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2.立標杆、樹榜樣:常見而有效的獎勵方法
當著許多孩子的麵有目的地表揚某個孩子的良好行為,可以達到兩個目的:第一,使受表揚的孩子有良好的品行;第二,讓這個孩子良好的品行起示範作用,可做其他孩子的榜樣。
立標杆、樹榜樣是在現實生活中最常見的獎勵方法之一。如果把良好的榜樣建立在孩子們渴望模仿學習的基礎之上,那麼這種方法就特別有效。
樹榜樣在作為教育孩子的手段時,應向其他孩子講清楚,他為什麼被樹為榜樣,如某同學經常幫助王奶奶做家務,某同學經常幫助那位同學整理書包等。讓孩子清楚榜樣的概念,如此既獎勵了做榜樣的孩子,也達到了教育其他孩子的目的。
父母能有效地使用這種方法教育孩子是很有效的獎勵方法,但可惜的是,有些父母不能掌握分寸,他們這樣說:“你看××,瞧他學習多好啊,可他有時還不如你呢!”結果做榜樣的孩子,在其他孩子心目中不知不覺地就沒有威信了。再說這樣的話會引起孩子的反感,榜樣也不再吸引孩子了,對作為榜樣的孩子也起了消極作用。
13.獎勵應與具體要求相結合
通過獎賞進行鼓勵謂之獎勵,獎勵一定要有目的性,但在獎勵的同時親情更是必不可少的,正因為基於如此的親情表現才會有這樣的期盼,這種期盼不但有助於增加父母與孩子之間的情感,更能發揮獎勵的最高效用。
一位媽媽說:“為了培養孩子的閱讀習慣和興趣,我在牆上貼了一張紙,寫下孩子的名字。我規定孩子每讀完一本書,要在筆記本上以簡短的文字,將摘要、主人公、趣事及有趣的描寫記下來。每次,當他把讀完的書和寫好的筆記拿來給我時,我就在牆上他的名字下畫上一條線,每兩個月算一次,如果他完成了任務,我就獎給他一樣禮物”。
這個方法,可以用在培養閱讀能力、耐性和寫作上。這種利用“圖表”記錄的方式,使孩子知道隻有努力才會獲得好的結果。因此,這種方式不僅引發了一種良好的教育行為,更能教育孩子更好地朝目標努力,而努力的結果是值得去做的。
14.應使孩子了解得到獎勵的原因
獎勵孩子時若能讓他知道獎勵的原因,不但能使他更加高興,也會讓他的思想更加成熟。
例如:一個從不洗衣服的孩子,有一天忽然主動地把自己的一件衣服扔到洗衣機裏洗了。盡管他用了太多的洗衣粉和水,母親沒有批評他的浪費,而是肯定他可以自己洗衣服了,同時還給了他一點獎勵和建議。告訴他下次可以多放幾件衣服一起洗,慢慢地孩子就會養成自己動手洗衣服的習慣,這位母親認為:“在我們的頭腦中應很清楚地意識到培養孩子的自主性與勞動精神比多消耗一些物品重要得多”。
孩子們身上的那些好習慣的養成正是得益於這種適時的獎勵。
父母從實際的活動出發,讓孩子知道隻有做了好事、有了進步,行為和道德規範符合實際,隻有這樣才能得到獎勵,也隻有這樣獎勵才能起到積極作用。
15.獎勵孩子的聰明,不如獎勵孩子的努力
教育學家指出,聰明的孩子不應該因他們的智力和學習成績好而總是得到獎勵,因為這樣做會使他們容易產生自我陶醉,而且他們會把考試得高分看得過於重要,久而久之,分數稍不理想就覺得是恥辱和失敗,甚至會因為一次所謂的不如意就放棄努力。相反,那些因學習努力,而不是因為智力好而受到誇獎的孩子,克服困難的能力則更強,他們日後往往能夠取得更好的成績。
美國有位學者對412名5年級學生進行以下的研究:他比較了因智力因素好,取得好成績而受到嘉獎和因刻苦努力而受到嘉獎的兩類學生。得出的結論是:表彰孩子因聰明而取得好成績不如表彰他努力。那些因努力學習而受到過嘉獎的孩子,一旦成績受挫,他們會認為是自己努力不夠造成的,他們不擔心失敗和冒險,會用自己的努力去爭取好成績。而那些因聰明得到獎勵的孩子,會因此而變得不努力。
家長在運用獎勵這一手段時,宦突出表彰孩子的努力,使孩子在心理和行為上表現得更為完美。
16.獎勵要有輕重感
父母在使用獎勵的方法時,應該有輕有重。如果孩子做每一件小事都給予獎勵,令孩子對獎勵習以為常,就會失去獎勵的意義。這是因為如果孩子習慣於表揚,那他就會對表揚持無所謂的態度。另外,一些孩子做好事,實際上所做的事隻不過是日常應盡的義務,隻是為了顯示自己而已。獎勵那種不太沉著和謙遜的孩子,會導致他過高地自我欣賞和弄虛作假,為了表現自己,當著大人的麵才好好表現。別林斯基說道:“要讓孩子懂得為了做好事去做好事,而不是為了獎勵,也不是為了得到好處而做好事。”
(本章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