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9章 寬容是學問:快樂工作源自寬容(3)(3 / 3)

一個領導寬恕下屬的過錯,大人不計小人過,不僅快樂自己,而且愉悅了別人,何樂而不為呢?

西漢時期,有位將軍叫韓安國,因為犯法而下獄。當時拘管韓安國的監獄官田甲,看他是個罪犯,經常侮辱他。韓安國不堪辱罵,便對田甲說:“死灰獨不複燃乎?”也就是說:“你不怕我將來再做高官嗎?”田甲自恃為監獄官,主管犯人生死,即反言相譏道:“燃即溺之!”也就是說:“死灰若燃起,我用尿澆滅之!”果然沒幾天,朝廷不但赦免了韓安國之罪,並給他升了官。這下田甲可就慌了,匆忙逃走。韓安國當時下令:“田甲到我處當官,不來的話,我即誅滅你的家族!”田甲沒有辦法,隻好前往謝罪。見麵之後,韓安國笑著說:“你的才能足以在我手下為官。”他不但沒有治罪於田甲,反而善待之,使田甲感恩戴德,最終成為韓安國的死黨。在這裏,韓安國以誅宗族為威脅,使田甲前來謝罪,最終又重用之。這樣一做,田甲知罪,又為重用,當然全力圖報。

領導者應當做到不計前嫌,這既是領導者應有的修養和品質,又是領導者發現和使用人才的方法。隻有做到不計前嫌,你才能發現、挖掘出更多的人才,才能保住人才,不使流失。

不計前嫌還具有心靈感化的作用,以禮對待非禮、以仁對待非仁,可以達到人與人之間、心與心之間的感動、激勵,能使人才和領導者之間建立起相互信任、極度親密的私人關係。不論在以仁、義、忠、信為表征的道德至上的社會氛圍中,還是在以法律規範、行政命令為表征的法治至上的社會氛圍中,不計前嫌都有其存在價值。

唐朝的李靖曾任隋煬帝時的郡丞,他最早發現李淵有圖謀天下之意,親自向隋煬帝檢舉揭發。李淵滅隋後要殺李靖,李世民反對報複,再三請求保他一命。後來李靖馳騁疆場,征戰不疲,安邦安國,為唐朝立下了赫赫戰功。

宋代的王安石對蘇東坡的態度,應當說也是有那麼一點“惡”行的。他當宰相之際,因為和蘇東坡政見不同,便借故將蘇東坡降職減薪,貶到黃州。然而蘇東坡胸懷大度,根本沒把這事放在心上,更不念舊惡。王安石變法失敗後,兩人的關係反而好了起來。他不斷寫信給隱居金陵的王安石,或共敘友情,互相勉勵,或討論學問,十分投機。蘇東坡由黃州調往汝州時,還特意到南京探望王安石,受到熱情接待。二人結伴同遊,促膝談心。分別的時候,王安石囑咐蘇東坡:將來告退時,要來金陵買一處田宅,好與他永做睦鄰。二人一掃嫌隙,成了知心朋友。

宋太宗時,有一天官拜殿前都虞侯的孔守正和另一位大臣王榮在北陪園侍奉太宗酒宴,孔守正喝得酩酊大醉,就和王榮在皇帝麵前爭論起守邊的功勞來,二人越吵越氣憤,把太宗晾在一邊,理也不理,完全失去了為臣應有的禮節。侍臣實在看不下去,就奏請太宗將兩個人抓起來送吏部去治罪,太宗沒有同意,而是讓人把他們兩人送回了家。到了第二天,二人酒醒了,想起昨天的行為,不禁害怕,一起趕到金鑾殿向皇上請罪。太宗卻不以為然,對昨天兩人的行為不作追究,而是說:“朕也喝醉了,記不得這些事了。”

宋太宗托辭說自己也喝醉了,對兩位臣屬對自己的冒犯不加追查,既沒有丟失朝廷的麵子,又讓兩位大臣警覺自己的言行,這是兩全其美的做法,何樂而不為呢?

因此,作為領導者一定要大度一些,寬容一些。也隻有做到這一點,下屬們才會更加忠心於你。

寬容才能贏得擁戴

要想成就一番事業,就要不斷地和人打交道,並贏得他們的支持與擁護。然而每個人都有著自己的個性、愛好和生活方式,生長環境不同,所受的教育程度不同,生活習慣也不相同,不可能所有的人都是同一個節拍,也不可能都隨順我們的心意。如果沒有寬廣的胸懷,那用不了多久就會成了孤家寡人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