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3章 寬容是力量:做人要豁達大度(3)(2 / 3)

春秋時期的管仲是我國曆史上著名的政治家。他輔佐齊桓公,九合諸侯,一匡天下,成就了齊桓公的霸業。但是管仲以前曾是齊桓公的政敵。齊桓公名小白,其前任是他的兄長齊襄公。齊襄公是一個喪失人倫的衣冠禽獸,把齊國搞得一塌糊塗,齊國政治潛藏著極其深刻的危機。諸公子紛紛逃亡,以避災難。公子小白與心腹鮑叔牙投奔莒國,弟弟公子糾則同心腹管仲投奔了魯國。不久之後,國內發生政變,齊襄公被殺。公子小白和公子糾得知消息後,分別由他們所居的國家派遣軍隊,護送他們回國。兩兄弟誰先回到齊國,誰就能成為國君。為了幫助公子糾奪得齊國君位,管仲單人匹馬馳向通往莒國的大道,奮力追趕上了公子小白。他假裝恭順,上前拜見小白,趁小白不注意,突然猛發一箭,直向小白心窩射去,小白大叫一聲,口吐鮮血,從車上栽了下來。管仲大喜過望,急忙策馬而逃。管仲趕上公子糾的隊伍後,把事情對公子糾講了。他們以為政敵已除,於是便從容不迫地向齊國進發。但是當他們趕到齊國首都臨淄時,卻非常震驚得知小白已經登基為國君了。

原來小白並沒有死,那一箭正射在他腰帶的銅鉤上,他便幸運地躲過了劫難。小白知道管仲是有名的神射手,於是急中生智,咬破舌尖,大叫一聲,口吐鮮血,栽下馬去,瞞過了管仲。然後他們抄小路疾馳回國,搶先登上了國君的寶座。魯國軍隊見小白捷足先登,便用武力攻打城門,誰知齊國早有防備,魯軍大敗而回。

小白即位,是為齊桓公。齊桓公即位以後,要封鮑叔牙為相,鮑叔牙卻向齊桓公極力推薦管仲,他對齊桓公說:“管仲之才,勝我百倍,君若欲大展宏圖,非用管仲不可。”齊桓公也知道管仲是曠世奇才,又見鮑叔牙竭誠推薦,於是決定摒棄前嫌,重用管仲。為了能讓管仲回國,齊桓公派人對魯國國君說,殺掉公子糾,縛送管仲回國,以報一箭之仇。如果不答應,即興兵伐魯。魯國弱小,隻得照辦,殺了公子糾,把管仲捆綁起來,裝入囚車,送回齊國。管仲自以為必死無疑,他早已置生死於度外,大義凜然,泰然處之。誰知當他被押進宮廷時,齊桓公快步走下座位,親自為他鬆綁,當下拜他為宰相。齊桓公的這一舉動使管仲深受感動,從此他盡心輔佐齊桓公,大刀闊斧地進行改革,結果齊國大治,國力大增。管仲又建議齊桓公打出“尊王攘夷”的旗號,存邢救衛,九合諸侯,最後使齊國終於稱霸天下,成為春秋時期五霸之首。

試想,齊桓公的霸業沒有管仲能行嗎?而這千秋功業全在於齊桓公不但敢於重用一個昔日的對手,更能充分地信任管仲,使他充分發揮其聰明才智。這是需要氣度,也需要智慧的。

在日常交往過程中,不可避免會發生這樣的事:親密無間的朋友,無意或有意做了傷害你的事,你是寬容他,還是從此恩斷義絕,抑或是待機報複?如果按照“以牙還牙”的說法來看,分手或報複似乎更符合人的本能心理,畢竟誰都不願意自己被欺負。但是如果真這樣做了,怨會越結越深,仇會越積越多,也應了另外一句古語“冤冤相報何時了”。因此,不妨寬容地去處理這些事情,對別人的過失睜一隻眼閉一隻眼,表現出別人難以達到的襟懷,不僅能使你的形象瞬時就會高大起來,把你的精神提升到一個新的境界,還能夠使自己在這種寬容中得到內心的平和與超然。

寬容,作為一種美德受到了人們的推崇,作為一種人際交往的心理因素也越來越受到人們的重視和青睞。

與人爭鬥和忘記對手都是容易的,但在對手麵前,寬容以待,把對手變為知己,卻要接受人性上的巨大考驗。

用寬容之心改變人生

當我們的內心緊張、僵持、偏執時,環境與他人都似乎在與我們為敵,生活如在刀鋒上行走;當我們改變心態,以寬容之心地看待人生和體諒他人時,我們才可以獲取一個放鬆、自在的人生,才能生活在歡樂與友愛之中。改變心態就是改變生活、改變人生。

寬容是智者的境界。越是睿智的人,越是胸懷寬廣,大度能容。因為他洞明世事、人情練達,看得深、想得開、放得下;也因為他非常聰明地發現:處世讓一步為高,退步即進步的根本;待人寬一分是福,利人是利己的根基。

一位哲人說:“寬容和忍讓的痛苦,能換來甜蜜的結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