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場演出的整個晚上,安徒生都如坐針氈,注意力一會轉移到演員海博格夫人身上,一會又轉移到演員尼爾森夫人身上,一會又轉移到賴奇醫生、舞台上的其他演員以及底層和包廂的觀眾身上。
安徒生想,起初幾幕觀眾都表現得異常安靜,甚至連精彩場景也沒有打破觀眾的沉默。他們難道一點也沒有激動嗎?
他們的確激動了。正如劇院老板霍爾斯坦預言的那樣,這部戲可讓哥本哈根那些經常出入劇院的戲迷們開了眼。
安徒生如釋重負,幾天後,他向朋友亨麗埃特·漢克詳細描述了這次首場演出:
在第4幕,觀眾的血液開始升溫,到了第5幕,便開始沸騰,之後便落幕了!突然,整個劇院爆發出震耳欲聾的掌聲。掌聲持續了好長時間,我也因此激動得熱淚盈眶……
這部戲是安徒生所寫的戲劇中最好的一部,因為該劇不僅僅是一部戲劇,而是通過大膽聚焦於奴隸問題,同時與個人的精神和肉欲相聯係,為這個法國故事賦予了一種更為廣闊和創新的內涵。戲劇吸引人的主題可以稱得上是戲劇中的戲劇,這也完全是安徒生自己創作的。
隨後,《黑白混血兒》被譯成了瑞典文。在斯德哥爾摩上演時,觀眾同樣報以長時間的掌聲。
外國觀眾們還把這部戲介紹到瑞典的一些較小的城鎮。一次,安徒生在瑞典隆德參觀別墅,他受到了非常親切、熱誠的款待。一群大學生還特地為他舉行公開聚會,發表演說,隆重地授予他一張榮譽證書,熱情地宣讀賀詞。
對《黑白混血兒》的這些熱烈反響,是安徒生自己都沒有料到的。
隨著《黑白混血兒》獲得的成功,安徒生開始構思一部新童話作品了,他采用《一千零一夜》的格式來寫。
故事的主人公是一個窮苦的孩子,他住在一條最狹小的巷子裏,最高的樓層上。一天晚上他悲哀地站在窗子跟前,打開窗扉,朝外眺望,高興地看到一個圓圓的、和藹的麵孔,那是他在故鄉所熟識的朋友--月亮。
這位朋友,每天晚上出來的時候,都探望他幾分鍾,告訴他頭天晚上或當天晚上看到的東西。他把這些都畫了下來,畫了33夜月亮給他講的事情。第一夜講的是印度發生的事,第二夜講的是巴黎的事,第三夜講的是德國的事,就這樣,構成一部沒有畫的美麗畫冊,有如一顆顆色彩獨異的美麗的小珍珠。
這篇童話構成了一本書,題名為《沒有畫的畫冊》。1840年一出版,就成了安徒生最受歡迎的作品之一,英國很快就出版了這書的兩種譯本,還把它變成了帶畫的書。
同年,安徒生又寫了劇本《摩爾人的女兒》,這部劇目的故事發生在13世紀西班牙城市的科爾多瓦和西班牙南部位於科爾多瓦東南的格拉納達城市,當時摩爾人和基督徒正在進行戰爭,劇目中的女主角叫做拉斐拉,她是一個勇敢、堅強的女孩。
劇本一經完成,立即被皇家劇院看中,安排在1840年12月18日作首場演出。
但許多麻煩接踵而至。原本應該出演主演的女演員海貝爾夫人拒絕出演這個角色。
首先,海貝爾夫人在排練時,經常抱怨說安徒生的劇目手寫稿筆跡潦草,然後一直推遲對這部戲的演出,後來,在這部劇目重新被抄寫一遍之後,她仍然不肯認真地排練。
原來,海貝爾夫人是哥本哈根戲劇風尚的審判官約翰·盧茲維·海貝爾的妻子,這位海貝爾先生對安徒生的作品百般挑剔,是一個冷酷的批評家。
為此事,安徒生親自前往海貝爾夫婦家,請求海貝爾夫人出演,但他得到的,居然是海貝爾夫人認為,安徒生的這部戲中,女主角過於男性化。
安徒生徹底失望,於是要求另行物色女演員,繼續按預訂計劃進行演出。
安徒生不想坐等首場演出那一天的到來,就動身去進行又一次漫長的國外旅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