,就能以幽默的眼光看待不愉快的事情,以輕輕一笑緩釋痛苦,甚至以不幸中的萬幸聊以自慰;快樂,就能使人在困難中看到光明,在逆境中找到出路,盡快走出陰霾,鑄就輝煌;快樂,就能發揮自己的優長,激勵自己的熱情,開掘自己的潛能;快樂,還能吸引和感染周圍的人,爭取他們的理解、支持與幫助。這就是快樂的力量。
感恩生活——你會更快樂
大家都是天生幸福快樂的。絕大多數人吃得好,穿得暖,有地方居住。而且我們每天可以飲用清潔的水,吸收新鮮的空氣,享用安全的食物。絕大多數人遠離戰爭,擺脫了饑餓。這些是如此的寶貴而又平常,甚至我們都很少注意和珍惜。懂得感恩的人,會慶幸我們現在所擁有的一切,並樂在其中。如此,一種活著即是幸福的感激之情也會油然而生,對生活中的其他不順心的事情也會看淡很多。
人生道路,曲折坎坷,不知有多少艱難險阻,甚至遭遇挫折和失敗。在危困時刻,有人向你伸出溫暖的雙手,解除生活的困頓;有人為你指點迷津,讓你明確前進的方向;甚至有人用肩膀、身軀把你擎起來,讓你攀上人生的高峰……你最終戰勝了苦難,揚帆遠航,駛向光明幸福的彼岸。那麼,你能不心存感激嗎?俗話說“滴水之恩,當湧泉相報”。如果你常流淚,你就看不到星光,對人生對大自然的一切美好的東西,我們要心存感激,則人生就會顯得美好許多。生活並沒有拖欠我們任何東西,所以沒有必要總苦著臉。應對生活充滿感激,至少,它給了我們生命,給了我們生存的空間。感恩在困境中幫助過你的人,是他們讓你堅定了信念。羔羊跪乳,烏鴉反哺,動物尚且感恩,何況我們作為萬物之靈的人類呢?我們從家庭到學校,從學校到社會,重要的是要有感恩之心。
曾經看過這樣一個故事,在一個鬧饑荒的城市裏,一個家境殷實、心地善良的麵包師把城裏最窮的幾十個孩子聚集到一塊,然後拿出一個盛有麵包的籃子,對他們說:“這個籃子裏的麵包你們一人一個。在上帝帶來好光景以前,你們每天都可以來拿一個麵包。”
瞬間,這些饑餓的孩子一窩蜂似的擁了上來,他們圍著籃子推來擠去大聲叫嚷著,誰都想拿到最大的麵包。當他們每人都拿到了麵包後,竟然沒有一個人向這位好心的麵包師說聲謝謝,就走了。
但是有一個小女孩,她既沒有同大家一起吵鬧,也沒有與其他人爭搶。她隻是謙讓地站在一步以外,等別的孩子都拿到以後,才把剩在籃子裏最小的一個麵包拿起來。她並沒有急於離去,她向麵包師表示了感謝,並親吻了麵包師的手之後才向家走去。
第二天,麵包師又把盛麵包的籃子放到了孩子們的麵前,其他孩子依舊如昨日一樣瘋搶著,羞怯、可憐的小女孩隻得到一個比頭一天還小一半的麵包。當她回家以後,媽媽切開麵包,許多嶄新、發亮的銀幣掉了出來。
媽媽告訴她:“立即把錢送回去,一定是揉麵的時候不小心揉進去的。”當小女孩把媽媽的話告訴麵包師的時候,麵包師麵露慈愛地說:“不,我的孩子,這沒有錯。是我把銀幣放進小麵包裏的,我要獎勵你。願你永遠保持現在這樣一顆平安、感恩的心。回家去吧,告訴你媽媽這些錢是你的了。”她激動地跑回了家,告訴了媽媽這個令人興奮的消息,這是她的感恩之心得到的回報。
生活中慷慨的行為總是難以得到真誠的感恩。就像下麵這個寓言故事揭示的問題一樣。
遠古時代,古羅馬眾神決定舉行一次歡迎會,邀請全體美德神參加。真、善、美、誠以及各大小美德神都應邀出席,他們和睦相處,友好地談論著,玩得很開心。但是主神朱庇特注意到:有兩位客人互相回避,不肯接近。主神向信使神述說了這一情況,要他去看看這是什麼情況。信使神立即將這兩位客人帶到一起,並給他們介紹起來。
“你們兩位以前從未見過麵嗎?”信使神說。
“沒有,從來沒有。”一位客人說,“我叫慷慨。”
“久仰,久仰!”另一位客人說,“我叫感恩。”
事實上,我們每個人每天的生活都在仰賴著他人的奉獻,隻是很少有人會想到這一點。感激別人會使我們心中再次充滿接受他們的禮物時的喜悅。感恩就是富有和智慧的標誌。在這種情況下,富裕和錢以及占有物沒有關係。心懷感激的人會感激周圍的任何人和事,最重要的是,他們對自己最愛的人會心懷深深的感激。
生活給予我們挫折的同時,也賜予了我們堅強,我們也就有了另一種閱曆。許多時候,常常懷著一顆感恩的心,虔誠地對待所有認識和不認識的人。隻為他們曾給予過的一句叮嚀、一次微笑、一份關愛,足以讓自己在生活安然時深深地回味。對於熱愛生活的人,它從來不吝嗇。 要看你有沒有一顆包容的心,來接納生活的恩賜。酸甜苦辣不是生活的追求,但一定是生活的全部。感恩之心,是對世間萬事萬物給予自己的幫助表示感激,並銘記在心;感恩之心是我們每個人生活中不可缺少的陽光雨露。
在一次學術報告結束之際,一位年輕的女記者舉手提問,麵對這位已在輪椅上生活了30餘年的科學巨匠,深深敬仰之餘,她又不無悲憫地問:“霍金先生,盧伽雷病已將你永遠固定在輪椅上,你不認為命運讓你失去太多了嗎?”這個問題顯然有些突兀和尖銳,報告廳內頓時鴉雀無聲,一片靜謐。霍金的臉龐卻依然充滿恬靜的微笑,他用還能活動的手指,艱難地叩擊鍵盤,於是,隨著合成器發出的標準倫敦音,寬大的投影屏上緩慢而醒目地顯示出如下一段文字:
我的手指還能活動,
我的大腦還能思維;
我有終生追求的理想,
有我愛和愛我的親人和朋友;
對了,我還有一顆感恩的心……
心靈的震顫之後,掌聲雷動。人們紛紛擁向台前,簇擁著這位非凡的科學家,向他表示由衷的敬意。試著用一顆感恩的心來體會,你會發現不一樣的人生。不要因為冬天的寒冷而失去對春天的渴望,我們感謝上蒼帶來了四季的輪回。擁有了一顆感恩的心,你就沒有了埋怨,沒有了嫉妒,沒有了憤憤不平,你也就有了一顆從容淡然的心!
一位成功的職業人士曾說:“是一種感恩的心情改變了我的人生。當我清楚地意識到我無任何權利要求別人時,我對周圍的點滴關懷都懷抱強烈的感恩之情。我要竭力回報他們,我要竭力讓他們快樂。結果,我不僅工作得更加愉快,所獲幫助也更多,工作也更出色。我很快獲得了公司加薪升職的機會。”
一個人的成長,要感謝父母的恩惠,感謝國家的恩惠,感謝師長的恩惠,感謝大眾的恩惠。沒有父母養育,沒有師長教誨,沒有國家愛護,沒有大眾助益,我們何能存在於天地之間?所以,感恩不但是美德,感恩還是一個人之所以為人的基本條件!
放棄時間的人——時間也會放棄他
有人說,上帝對人類最公平的兩件事之一,就是每個人都是一天隻有24小時。記得小時候曾經念過“一寸光陰一寸金,寸金難買寸光陰”的句子,雖然我們並不知道所謂“一寸光陰”到底有多長,但是既然光陰與黃金相比,其價值昂貴也就可知了。也有人說,人生最寶貴的兩項資產,一項是頭腦,一項是時間。無論你做什麼事情,即使不用腦子,也要花費時間。因此,時間是組成生命的核心因素。一個沒有時間的人不再稱之為人,而一個死去的人也無法擁有時間。好好管理自己的時間,以求得最大的效用,無論對個體或集體而言,這都是十分必要的。浪費時間是所有支出中最奢侈及最昂貴的。華羅庚說過:“時間是由分秒積成的,善於利用零星時間的人,才會做出更大的成績來。”
一個人怎樣才能在有生之年生活得更有意義,作出應有的貢獻呢?這就是應該珍惜屬於自己短暫的時間。古人有詩:“三更燈火五更雞,正是男兒讀書時,黑發不知勤學早,白首方悔讀書遲。”
魯迅十二歲在紹興城讀私塾的時候,父親正患著重病,兩個弟弟年紀尚幼,魯迅不僅經常上當鋪,跑藥店,還得幫助母親做家務;為避免影響學業,他必須作好精確的時間安排。此後,魯迅幾乎每天都在擠時間。他說過:“時間就像海綿裏的水,隻要你擠,總是有的。”魯迅讀書的興趣十分廣泛,又喜歡寫作,他對於民間藝術,特別是傳說、繪畫,也深切愛好;正因為他廣泛涉獵,多方麵學習,所以時間對他來說,實在非常重要。他一生多病,工作條件和生活環境都不好,但他每天都要工作到深夜才肯罷休。
在魯迅的眼中,時間就如同生命。“美國人說,時間就是金錢。但我想:時間就是性命。倘若無端地空耗別人的時間,其實無異是於謀財害命的。”因此,魯迅最討厭那些“成天東家跑跑,西家坐坐,說長道短”的人,在他忙於工作的時候,如果有人來找他聊天或閑扯,即使是很要好的朋友,他也會毫不客氣地對人家說:“唉,你又來了,就沒有別的事好做嗎?”
在人的一生中,時間是最容易流逝的。時間將貫穿於每個人的一生,我們的生命的價值及意義的體現不可能脫離有限時間的束縛,而對時間的認知和用它來創造價值的能力就顯得非常重要。
自古以來,大凡取得成就的人,他們沒有一位是不珍惜時間的。莎士比亞的名言“放棄時間的人,時間也會放棄他”、“時間會衝破青年人的華麗精致,它會把平行線刻上美人的額角;它會吃掉稀世之珍,天生麗質,什麼都逃不過它橫掃的鐮刀”,也有力地說明了要想取得成就是不能不珍惜時間的。
我還想說一個關於愛迪生的故事。看來,偉人之所以成為偉人,他身上的確是有很多值得我們學習的地方。比如我們之前說到的樂觀的精神,感恩的精神,現在,我們來看看愛迪生珍惜時間的故事。
愛迪生一生隻上過三個月的小學,愛迪生從小就對很多事物感到好奇,而且喜歡親自去試驗一下,直到明白了其中的道理為止。長大以後,他就根據自己這方麵的興趣,一心一意做研究和發明的工作。他在新澤西州建立了一個實驗室,一生共發明了電燈、電報機、留聲機、電影機等總計千餘種東西。愛迪生的強烈研究精神,使他對改進人類的生活方式,作出了重大的貢獻。“浪費,最大的浪費莫過於浪費時間了。” 愛迪生常對助手說,“人生太短暫了,要多想辦法,用極少的時間辦更多的事情。”
一天,愛迪生在實驗室裏工作,他遞給助手一個沒上燈口的空玻璃燈泡,說:“你測量一下燈泡的容量。”說完又低頭工作了。過了好半天,他問:“容量是多少? ”他沒聽見回答,轉頭看見助手拿著軟尺在測量燈泡的周長、斜度,並拿了測得的數字伏在桌上計算。他說:“時間,時間,怎麼費了那麼多的時間呢?”愛迪生走過來,拿起那個空燈泡,向裏麵斟滿了水,交給助手,說:“燈泡裏的水倒在量杯裏,馬上告訴我它的容量。”助手立刻讀出了數字。愛迪生說:“這是多麼容易的測量方法啊,它又準確,又節省時間,你怎麼想不到呢?還去算,那豈不是白白地浪費時間嗎?” 助手的臉紅了。愛迪生喃喃地說:“人生太短暫了,太短暫了,要節省時間,多做事情啊!”
每個成功人士的背後往往都有珍惜時間的故事。法國大作家巴爾紮克就十分珍惜時間,他的每一秒鍾都過得很充實。他為自己列了一個時間表:從午夜到中午——工作,從中午到下午——校對,下午5點——用餐,5點半——休息,從這張表上不難看出巴爾紮克對於時間的珍惜程度,也正因為他巧用時間努力工作、學習,從而才能成為舉世聞名的大作家。德國詩人歌德把時間看成是自己的財產。法拉第中年以後,為了節省時間,把整個身心都用在科學創造上,嚴格控製自己,拒絕參加一切與科學無關的活動,甚至辭去了皇家學院主席的職務。居裏夫人為了不使來訪者拖延拜訪的時間,會客室裏從來不放坐椅。76歲的愛因斯坦病倒了,有位老朋友問他想要什麼東西,他說,我隻希望還有若幹小時的時間,讓我把一些稿子整理好。
由此可見,時間去得快,來得也快。而能否把握時間,做時間的主人,往往決定著一個人一生的命運。而時間對於每個人來說都是平等的,它不因你是勤奮者而多給,也不因你是懶惰者而少給。但在這有限的時間內,不同思想的人會得到不同的結果。
我是如此平凡——卻又如此獨特
向某某學習,可能是我們每個人從小聽到大的一句話。其實在我們的生活中,做真正的自己才會最快樂。有很多人覺得自己在很多地方不如別人,怎麼做都沒有他人做得好。古人雲,“聞道有先後,術業有專攻”。每個人都有自己精通和不擅長的一麵,每個人既是平凡的,但在自己專業的領域又是不平凡的,是獨特的,是別人無法企及的。
隻有做真正的自己,你才會走出做真正的自己的步伐,實現自己的人生價值。高爾基曾經說過:隻有一個做真正的自己的人,才能在任何地方都沉浸在生活中,並實現自己的意誌。做真正的自己是一種十分可貴的品質,是一種不言敗的決心。生活中的做真正的自己往往是他們克服困難、取得成績的法寶。一個在生活中做真正的自己的人,往往對自己能力有清醒認識、對事情發展能全盤掌握,那麼他的人生中也一定會收獲驚喜。
做真正的自己,是我的生活感悟,也是大家都認可的道理。人生區區數十載,能做真正的自己可以稱得上是一件非常令人欣慰的事情。而能追隨自己的心境去完成自己的人生,這個人生無疑是完美的。
春秋時代,越國有一位美女名叫西施,無論舉手投足,還是音容笑貌,樣樣都惹人喜愛。西施略用淡妝,衣著樸素,走到哪裏,哪裏就有很多人向她行“注目禮”,沒有人不驚歎她的美貌。
西施患有心口疼的毛病。有一天,她的病又犯了,隻見她手捂胸口,雙眉皺起,流露出一種嬌媚柔弱的女性美。當她從鄉間走過的時候,鄉裏人無不睜大眼睛注視。
鄉下有一個醜女人動作粗俗,說話大聲大氣,卻一天到晚做著當美女的夢。今天穿這樣的衣服,明天梳那樣的發型,卻仍然沒有一個人說她漂亮。
這一天,她看到西施捂著胸口、皺著雙眉的樣子竟博得這麼多人的青睞,因此回去以後,她也學著西施的樣子,手捂胸口的矯揉造作使她更難看了。結果,富人看見醜女的怪模樣,馬上把門緊緊關上;窮人看見醜女走過來,馬上拉著妻和孩子遠遠地躲開。人們見了這個怪模怪樣模仿西施心口疼,在村裏走來走去的醜女人,簡直像見了瘟神一般。
這個故事的名字叫做東施效顰。其實,東施真的沒有一點優點嗎?肯定不是。她被人嘲笑,是因為她迷失了自己,盲目地去學別人,她展示給人們的不是真正的自己。
人必須要做自己,不做自己就是迷失自我,就等於迷失人生方向。做真正的自己,還需要知道自己的特長是什麼,自己能做好什麼。
法國作家莫泊桑,很小便表現出了出眾的聰明才智。一天,莫泊桑跟舅父去拜訪他的好友——著名作家福樓拜。舅父想推薦福樓拜做莫泊桑的文學導師。可是,莫泊桑卻驕傲地問福樓拜究竟會些什麼?福樓拜反問莫泊桑會些什麼?莫泊桑得意地說:“我什麼都會,隻要你知道的,我就會。”
福樓拜不慌不忙地說:“那好,你就先跟我說說你每天的學習情況吧。”莫泊桑自信地說:“我上午用兩個小時來讀書寫作,用另兩個小時來彈鋼琴,下午則用一個小時向鄰居學習修理汽車,用三個小時來練習踢足球。晚上,我會去燒烤店學習怎樣製作燒鵝,星期天則去鄉下種菜。”說完後,莫泊桑得意地反問道:“福樓拜先生,您每天的工作情況又是怎樣的呢?”
福樓拜笑了笑說:“我每天上午用四個小時來讀書寫作,下午用四個小時來讀書寫作,晚上,我還會用四個小時來讀書寫作。”莫泊桑不解地問:“難道您就不會別的了嗎?”福樓拜沒有回答,而是接著問:“你究竟有什麼特長,比如有哪樣事情你做得特別好?”這下,莫泊桑答不上來了。於是他便問福樓拜:“那麼,您的特長又是什麼呢?”福樓拜說:“寫作。”
原來特長便是專心地做一件事情。莫泊桑下決心拜福樓拜為文學導師,一心一意地讀書寫作,最終取得了豐碩的成果。
馬丁·路德·金告訴我們平凡的工作不可怕,平凡的人也不可怕,如果我們想做到成功,就必須擁有一顆不平凡的心。每個人的成功都會源於自身的某個獨到之處。在某個領域能取得專業技術水平的突破;在一個行業、企業裏堅持做真正的自己,是絕大多數職場成功者的最主要的製勝法寶。
我有個朋友的弟弟,是個幾年前畢業的中專生。當時無論是學曆、資曆還是專業技能,都很不起眼。最近無意中了解到這位朋友弟弟的近況,不禁讓人豎起大拇指,刮目相看。
現如今,朋友他弟弟已經是福建一個較大規模的模具製造企業的主要股東與董事會成員之一。年薪不菲,而且還有公司股份,公司不但提供別墅住房,還給配了高級商務車。同時還有一些國內與國際同行挖他。
一個常人眼中不起眼的中專生,為什麼能夠到達今天這個境況?
其實,剛開始去福建打工的時候,也就是個每月300多塊錢的操作工,跟他一起去打工的同學都覺得這樣的工作很辛苦,也沒有什麼前途,絕大多數放棄了專業改了行。而他一直堅持自己的專業,始終很刻苦地鑽研技能。據說,他現在掌握的技術能力在日本等行業技術水平領先的國家與地區都很少見。
這個平凡的操作工塑造了真正的自己,成就了不平凡的事業。羅蘭曾經說過:一個人的特色就是他存在的價值,不要勉強自己去學別人,而要發揮自己的特長。這樣不但自己覺得快樂,對社會人群也更容易有真正的貢獻 。一個人,保持了自己鮮明的特性,即使再平凡,隻要堅持,也能取得成功。
東晉陶淵明為生活所迫,親朋好友亦希望他出仕,於是他不得不做個彭澤縣令。後因不肯“為五鬥米折腰”,雖然同僚對他多方勸阻,親朋好友對他滿心期待,但淵明還是力排眾議,堅持“無適俗韻”,毅然辭官歸隱。淵明堅持己見是明智的、偉大的。若非如此,中國詩壇便少了一位耀眼的巨星,中國史上便少了這位古往今來“清高第一”的文人騷客了。堅持己見,正確認識他人的期待,為陶淵明贏得了清新質樸的田園生活,更讓他成就了永遠的清名,獲得了無悔的人生。
人生道路上,自己終究是自己,沒有人能代替。所以,“知己者莫若己也”,沒有人能比自己更了解自己。他人的期待,隻是站在旁觀者的角度來要求自己,往往與自己的實際不符。所以,很多時候,自己的認識和選擇是最適合自己的,堅持己見,才能指導自己的行動取得成功,成就無悔的人生。
如果把人生比成一條遠航的船,那麼別人的期待便是推波助瀾的風,而自己的認識則是人生之船的舵,決定著航船駛向何方。所以,駕馭好人生之舵,做真正的自己,才能成就自己無悔的人生。
無法拋開心中的自卑——對自己說我很好
自卑感是人類在成長過程中不可少的東西,因為任何人的能力都會有所不足,因而就易產生自卑,為了克服自卑,便會努力奮鬥。然而,自卑感並非都是如此激勵人,使人奮發向上的。更多的是,自卑感阻礙了人的正常的發展,在不幸中虛度了一生。有句名言說得好:對自己正確認識下的自卑,使人謙卑,是走向完美的必要階梯。生活中,人們都需要有自信和自我肯定,但是現實中自卑的人卻大有人在。他們或者自怨自艾,或者膽小怯弱,或者離群獨處。
自卑的人總感覺處處不如別人,自己看不起自己,“我不行”、“我沒希望”、“我會失敗”等話總是掛在嘴邊。自卑的人往往自尊心極強,自卑與自尊經常會發生衝突,這種衝突會造成極其浮躁的心理。誰都曾有過自卑的念頭,但千萬不要讓這種危險的念頭主宰了你,你要相信,你會戰勝自卑的,抬頭望向天空,大聲說:我很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