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一章 言談話語中的識人讀心之道(1)(3 / 3)

用幽默的方式嘲笑、諷刺他人的人,給人的第一印象往往是機智、風趣,對任何事物都有細致入微的觀察,能夠關心和體諒他人,但實際上這種人相當自私,他們在乎的可能隻是自己。他們在為人處世各個方麵總是非常小心和謹慎,凡事總是趕著要比別人快一步。但他們往往嫉惡如仇,有誰傷害過自己,一定會想方設法讓對方付出代價。並且有較強的嫉妒心理,當他人取得了成就的時候,就會做一些故意貶低別人的事情。

還有一些人,善於以自嘲式的幽默來說話,這類人大多性格開朗,心胸也比較寬闊,為人謙虛,能虛心向人求教,並且具有一定的勇氣,敢於進行自我嘲諷,這不是一般人能夠做到的。這類人也善於接受他人的意見和建議,而且能夠經常地反省自己,進行自我批評,尋找自身的錯誤,並能加以改正。

那些喜歡製造一些惡作劇似的幽默的人,他們多是活潑開朗、熱情大方的人,活得很輕鬆,即使有壓力,自己也會想辦法來緩解。他們在言談舉止等各方麵表現得都相當自然和隨便,不喜歡受到拘束。但這類人還保留有一些孩童心理,比較頑皮,會因過於注重自己的感受而輕視他人,有時也不注重他人的感受,以致因自我愉悅式的惡作劇而開罪他人,或者得到他們相同的報複。

有些人為了向他人表現自己的幽默感,常常會事先準備一些幽默,然後在許多不同的場合不厭其煩地說。這一類型的人比較熱衷於追求一些形式化的東西,而且很在乎他人對自己的態度。他們雖然以一種幽默的方式與人交流,但生活態度卻是比較嚴肅、拘謹的,這類人也較有自知之明,能夠控製自己的感情。

8.喜歡利用對方弱點並進行攻擊的人

這種人言辭鋒銳,甚至有些尖刻,抓住對方弱點就嚴厲反擊,不給對方回旋的機會。這類人通常能透徹分析問題,表達意見時能一針見血。但由於他們總是致力於尋找、攻擊對方弱點,有可能忽略了從總體、宏觀上把握問題的實質與關鍵,甚至舍本逐末,陷入偏執與死胡同中而不能自拔。

其實,這類人的心地也不壞,隻是嘴巴不饒人,所以很讓人反感。在與他們交往時,我們應考慮他在“大事不糊塗”方麵有幾成火候,如大局觀良好,也不失為一個可信任的朋友。

9.說話速度快,並且辭令豐富的人

有些人知識豐富,說話時言辭激烈而尖銳,對人情事故理解得深刻而精細,但由於人情事故的複雜性,有可能形成條理層次模糊和混沌的思想,總體而言這類人還是很善於表達的,交際能力也不弱。

與這種人交談,也不失為一件讓人高興的事,如果讓這種人做力所能及的工作,完全可以讓人放心,但一旦超出其能力範圍,他們就顯得慌亂,無所適從,而且有時比較固執。

10.說話愛用新名詞、新理論的人

說話愛用新名詞、新理論的人平時很注意關注新事物,也能很快接受新事物,他們聽到一個新鮮的言辭就能在日常生活中恰當地運用,而且有在別人說話時躍躍欲試、不吐不快的衝動,因為他們有較強的表現欲,非要讓別人覺得自己比他人時髦才痛快。但這類人的缺點是名利心較重,有時隻圖有個虛名,且沒有主見,遇事時則比較軟弱,不能獨立麵對和解決困難,遇到事情的時候喜歡徘徊,也解決不了問題。

11.說話比較溫柔的人

說話比較溫柔的人往往為人和善,不爭強好勝,權利欲望平淡,與世無爭。這類人能沉下心來認真研究問題,但往往把事情的不良結果想象得過重。其缺點是意誌軟弱,膽小怕事,勇氣不夠,怕惹麻煩,輕易不敢得罪人,對自己不利的人和事往往采取逃避態度。如果這類人能磨練意誌和膽氣,知難而進,勇敢果決而不猶豫退縮,這類人倒是也能取得驕人的成就。

12.常把話說錯的人

心理學家弗洛伊德認為:說錯、聽錯,或者是寫錯等“錯誤行為”,都是將內心真正的願望表現出來的行為,有時這是心虛的表現。通常,說錯話的一方都會找出自己是“不小心”“不是真心的”等借口,但事實上,那不小心說錯的話,其實才是心中真正想說的。由此可知,那些常常會說錯話的人,可以推斷為大部分是習慣性地隱藏真正的自己,是個表裏不一的人。這樣的人心中很強烈地禁止自己把這些真心話表露出來。

奧地利的下議院院長有一次在宣告議會即將開始時,一不留神便說成了“議會結束”。因為要讓這個議會順利進展的困難程度頗高,所以議長在心中便有“希望議會盡早結束吧”的願望存在。這個願望表現在其不經意的話語中,本人在意識中清楚地知道議會一定要進行,但在潛意識裏又有恐懼、不想麵對的心理,兩者互相矛盾、衝突,因而引發了這種錯誤的行為。

當人們有“這件事絕不能講出來”“這事絕不可能弄錯,非小心不可”等這樣的心理時往往容易出現錯誤。因為當一個人越這麼想的時候,便越容易將它說出來。相信很多人在日常生活中,也會遇到類似的情形,越是被禁止的東西,越去壓抑它,就越容易表露出來,這就造成了表裏不一的行為。

所以,暗藏在我們心中的許多事情,當我們越想要去隱瞞它們、掩蓋它們的時候,就越容易說錯話或做錯事,無意之間讓心虛表露無遺。而經常把話說錯的人,往往是內心裏有太多想法,彷徨不定,猶豫不決,或者言不由衷,故常常把話說錯。

說話音調解讀人心

語言是在生活中正常人之間相互交流,傳達各種信息和情感的一種方式和手段,它所表達的意思是通過人們對發音器官的有意識控製和使用而體現出來的。這種有意識的控製和使用的一個重要對象便是說話者的聲和氣,因此,通過人說話的聲和氣可以透視一個人的心理活動、品德思想與性格特征,因而人的聲氣也常被稱作“生命的話外音”。

人的聲音各有不同:有的宏亮,有的沙啞,有的尖細,有的粗重。有的薄如金屬之音,有的厚重如皮鼓之聲,有的清脆如玉珠落盤、字正腔圓,有的悶哼如駱駝喘叫。有的人身材矮小,但聲音卻非常宏亮;有的人高大魁梧,說話卻細聲細氣,有氣無力。從人說話音調的異同上,我們也可以據此知道其為人和心理狀態。

古人就很善於對人的音調特征加以歸納總結,得出了以聲辨人的規律。有這麼一個故事,鄭子產一次外出巡察,突然聽到山那邊傳來婦女的悲慟哭聲。隨從們皆麵視子產,等候他的命令,準備救助,不料子產卻下令他們立刻拘捕那名婦人。隨從不解,卻不敢多言,遵令而行,逮捕了那位女子,當時她正在丈夫新墳前麵哀哭亡夫。鄭子產解釋說,那婦人的哭聲,沒有哀慟之情,反有恐懼之意,故疑其中有詐。審問的結果,果然是婦女與人通奸,謀害親夫之故。這就是鄭子產的聞聲辨人之術。

鄭子產聞聲辨人之術已是很高明了。但孔子深諳此道似乎比鄭子產還高出一籌。雖然孔子講過“以貌取人,失之子羽;以言取人,失之宰予”,但他在憑外貌、聲色取人的方麵,實在是有過人的才能。

據說孔子周遊列國時,有一次在去往齊國的途中聽到一個人非常哀切的哭聲,他對左右講:“此哭哀則哀矣,然非哀者之哀也。”找到那個哀哭的人之後,才知道他叫丘吾子。問其痛哭的原因,丘吾子說:“吾少時喜學,周遊天下,竟不能為雙親送終,此一大失也。吾為齊之臣子數年,齊君驕橫奢侈,失天下人心,吾數次勸諫不能成功,此二失也。吾生平交友無數,深情厚誼,然後俱絕矣,此三失也。吾為人子不孝,為人臣不忠,為人友不誠,還有何顏麵立在世上?”遂投水而亡。丘吾子的三悔痛哭,是今天社會中再難重現的古士高風,而孔子能聽音辨人心之事,亦非常人之資賦也,所以流傳後世。

上麵所述的兩個故事,皆是以聲音來辨別一個人的心事。有關這方麵的知識,《逸周書·視聽篇》曾有這樣的記載:內心誠信的人,說話聲音清脆而且節奏分明,這是坦然的表現;內心卑鄙乖張的人,心懷鬼胎,因此聲音陰陽怪氣,很不順耳;內心不誠實的人,說話支支吾吾,這是心虛的表現;內心寬宏的人,說話聲音溫柔和緩,如細水常流般,舒暢自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