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記得在某書上看見過一句話(大概是Stanley Hall的著作中),說是我們在冬天可以學遊泳,夏天可以學滑冰;我們的習慣,是在平時未用的時候學來的。所以到冬天的時候,我們不會忘記是如何滑冰的。但是我不知這種原則,究竟對到如何程度?我是一個私立幼稚園的園長。如果我長期不斷的訓練兒童,直到正當的習慣養成了,我不知這種培養習慣的方法,是否可得到最好的效果。這種長期的訓練,是否可使習慣栽培在下意識裏呢?這問題的真理究竟怎樣呢?我們是否可以由下意識學習呢?
一個辦幼稚園者
這是一個範圍頗大的問題。第一所謂下意識並不是什麼神秘的東西。我們並不是有兩個心——一個有意識的心,一個下意識的心——正如有些心理學家的理論。不過我們心的組織,一部分的知識是由故意有意識而來的,一部分是由下意識不知不覺而來的。這兩者之中沒有嚴格的界限,人的行為有些是屬於此,有些是屬於彼。
這問題的實際方麵,是怎樣利用這種關係來培養我們的習慣。穩當一點說:無論什麼東西,總是要經過一點努力才能學得的。自然不會讓我們以無易有。沒有人可以希望某天早晨起來忽然會彈小提琴,或是縫衣,或是開汽車,或是打字。有些人以為如果在學生半夢半醒的狀態教他們一些知識,他們便會把知識存留在下意識裏。這實在是一種妄想。
實在的情形,是有時我們太費力,太不值得了。有時你想一個名字,總是記不起來;而你不去記的時候,卻忽然記起來。這是因為腦筋需要休息;你一晚想不起的東西,第二天早晨卻毫不費力忽然想出來了。但這必是年紀很大的人,有過許多經驗而心智組織很複雜的。
至於兒童,一切都是很簡單的。他們培養習慣的原則,最好是經過學習;我們還不能切實證明,知識是可以灌注在下意識裏麵的。不過我們曉得在兒童精神充足的狀態,經過稍許的努力來練習,比較他們在疲倦厭倦的狀態之下,不斷地努力練習,效果還要好些。
努力繼續不斷的時候,有一種成效漸減性的定律。同時對於遺忘方麵,也有一種遺忘漸減性的定律。在學習後接著最初的幾分鍾和幾點鍾,遺忘得最多,自此以後,則一天或一星期都沒有什麼分別了。
上述關於滑冰或遊泳的事實,是因為你以為不用而會遺忘的預算得太過度了。一年之後,與一月之後,你所遺忘的沒有什麼大區別;但是一年的時期比一個月要長多了,於是你誤以為你獲得了什麼東西,好像存在下意識的銀行裏所得的利息一樣。實在的情形,是長期的不用,並沒有遺失你所想象的那麼多。
第二點是指導兒童努力的技術也有關。兒童的情緒是非常敏銳,容易因失敗而灰心或不知所措。教小孩子像西部牧牛者拋繼子,有兩點重要的地方,這兩點也是可以說繼子是很吸引人的,拋會了很好玩。但是把衣服脫下折好是一種不適當的開始,所以必須養成一種不同的習慣。你必須引起他們的興趣,使他們樂於開始。
我曉得這位辦幼稚園者心中的意思,是指著另一種不同的比較關於個人的習慣,如使孩子們服從,按時做應做的事等。但是要養成這種習慣,必定是遭兒童反抗的,而反抗是養成習慣最大的阻礙。如果不遭反抗,而得著他們的讚同,則結果必很順利。做教師的藝術,是要能回避學生的對抗。
反抗是產生於其他的習慣,天生的好惡,以及自主的欲望。所以無論做何事最容易,最自然,最滿意的方法,是要能養成的習慣,進行順利,而達到此種目的是要一種比較能合乎心意的習慣。有些教小提琴的,最初一定要指正放琴的地方,以及拉弦的姿勢;另有些教師則隻要近乎正當的姿勢,等到琴學得有味些再漸漸地改正。大半的學生,用漸次改正的方法,似乎成效要好些。學習就是重新不斷的學習,培養習慣也不能例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