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9章 寬容是學問:快樂工作源自寬容(3)(1 / 3)

這個故事告訴我們,用人所長必須容人所短,任何事物和個人都不是完美的。優點和缺點沒有絕對的,不同的環境對優點和缺點的定義標準也是不同的。就像公雞打鳴,在這個故事裏就是缺點,而把它放到其他的農夫家裏,為了提醒主人早起,它就成了優點。所以,用人的關鍵是你想要的結果和目標有沒有達成。隻要達成目的,其他的不足可以適量的改進。

晉·葛洪《抱樸子·務正》:“役其所長,則事無廢功;避其所短。則世無棄材。”任用人的長處,則凡事不會不成功;回避其短處,則世界上沒有不可用之才。

《晏子春秋·內篇問上二十四》有:“任人之長,不強其短:任人之工,不強其拙。”說的是用人的長處和優勢,而不勉強人的短處和劣勢。

“容其所短”是正確擇人的一個原則。“金無足赤,人無完人”,人皆有短,要想充分發揮下屬的長處,就要善於容忍他的弱點。有時甚至應該提倡“適當護短”,也就是當有貢獻的下屬偶犯過失,即前進過程中偶爾“跌跤”,工作中出些小錯,而處於困難境地時,不要“落井下石”,不要“小題大作”,而應在不違反大原則的前提下,為其“護短”。要懂得保全部下臉麵的重要性,要得饒人處且饒人,不要揪住尾巴不放。當下屬如果擺脫困境以後,他一定會加倍努力工作,以此報答上司的愛護。

北宋初期,有一位禦史上書彈劾當時的宰相趙普,說趙普和獄吏私下串通,擅自更改律法,從中獲利。宋太祖聽了,怒斥禦史道:“連鼎都有耳朵,更何況作為禦史的你呢?你難道不知道趙普是社稷功臣、國家棟梁嗎?”然後又說:“今後不要再上奏類似的事,今天赦免你,趙普的事不要再提了。”後來又有一次,宋太祖突然造訪趙普,恰好吳越王派人給趙普送禮,說:“帶來一壇子海產請宰相笑納。”趙普一時之間來不及藏匿,隻好如實報告此事:“吳越的海產可能是稀世珍品。”宋太祖說著就掀開蓋子,裏麵赫然裝著黃金,趙普手足無措,連忙跪伏,極力辯解。太祖笑著說:“沒關係。你就收起來吧!這個家夥以為賄賂你,寡人就會為你所左右,也真是太愚蠢了。”

趙普在後周時就是趙匡胤的幕僚。他幫趙匡胤策劃了陳橋兵變。在奪取政權中立下汗馬功勞,得到宋太祖的充分信任,後出任宰相得到重用。他自己有時候手腳不幹淨,但是宋太祖容其所短,不為流言和小節過失所動,趙普也以“湧泉”相報,提出的一係列消除諸侯割據、加強中央集權的措施,均被宋太祖一一采納。

每個人都有他獨到的優點,也有其不可回避的缺點,完美無缺的人是不存在的。實際上人的長處和短處,優點與缺點,不僅是共生的,而且在某些情況下,就是同一個問題的兩個方麵。比如:具有辦事果斷、潑辣的優點的人,往往同時也具有武斷的缺點;具有虛心、謹慎的優點的人,往往同時也具有優柔寡斷的缺點;具有事業心強、好勝心強的優點的人,往往也具有好出風頭的缺點。由此可見,人無絕對的優點和缺點。這對領導者使用人才就提出了一個重要的課題,即如何揚長避短,既利用他的長處,又避免他的短處。這是一個領導者的用人藝術問題,也是一個十分微妙的問題。

任何人才,都有長有短,那麼,怎樣看待他們,這是領導者在使用人才時首先需要解決的問題。

有人說:“先看其短,做到心中有數,這樣使用起來可以放心。”初聽起來,此話似乎有道理,實則不然。先看其短,有時很容易被其短所迷惑而不見其長,或者誤以為其短超過其長,還容易對人才橫豎挑剔。

高明的領導者一般都會認為:“用人,不妨先看其長。”道理很簡單:人人皆有所長。先看其長,就能充分利用其長,盡量發揮其長。領導者的目的是為了組織人才為實現領導目標去工作,是為了幹事情而不是審人。既然為了幹事情,那麼就要找能夠幹事的人,找具有幹事情才能的人。唯有先看其長,才能發現誰有幹什麼工作的才能和專長,才不至於埋沒身邊的人才。

看人先看其長,不等於隻看其長。實際上,能知其長也就能知其短。最後的“落腳處”,應該放在分配最合適的工作上。隻有這樣,才能真正做到揚長避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