意外事件方麵,如2003年春天的SARS使電子商務行業因禍得福,阿裏巴巴日增供求信息量比2002年同期增長3~5倍。意外成功方麵,如20世紀30年代,IBM傾其所有開發了第一台銀行專用電動機械記賬機,但時值大蕭條,銀行不添新設備。一個偶然的晚宴,紐約圖書館館長向IBM總裁老沃森訂購這種機器,IBM死裏逃生。意外失敗方麵,1957年,福特公司經過精心設計製造營銷推出Edsel,上市即遭慘敗。進行分析之後,公司發現細分市場方式被以“生活方式”取代,於是不久推出Thunderbird,成為繼T型車之後最成功的美國車。
二是不協調事件或狀況,包括不協調的經濟現狀;現實與假設之間不協調;認知的與實際的客戶價值和期望之間的不協調;流程的節奏或邏輯的內部的不協調等。
三是流程需要,流程的需要始於有待完成的某項工作或任務有不盡合理的地方,例如高速公路堵車的都是收費口,而且地球人都知道這一需要確實存在,但通常沒人行動。一旦創新出現,立刻會被視為理所當然而接受。
四是市場和產業結構變化。市場和產業結構相當脆弱,一個小衝擊就會使之迅速瓦解。一旦發生,業內人士均須應對,沿襲原來的做事方式注定帶來災難。通常業內人士視之為威脅,業外人士視之為絕佳機遇。如史玉柱征途的道具收費模式顛覆原來的點卡模式。
五是人口數量與結構變化,包括人口數量、就業、受教育、收入情況等。一般情況下,企業家、經濟學家、政治家都承認其重要性,但在日常決策中還是未對之多加注意。如曾主宰世界金融的羅斯柴爾德家族,因誤判從歐洲到美國的移民潮而被JP摩根取代。
六是認知變化。當認知發生變化時,事實本身並沒有變化,但它們的意義卻已經改變了。例如,200年工業化也沒想到低碳,等氣候變暖、能源行將用盡時意識到了。這類創新的關鍵問題是時機,最危險的是操之過急,因為它可能是時尚而不是真正的變化。
七是科學與非科學的新知識,這就是人們通常意義上所理解的創新,成功者家喻戶曉,一夜暴富。如袁隆平的雜交水稻、王選的激光照排等。
第三位大師是哈佛商學院教授克裏斯藤森,他在其大作《創新者的困境》中將創新分為兩類:維持性創新和破壞性創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