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理學家曾經有一個著名的試驗:對某人施行催眠術,給他一種暗示,經過誘導,當他進入一種境界後,他就會連眼前的人和物都看不到。如果我們的教育是這種催眠術式的教育,那樣的後果將會很可怕。所以我們的教育要使孩子進入一種積極、健康、向上的境界,決不能使孩子陷入這種消極的幻覺狀態中。教育孩子的真正目的,就是要為他打開智慧的天窗,使他能夠敏銳地感覺到什麼事是好事,應該做;什麼事是壞事,不應該做。能洞察社會上的矛盾和缺陷,辨別社會的真、善、美,假、惡、醜。
要做到這一點,就必須重視孩子的第一教育——最初對世界的認識和探索有問必答、答必透徹,同時,父母在教育孩子的時候必須善於循循誘導,使孩子樂於去接受、去認識。
孩子既不能受各種規矩的束縛,也不應漫無目的、毫無目標地去認識世界,更不能受到權威的壓抑。受到權威的壓抑,孩子的辨別能力就會萎縮。如果沒有辨別能力,也就談不上有獨特見解和首創精神。久而久之,在權威壓抑環境中成長的孩子,他們精神上就會產生種種缺陷。所以為了培養孩子的辨別能力,不論在教育中還是在行為指導上,都不許用“不準反駁”的權威去壓抑他們。
當然,父母並非是人百科全書,什麼都懂。麵對孩子提的各種各樣的問題有時會感到茫然無措,這時父母不要為了保住麵子,隨便給出一個錯誤的答案,甚至以大聲嗬斥孩子來掩飾自己的尷尬,而應該委婉的解釋,如:“這個問題留給你自己,你好好想一想,如果實在想不通,我再告訴你。”
在教育上教給幼兒錯誤的東西真是可惡至極。例如:父親錯誤地告訴一年級的孩子“一厘米等於十分米”(應為“一分米等於十厘米,或一厘米等於十毫米”),這樣的教導孩子怎能讓孩子的成績有所提高?因為最初的印象往往是最深刻的,所以在給孩子解答問題時,盡量做到給孩子正確的答案。充分考慮到孩子現有的知識與思維理解能力,是否能完全接受。並且父母不能隨便給一個過於深奧的答案,使孩子不能理解,仍然解不開心中的疑團,如果他們一直不停地追問下去,很多父母可能會非常反感而置之不理,這樣不利於孩子知識的增長,可以告訴孩子“明天再回答你的問題好嗎?”
8.讓孩子有好的自我概念
孩子有一個很好的自我認識,就會對自己充滿自信,就能積極地推動潛能的發展。自我概念是孩子對自己的看法,孩子對自己的看法是從周圍人對自己的看法中認識到的,而和孩子接觸最多的就是父母、師長和小夥伴。因此,父母和教師對孩子所用的語言或表情所表現出來的對孩子的評價,將深深地影響孩子“自我世界”的擴充。父母切忌評價孩子為“愚笨”、“不得人緣”等,孩子可能就因此而形成了那樣的自我概念。
孩子有一個很好的自我概念,會更容易地麵對生活的挑戰。孩子所做出的行為和所表現的品質決定於對自我的認識。一個人相信自己,就會勇於麵對眼前的一切挑戰,就會有一個很好的處世態度,良好的內在情緒與情感以及良好的判斷和知覺。
如果孩子有了不當的自我概念,他的潛能發展便會受到阻礙,父母培養孩子良好自我觀念的原則如下:
(1)要在現實生活中通過實踐來體現孩子的自我能力與條件,使孩子對自我概念加深認識,孩子的自我概念應建立在自我了解上,而不要讓孩子單一的從父母親或師長所給予的評價中得到自我認識,自我概念並不是建立在別人的評價上的。
(2)不要給孩子灌迷湯。經常用一些不切實際的評語對待孩子,使孩子不能有自我認識。而且還容易使孩子造成錯覺,或產生對父母的抗拒。
(3)協助孩子解決問題,使孩子品嚐到成功的樂趣,建立適應能力,從而培養自信心。
(4)每個孩子都有他的特長,給孩子充分發揮的機會,要在成功的經驗鼓舞下,發展更多的特長。
(5)支持和引導孩子主動解決問題,從中找出自己的不足和優點,是培養良好自我概念的最好方法。
自我概念是孩子憧憬未來和創造自己前途的動力。家長一定要細心地培養,讓孩子有好的自我概念,因為這是命運的守護神,它是引導一個人克服萬難、不斷努力上進的信念。
9.理解孩子的心理
在心理學上的“泛靈論”是指對物體不能區分有生命和無生命。在孩子的眼裏,世間萬物都是有生命的。兒童時期孩子還不能把現實世界和想象世界截然分開,孩子的頭腦裏充滿了幻想。如果低年級的孩子回到家裏說他看見了一隻跟馬一樣大的狗,父母可不要以為孩子在撒謊,這是他的想象。他還不能將幻想和現實區別開,並不是孩子的頭腦出了什麼問題,這是兒童時期的正常表現。這時的孩子是在想象和幻想中生活,所以他們非常容易接受暗示、啟發,孩子就可能發揮想象來一番表述。所以不能簡單地把孩子的想象和幻想看作是胡思亂想,因為自由自在的想象是孩子智慧成長的必經之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