孩子總是童話最熱烈的渴求者,自然也是安徒生最堅定的支持者。每當安徒生出現在某個家庭時,孩子們總會奔跑過來纏住他,央求道:“今天講個故事,好嗎?”
安徒生則說:“等一等,咱們找一找。”
隨後,安徒生把手伸進衣袋裏,假裝很認真地找起來,做出那兒真的藏著什麼故事的樣子。
“不,不在這兒,唔!不要緊,你看,它就會自己出來的。最好的故事總是自己跑出來的!”於是,安徒生繪聲繪色地講起一個又一個童話故事。
整個閱讀會一般會持續一個多小時的時間,一大群成人和孩子坐在安徒生的麵前。
當安徒生朗讀童話故事的時候,已經著迷的孩子們就會像老鼠那樣一聲不吭。
威爾德上尉在回憶錄中,對安徒生在沙龍中的閱讀會進行了細致的描述,整個閱讀會一般是按照固定的模式進行的,氣氛莊重嚴肅。
在全部聽眾就座之後,安徒生才坐在自己的椅子上,吃力地把一條腿搭在另一條腿上,用親切的目光環顧一下麵前的所有聽眾,然後用右手拿著手稿,左手在自己的臉上從上到下慢慢地擦一把:
當他坐下時向我們問候的表情,現在已經無影無蹤,整個人立刻沉浸在周圍的環境當中。於是,一部文學巨作,便在無聲無息的聽眾麵前輕鬆自然地拉開了帷幕。
即使是一個精心照料初生嬰兒的母親,也做不到像安徒生那樣,以無窮的愛和溫柔去打理他心中生出的作品。
他的行動雖然常常顯得笨拙而不協調,但是和他嘴裏說出的每一個字配合在一起,這些行動便會顯得相得益彰、珠聯璧合。
哪怕他隻是伸展一下手臂,抬起一隻手,或是伸出一個指頭,舉手投足之間都透露著難得一見的優雅。盡管他的聲音並非特別動聽,但他的閱讀聽起來卻像是沒有伴奏的樂章。
安徒生喜歡一邊給孩子們講故事,一邊剪紙,等到故事結束了,他的剪紙也剪好了。
安徒生在他的自傳裏寫道:
我的故事是從來不要人久等的。中國大花瓶上畫的青龍,窗外飛過的麻雀,用舊的細軟羊皮手套等,都成了我故事的主人公。
有時候,我操起一把剪子,說時遲那時快,就把一張紙剪成了一個坐在布墊子上的老巫婆,她那鼻子尖上還坐著一個小人兒哩;或者剪成一個單腿獨立而舞的姿勢優美的芭蕾舞明星;或者剪成一隻停在窩裏的長腿鸛鳥。
我小時候學會的這門手藝,已經達到爐火純青的地步。不用說,對每一張剪紙,我都能講出一個故事來。
原來,安徒生不隻是小說、童話作家和即興詩人,他還喜歡隨身帶著小剪刀,以便構思童話時剪紙。當童話的結局產生時,紙也剪完了--一打開,完整的剪紙藝術品即刻展現出來。但他絕非簡單的愛好,而是一位傑出的剪紙藝術家。
在橘黃色的燈光下,不隻造就了浪漫的文學作品,也創造出精美的手工藝術。後來,它們有的被貼在安徒生紀念館的大門上,讓世界各地來訪的遊客欣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