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19章 粉絲贏天下:記住!沒有粉絲的品牌都會消亡(2)(2 / 3)

羅輯思維後來又嚐試了互聯網收費模式。在不承諾任何會員服務的前提下,第一次社群招募大獲成功,僅僅6個小時就募集了160萬元會費。2013年12月27日,羅輯思維以微信支付為唯一通道,進行了“史上最無理的會員召集”,僅在一天之內就有800萬元輕鬆入賬。由此可見,互聯網時代的粉絲經濟能量有多大。

粉絲經濟的擴張速度之所以如此驚人,是因為互聯網無與倫比的傳播速度與覆蓋麵。

今天的網民都有信息焦慮症,唯恐錯過任何最新消息,上網刷微博、微信的時間越來越長。假如你的粉絲數隻有100,千萬不要認為隻有100個人在看你發布的內容。因為大多數人隻會對感興趣的自媒體特意加以關注,其他的網友也可能會時不時瀏覽你的微博。假如你發的話題內容足夠有趣,能引來粉絲轉發或評論,那粉絲的粉絲也會跟上。這樣,消息就像病毒傳染一樣不斷擴散,你在互聯網上的知名度也將大大提升。

在人人都是自媒體的今天,每個人都可能成為別人的“粉絲”,每個人都可能成為另一群人的“偶像”。隻要擁有數量龐大的粉絲,一個在現實中無錢無勢的窮草根也能成為互聯網上的意見領袖,甚至有機會將巨大的影響力轉化為實實在在的經濟效益。

與普通的消費者不同,粉絲對自己喜歡的品牌不那麼吹毛求疵。強烈的感情因素讓他們可以接受品牌旗下幾乎任何產品,哪怕是略有缺陷的產品。例如,蘋果的鐵杆粉絲,把喬布斯推出的每一款新產品都視為“神器”。為了攢錢購買蘋果的最新產品,有些粉絲甚至不惜天天節衣縮食吃泡麵。

由此可見,粉絲是最忠誠,也是最值得開發的目標客戶。粉絲與品牌文化密不可分。經營粉絲已經成為創建品牌文化最為重要的工作。而衡量一個品牌文化是否成功的標準,也從媒體上鏡率與廣告覆蓋率變成了粉絲的數量及品牌忠誠度。

郭敬明的電影《小時代》一經上映,就遭到了來自互聯網的板磚。影評人士也從藝術角度對這部電影提出了諸多批評。但這並不能阻止《小時代1》、《小時代2》創造出超過7億元的票房。從商業角度看,郭敬明的《小時代》係列可謂業績輝煌。

這部差評電影為何能獲得如此高的上座率?究其原因,是它牢牢把握住了粉絲經濟的規律——抓住粉絲的心。

《小時代》的觀眾大多都很年輕,平均年齡約為22歲。他們都是郭敬明作品的忠實讀者與忠實觀眾,全麵接受了郭敬明的思想價值觀。無論郭敬明出現什麼負麵評價,都不會動搖他們對偶像的絕對認同。就算麵對鋪天蓋地的抨擊與謾罵,郭敬明的粉絲也會頂住壓力支撐起《小時代》的票房。說到底,是因為郭敬明的作品完全符合他們的口味,滿足了他們的精神娛樂需要。為了維護自己熱衷的事物不惜與全世界唱反調,這就是狂熱粉絲的特點。

盡管郭粉在幾億中國網民中不占大多數,但別忘了凱文·凱利的鐵杆粉絲理論——“任何藝術創作者(主要指作家),隻要得到了1000名鐵杆粉絲,就能夠養家糊口。”在大部分情況下,縱然批評者超過千萬,對市場的實際影響力也不如上百萬的鐵杆粉絲。前者的批評不足以動搖後者的態度,而後者的消費足以保障創作者名利雙收,並進行新一輪的創作圈錢活動。

通過《小時代》的案例不難發現,粉絲經濟的關鍵是培養鐵杆粉絲。

中國有十幾億消費者,市場在理論上廣闊得驚人。開拓市場永無止境,但希望所有人都變成自己的目標客戶,無異於異想天開。隨著社會多元化的趨勢日益明顯,人們的興趣愛好與消費習慣的差異也越來越大。小眾個性化品味自不消說,就連婦孺皆知的知名品牌,也不可能受到十幾億人的共同喜愛。真正能為企業創造經濟效益的消費者,從來就不是總人口中的大多數。

所以說,企業不必奢求讓十幾億中國消費者都認可,隻要得到上萬鐵杆粉絲,就足以在市場中開辟一條道路。若能像《羅輯思維》那樣積累到上百萬鐵杆粉絲,企業將成為互聯網市場裏頗具影響力的新興品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