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互聯網思維怎樣顛覆傳統商業模式
2013年,有一部影片打動了許多企業家的心,即以俞敏洪、徐小平、王強創辦“新東方”的故事為原型的電影《中國合夥人》。這部影片讓許多心懷夢想的人為之落淚,新東方的光環也趨於頂點。就在新東方的員工瘋狂地慶祝公司成立20周年時,新東方的董事長兼總裁俞敏洪卻陷入了焦慮與痛苦之中,因為從2011年的下半年到2012年的上半年,新東方虧損了4億元。除了內憂,還有外患,2013年,國內互聯網三巨頭百度、阿裏巴巴和騰訊不約而同地以橫掃一切的姿態,紛紛上線教育平台,他們采取了和新東方完全不一樣的模式。
多年前,他扮演著顛覆者的角色;如今,在他功成名就之時,卻發現自己儼然成了被顛覆的對象。其實這種現象在許多領域都在不斷地上演著,多少牢不可破的行業格局正在發生在著巨大的改變。曾經排名世界第一的手機品牌諾基亞,赫赫有名的國美、蘇寧、索尼……這些消費者認可的大品牌,幾乎都是在一夜之間就褪去了光環。
在浩浩蕩蕩的互聯網思潮之下,一方麵是互聯網以勝利者的姿態一路高歌猛進;另一方麵是傳統企業企圖觸網的慷慨悲歌,互聯網思維在新的時代奏起了一場大變革、大轉型的偉大交響樂。
在互聯網的猛擊之下,傳統企業隻有兩條路可走:一是主動轉型,二是被顛覆。許多具有前瞻性眼光的企業也開始布局,開始接觸互聯網,一路摸索著做電子商務、做新媒體營銷,但似乎都沒有起到什麼效果。與此同時,傳統企業向互聯網轉型引發了大量資本的關注,很多投資者認為,一旦傳統企業轉型成功,他們的市值就能得到很大的提升。
傳統企業向互聯網轉型,擁有互聯網思維是其製勝的關鍵。所以傳統企業要成功轉型,企業主就必須具備這種思維。
很多人都在想:如果傳統企業與互聯網企業進行終極PK,孰勝孰負?支持互聯網的人往往是“基因”論者,認為傳統企業無法轉型成功,因為他們缺少互聯網基因;支持傳統企業的人則是“資源”論者,認為傳統企業在經營過程中積累的線下終端資源和行業經驗,是互聯網企業無法比擬的。
其實這兩種看法都不正確,很多傳統企業連傳統商務這個自身根基都沒有打好,就貿貿然地轉型互聯網,結果導致在轉型過程中,低效環節被放大,難以應對互聯網的打法,這和互聯網本身無關。同時,也有許多的互聯網企業,由於缺乏對傳統企業的深刻理解,所以無法進入到傳統商務中。
那些連本身根基都沒有做好的傳統企業,的確很難做好電子商務,而那些電子商務的先進入者卻可以憑借對商務與互聯網的雙麵掌握,迅速地占領製空權。譬如,京東之於蘇寧,小米之於海爾、聯想。
當傳統企業全麵吸收了新的商業思維後,那互聯網企業與傳統企業,鹿死誰手就不得而知了。不過,在互聯網的“野蠻打法”之下,傳統企業並沒有充裕的時間去按部就班地將商務基礎打牢,因為市場競爭不進則退。這一市場規則要求傳統企業必須加快利用互聯網思維的腳步去重塑企業經營的各個環節,進而全麵對抗一大波湧進的互聯網企業。
在這種思潮之下,互聯網將成為商業社會的基礎設施之一,無論是傳統企業,還是互聯網企業,誰能夠充分理解這種全新的商務本質,並且較好地利用互聯網工具和互聯網思維去優化企業的各個方麵,誰就能贏得這場殘酷無比的商業競爭。
互聯網思維並不是隻有從事互聯網的人才具備,許多互聯網公司的人也不懂得這種思維。它其實就是一個時代的產物,是在“生產力決定生產關係,生產關係適應生產力”的曆史發展規則下產生的,無論你來自哪裏,都可以學習這種思維。
“以廠商為中心”的工業經濟必將被“以消費者為中心”的信息經濟所取代,所有的傳統商業都會完成轉型升級,進化為一種全新的商業物種。它融合了現代商業模式所有的優點,而來不及完成轉型的企業,就必然會麵臨淘汰。
所以說,並不是互聯網企業顛覆傳統企業,也不是傳統企業對互聯網企業進行淘汰,而是新商業對舊商業進行淘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