6.給孩子一個好的教育環境
不平凡的人,除了有後天的良好環境外,他還會有極其好的天賦。愛爾維修曾經說過:“人剛生下來時都一樣,僅僅由於環境,特別是幼年時期所處的環境不同,有的人可能成為天才或英才,有的人則變成了凡夫俗子甚至蠢才。即使是普通的孩子,隻要教育得法,也會成為不平凡的人。”對這一點我們要有充分的認識,決不能像愛爾維修那樣不承認孩子的天賦有所不同。這樣的言論具有片麵性。
其實在教育學領域一直存在著兩種天才觀之爭。
哲學家盧梭在他的教育學著作《愛彌兒》一書中有如下一則比喻:這裏有兩隻狗,它們由一母所生,並在同一個地點接受同一母親的教育,但是,其結果卻完全不一樣。其中一隻狗聰明伶俐,另一隻狗愚蠢癡呆。這種差異完全是由它們的先天性不同造成的。
與之相對的是著名教育家裴斯塔洛齊的一段寓言:
有兩匹長得一模一樣的小馬。一匹交由一位莊稼人去喂養。但那個莊稼人非常貪得無厭,在這匹小馬還沒有發育健全時就被使用來賺錢,最後,這匹小馬變成了馱馬。另一匹小馬托付給了一個聰明人,最後在他的精心喂養下,這匹小馬竟成了日行千裏的駿馬。
以上兩則小故事說明環境與天賦的關係。前者強調的是天賦,認為人的能力是由其天賦的大小決定的,而環境的作用是次要的。後者則認為是以環境的作用為主要的,而無賦的作用則毫不重要。
孩子的天賦當然是不同的,有的孩子天分高一點,有的孩子低一點。如果所有的孩子都受到一樣的教育,那麼他們的命運就決定於其天賦的多少。可是今天的孩子受的教育大多是不一樣的,所以他們的天賦連一半也沒發揮出來。比如說天賦為80的,可能隻發揮出40;天賦為60的,可能也隻發揮出40。
因此,給孩子一個好的教育環境,即使生下來天賦隻有50的普通孩子,也會優於生下來天賦為80的孩子。
7.為孩子創造好的家庭環境
隻有良好的家庭環境才可能培養出智力優秀、聰明活潑的孩子。家庭環境包括兩方麵:一是物質環境,包括要給孩子提供基本的生活用品,有良好的學習環境,有活動場所;二是心理環境,它是孩子健康成長的一個重要心理條件,它比物質環境對孩子的智力成長更重要。具備心理條件最為基本的是有和睦友愛的家庭氣氛、民主寬鬆的態度、無拘無束的溝通,以及父母的榜樣。這兩方麵應很好地配合在一起,這在很大程度上決定著孩子的發展前途。實踐證明即使兩個遺傳物質完全相同的雙胞胎,如果在不同的家庭環境中長大,他們智力發展水平也不相等,在較好的家庭環境中長大的孩子其智力發展會更優秀。
三、善用獎勵手段是開發潛能的鑰匙
1.獎勵是孩子的心理需求
獎勵對於孩子的成長來說,不是可有可無的,而有些時候是必需的。讓我們一起來看看下麵這個例子。
一天,東東興高采烈地拿著一張語文試卷跑回家。一進門,就喊:“媽媽,我今天語文得100分了。”
媽媽正在忙著做飯。她說:“你沒看見我正忙著嗎?再說,有什麼好看的,你早就該得滿分了,別的小朋友不是經常得100分嗎?你要注意保持成績,別驕傲啊!下次測驗時還應該得100分。”
東東本來是想讓媽媽誇獎自己一番,想和媽媽一起分享自己的快樂。沒想到,媽媽的一瓢涼水潑得他一點興致都沒有了。
初步分析我們認為,東東可能並不是一個在學習上十分優秀的孩子,但他對自己的學習成績很在意,把它作為自己生活的重要內容。她希望自己能夠獲得好的成績。她是那類在學習上努力、勤奮的孩子。她的自尊心很強。
對於這樣一個孩子,東東媽媽的態度是錯誤的。
兒童教育專家們研究認為,小孩子有一個重要的心理特征,就是喜歡稱讚、嘉許、獎勵,而不喜歡禁止、抑製和消極的刺激。因此主張要給予孩子積極的鼓勵和誘導。心理學家的研究表明:“無論什麼人,受激勵而改過,是很容易的,受責罵而改過,是不大容易的。而小孩子尤其喜歡聽好話,而不喜歡聽惡言。”如果家長總是用消極的辦法來對待孩子,其結果,小孩子改過的少,而怨恨父母的多;即使不怨恨父母,至少也要有一點不喜歡父母了甚至就不以父母之言為意了,慢慢養成了頑劣的惡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