常言道“使功不如使過”,如果對有過錯的員工進行大膽地使用,常會收到一舉兩得的“攻心”效果:一能使其痛悔自己的過錯;二能使其感激領導的寬厚仁慈,拚命工作,以便將功補過。而且,實踐表明,有過錯的人往往比有功勞的人更容易接受困難的工作。使用有過錯的人實際上就是對他的一種強大的激勵,可以使其一躍而起,創造出令人刮目相看的成績。
與此同時,對於有過錯的人而言,他們最需要的就是獲得重新證明其價值和展示其才華的機會,特別是當他們因過錯而受到別人的歧視冷落後,這種願望就更為迫切。因此,管理者一旦提供這樣的機會,他們就會迸發出超乎平常的熱情和幹勁兒,付出幾倍甚至幾十倍的努力去工作,完成常人難以完成的任務。
在這個方麵,武則天可以說是深諳這一高明手段的人。武則天一生雖然殺人無數,但也做過饒人得報的“善事”。
上官婉兒,是李唐五言詩的鼻祖上官儀的孫女。上官儀是唐初重臣,曾一度官任宰相。高宗李治懦弱,後期又不滿武則天獨斷專行,便密令上官儀代他起草廢後詔書。不料卻被武則天發覺,便以“大逆之罪”使上官儀慘死獄中,同時抄家滅籍。時年一歲的婉兒及其生母充為宮婢,被發配東京洛陽宮廷為奴。婉兒14歲那年,太子李賢與大臣裴炎、駱賓王等策劃倒武政變,婉兒為了報仇也積極參與。但事情敗露,太子被廢,裴炎被斬,駱賓王死裏逃生。上官婉兒明知自己也即將被處死,但結果完全相反:竟被武則天破例收為機要秘書。
這是什麼原因造成的呢?原因就在於上官婉兒很有才華,而武則天又特別愛才。上官婉兒14歲時曾作了一首《彩書怨》的詩,被武則天無意中發現。武則天不相信這麼好的詩竟會出自一位女孩之手,便以室內剪彩花為題,讓她即席做出一首五律來,同時要用《彩書怨》同樣的韻腳。婉兒略加凝思,就很快寫出:“密葉因栽吐,新花逐剪舒。攀條雖不謬,摘蕊詎知虛。春至由來發,秋還未肯疏。借問桃將李,相亂欲何如?”武則天看後,禁不住讚歎,並誇讚她是一位才女。但對“借問桃將李,相亂欲何如?”裝作不解,問婉兒是什麼意思。婉兒答道:“說的是做得很假的花,可以以假亂真”。“你是不是在有意含沙射影?”武則天突然問道。婉兒十分鎮靜地回答:“天後陛下,我聽說詩是沒有一定的解釋的,要看解釋的人的心境如何。陛下如果說我在含沙射影,奴婢也不敢狡辯。”“答得好!”武則天不但沒生氣,還微笑著說:“我喜歡你這個倔強的性格”,然後將她14歲入宮時製服烈馬獅子驄的故事,講給婉兒聽。
接著又問婉兒:“我殺了你祖父,也殺了你父親,你對我應有不共戴天之仇吧?”婉兒依舊平靜地說:“如果陛下以為是,奴婢也不敢說不是。”武則天又誇她答得好,還表示正期待著這樣的回答。接著,讚揚了她祖父上官儀的文才,指出了上官儀起草廢後詔書的罪惡,期望婉兒能夠理解她、效忠她。
但是,上官婉兒不但沒有效忠武則天,卻出於為家人報仇的目的,參與了政變。這對高宗來說,應是充滿同情和設法庇護的。但他懼怕武則天,隻能借口有病,“不能多動心思”,而讓武則天決定。這對司法大臣來說,隻能提出按律“應處以絞刑”,若念其年幼,也可施以流刑,即發配嶺南充軍。而武則天則認為,據其罪行,應判絞刑,但念她才十幾歲,如果再受些教育,是可以變好的。因此,沒有處死她。而發配嶺南,山高路遠,又環境惡劣,對一個少女來說,也等於要了她的命。所以,也太重些。尤其是她很有天資,若用心培養,一定會成為非常出色的人才。鑒此,武則天決定對婉兒處以黥刑,即在她的額上刺一朵梅花,把朱砂塗進去。並把婉兒留在自己身邊,“用我的力量來感化她”。還表示:如果我連一個十幾歲的女孩子都不能感化,又怎麼能夠“以道德化天下”呢?
後來,武則天確實把上官婉兒感化了。該殺而不殺,反而留在自己身邊,這已使上官婉兒感激涕零。在這之後,武則天又一直對她悉心指導,從多方麵去感化她、培養她、重用她。上官婉兒從武則天的言行舉止中,了解了她的治國天才、博大胸懷和馭人藝術,對她徹底消除了積怨和誤解,代之以敬服、尊重和愛戴,並以其聰明才智,替她分憂解難,為她盡心盡力,成了她最得力的心腹人物。甚至上官婉兒的生母也曾對人私下議論:上官婉兒的心完全被武後迷住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