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吐槽”是個舶來詞,大概意思是揶揄、抬杠、拆台、掀老底。中國相聲裏的“逗哏”,扮演的就是吐槽的角色。網民們把被吐槽的對象稱為“槽點”。一段漏洞百出的新聞,一句前後矛盾的話,一個錯別字,甚至一句牛頭不對馬嘴的吐槽,都可能成為槽點,招致更多圍觀者的猛烈吐槽。
吐槽是互聯網文化中的常見現象。吐槽不是沒事找事、主動嘲諷,而是用客觀正確的常識對不靠譜的槽點做出反擊。例如,有人說諸葛亮、諸葛孔明、臥龍先生是三個人,就構成了一個槽點。圍觀群眾說:“博主的曆史課是體育老師教的吧!”這就是一句吐槽。
吐槽是廣大網民日常生活中不可缺少的一部分。發達的互聯網一方麵擴大了信息傳播的渠道,一方麵也讓許多以訛傳訛的錯誤知識像禽流感一樣四處蔓延。人們每天都能發現現實生活中與網絡上的槽點。於是,對種種離譜之事做出快、準、狠的吐槽,成為全民免費的娛樂項目。
精彩的吐槽不僅一針見血,而且能讓人捧腹大笑。刷微博的網民每天不轉發一兩個吐槽,感覺就跟沒完成當天的上網任務一樣。絕妙的吐槽會帶來很高的評論數與轉發量,並吸引更多人參與吐槽。吐槽複吐槽,一不小心,微博上的熱門話題就出來了。這便是吐槽引發的蝴蝶效應。
企業不光要重視粉絲的點讚,也要重視路人與反對者的吐槽(粉絲有時候也會吐槽)。因為吐槽能帶來爭論,爭論能產生熱點,如此一來,知名度就上升了,品牌的口碑也就形成了。
1﹒吐槽與評分,得民心者得天下
美國蘋果公司聯合創始人史蒂夫·保羅·喬布斯從來不為蘋果聘請谘詢公司做市場調查。但不要因此以為喬幫主是憑感覺做生意,恰恰相反,他非常重視用戶的反饋意見。喬幫主雖然不搞常規意義上的市場調查,但每次蘋果向市場投放新產品時,都會主動給用戶發一個調查網頁,非蘋果用戶根本收不到這些。喬幫主這樣做並非不尊重消費者,而是因為他很清楚,與其在非蘋果用戶身上浪費精力,不如提高蘋果粉絲們對蘋果產品的評分。
在互聯網時代,每一個品牌和每一款產品都要接受全民吐槽的考驗。根據阿羅不可能性定理,人們的偏好千差萬別,你無法同時讓所有人都滿意。在價值觀多元化的今天,富有娛樂精神的廣大群眾,不但會把自己不喜歡的產品抨擊得體無完膚,甚至連自己喜歡的東西都要吐槽。
喬幫主對大環境理解深刻。他認為,用戶隻會抱怨,並不懂得自己真正想要什麼。用戶的抱怨就是企業創新的源頭。誰會不停抱怨你的產品?當然是你的粉絲——產品的忠實客戶。
海量的商品信息增加了消費者的選擇機會。但實際上,人的精力有限,沒人會在自己厭惡的東西身上浪費時間。大部分消費者隻會迅速捕捉自己感興趣的東西,然後進行長期關注。除非山窮水盡,否則一般人不會輕易改變自己的喜好。所以說,願意一直對你的產品吐槽、挑刺的用戶,反而是忠誠度極高的真愛粉。
對於一個產品來說,用戶評分越高,意味著產品口碑越好,品牌做得越成功。用戶對產品缺點進行吐槽,並不等於做出差評,他們隻是希望產品能根據自己的反饋意見改進得更完善而已。運營者應該傾聽粉絲用戶的吐槽,讓他們參與產品的成長,並通過改良產品獲得粉絲們更高的評分,從而提高產品的銷售量與影響力。這就是所謂的“得粉絲用戶心者得天下”。
把用戶支持率量化為可對比的參考數據,是評分體係的本質。豆瓣網和淘寶網都是通過評分體係來贏得更多用戶支持的。
當代人的文化娛樂生活空前豐富,再加上發達的互聯網,讓廣大草根網民獲得了前所未有的話語權。寫下自己的評論,發出自己的聲音,這是人們在網絡日常生活中最重要的活動之一。豆瓣網就是一個收集各種評論的網絡平台。在那裏,每個用戶都能自由發表對圖書、電影、電視劇、音樂的點評。假如鬧書荒、片荒、樂荒的話,用戶還能在豆瓣搜索別人推薦的圖書、影視和音樂。
豆瓣更像一個集多功能於一體的社交網絡,每個人都能在這裏找到誌同道合的“知音”。豆瓣主頁推薦內容的分類、篩選、排序,都是由用戶決定的。特別是用戶對圖書和電影的評分,在很大程度上代表著該產品的市場口碑。因此,圖書出版商和電影製片方也高度關注豆瓣的用戶評分。
為了宣傳新上市的圖書和電影,很多公司甚至會聘請專業水軍在豆瓣等網絡上拚命給自己的產品打高分、刷好評,為的就是提高產品的評分,讓更多的人看到並進一步消費。例如,豆瓣推出了網上“選座購票”服務,讓觀眾們購買電影票更加方便、快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