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在中國人民按照中共七屆三中全會和人民政協第一屆全國委員會第二次會議的部署,準備集中精力恢複國民經濟的時候,一個新的情況出現了。1950年6月25日,朝鮮內戰爆發。
朝鮮,是一個文明古國,在地理上,是從亞洲東北大陸伸出的一個狹長半島,三麵環海,北部與中國和蘇聯接壤。朝鮮半島南北長800餘公裏,東西寬170~340公裏,全部麵積22萬餘平方公裏,麵積相當於中國的湖南省。境內遍布崇山峻嶺,並有許多江河縱橫奔流其間。南方氣候較熱,水量充足,是朝鮮的主要農業區,主要農作物是水稻;北方冬季寒冷,其東北部最低氣溫可達零下40℃,北方是朝鮮的主要工礦區,占有大部分的金、鐵、鎢、銅、石墨、煤、木材等工業資源。
朝鮮半島所處地理位置具有重要的戰略作用。它是帝國主義入侵亞洲大陸的跳板,也是亞洲大陸抵禦帝國主義侵略的一個屏障。
這裏居住著一個勤勞的民族,具有悠久的文化和曆史,早在公元1世紀,就是一個統一的王朝,14世紀定國號為朝鮮。然而,這個民族,曆史上多遭劫難,16世紀以來,多次遭到外國的侵略,到20世紀初期的日俄戰爭後,淪為日本的殖民地,於1910年,被日本殖民主義者吞並,長期遭受日本軍國主義的蹂躪踐踏。直到第二次世界大戰結束,日本帝國主義被打敗宣布投降,朝鮮人民才從日本帝國主義的奴役下解放出來。
然而,朝鮮人民在歡慶解放的同時,又陷入了新的憂愁,統一的民族被人為地分割為南北兩部分。
在第二次世界大戰進行到1943年底的時候,遭受日本軍國主義奴役之苦的朝鮮人民,引起了反法西斯同盟國的關注。12月1日,由中國(蔣介石統治下的中國)、美國、英國發表的《開羅宣言》中說:“我三大同盟國軫念朝鮮人民所受之奴隸待遇,決定在適當期間,使朝鮮自由獨立。”
到了1945年2月,德國法西斯被戰敗的前夕,反法西斯同盟的蘇聯、美國、英國三國首腦約瑟夫?斯大林、富蘭克林?羅斯福和溫斯頓?丘吉爾,在蘇聯克裏木半島南岸的雅爾塔舉行會議,商議分區占領德國和柏林、蘇聯對日宣戰和戰後世界的安排等問題,並簽訂了《雅爾塔協定》。協定規定了蘇聯對日作戰條件,背著中國政府(當時是國民黨政府)踐踏中國主權,其中包括蘇聯使用中國大連港和蘇聯通往大連鐵路的優越權益、租用旅順為海軍基地等。
實際上,這次會議是三國劃分戰後勢力範圍的會議。戰後世界政治格局的形成和許多國際問題的出現,都與這次會議有著直接的關係。朝鮮問題也不例外。會議期間,羅斯福同斯大林私下談及朝鮮問題。這是美蘇首腦首次就日本投降後朝鮮如何安排問題進行商談。羅斯福認為,朝鮮不具備自治能力,需由蘇、中、美三國共同托管20~30年。斯大林提出:托管時間越短越好,並應有英國參加。兩人就這個問題私下達成了諒解。4月中旬,美國總統富蘭克林?羅斯福突然病逝,由當時的副總統哈裏?杜魯門接任總統。5月下旬杜魯門派特使去莫斯科商談有關問題。該特使在談到朝鮮問題時,斯大林告訴他,俄國允諾執行四國托管朝鮮的政策。
在德國法西斯戰敗投降後,1945年7月17日至8月2日,蘇聯部長會議主席斯大林、美國總統杜魯門、英國首相丘吉爾(後為艾德禮)及三國外長,在柏林西南的波茨坦再次舉行會議。這次會議是盟國在第二次世界大戰中舉行的最後一次會議。會議發表了《波茨坦協定》和《促令日本投降的波茨坦公告》。公告中,對朝鮮問題重申了《開羅宣言》中的內容。會間,蘇聯通報準備於8月8日對日宣戰,並探詢美國是否有同蘇聯在朝鮮聯合登陸的意向。而美國的願望,最好是獨占朝鮮。杜魯門曾說“國務院極力主張在整個朝鮮的日本部隊應由美國受降,但是我們要是以必要的速度把軍隊運送到朝鮮北部,那就無法保證我們在日本搶先登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