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記憶時要選擇重點。孩子不可能記下講話者的每句話及每個字:人類的記憶是透過將重要部分形象的方法串連而成的。因此,要記住講話的內容,告訴孩子不應集中精神在每一個句子的每一個字上,而應專注於句子背後所要表達的重點意思。一邊聆聽,一邊總結重點,在腦海裏將這些重點串起來,構成一個形象的完整的主題。
有了這種方法,不隻對記憶有幫助,還可提高孩子的理解及判斷能力。另外,孩子許多時候不能記住教師演講的重點,原因是對方說話時含糊其辭、或聽不清楚。遇到這些情況,應教孩子友善地提醒對方,以此來提高記憶的效果。
4.如何改善孩子的聽覺潛能
要使孩子的聆聽能力充分發揮,還要教會孩子一些方法,並保持孩子的生理健康。
(1)保持孩子身體健康
孩子有健康的身體,才能有愉快的精神。若孩子能維持身體健康,他的所有精神感覺都會改善,包括聽覺在內。
(2)維持聽覺健康
這包括小心保護孩子的耳朵,勿讓噪聲傷害,勿用堅硬的東西挖耳屎。
(3)有意識地培養孩子辨別聲音的能力
可以讓孩子集中注意力,去聽某一特定聲音。
(4)珍惜學習機會
任何一次的教師演講,都有值得孩子學習的東西。學會一邊聆聽,一邊思索內容,這樣才能從聆聽中得到最多好處。
(5)耐心聆聽
俗語說得好:“聰明的人,說得最少,聽得最多。”要教導孩子耐心聆聽他人的話,從中總結經驗。
(6)思考速度的利用
人思考的速度遠遠高於說話的速度。孩子思考的速度比他自己說話的速度大概要快上4至10倍,教孩子利用這些優勢來思考聆聽的內容,如抽取重點、組織要點、理解句與句之間的意思;將新學到的東西與已掌握的知識進行比較等。一個好的聆聽者每次取自講話者的收獲都很多,如講話者所引發的聯想、啟發、靈感、心得等,而這些都隻有當孩子反複思考聆聽的內容才能得到。
(7)聆聽重點
大腦不能應付大量煩瑣的資料,但若總結成一個整體來吸收,就很容易了。若隻是長篇大論地去記,則很難。同樣道理,孩子聆聽時要抓住重點。當孩子這樣做時,個別的資料會自動存在大腦中的適當位置。當回憶起重要論點時個別的資料會起到很好的索引作用。
(8)做筆記
每聽到一個重點最好將它記下,這樣可加強記憶力及理解能力,方便以後的溫習。
(9)集中思想,不理會外來騷擾
人類的耳朵有選擇聆聽的能力,如有外來噪聲,可以忽略任何不想聆聽的東西。隻要孩子地精神集中在老師的講話內容,而不是噪音上,孩子便能正常聆聽。
(10)多感官並用
聆聽時,不應隻用耳朵,應盡可能多利用其他感官。比如聽課時不應隻靠雙耳來聽,應用眼認真觀察,用手記下重點等。事實上,各種感官是互相補充的,它們合作所產生的效果遠遠大於單一器官的效果。
(11)適當的休息
如可能的話,每聆聽30至60分鍾,便應休息3或5分鍾,以便讓大腦得到休息。
(12)利用想象力
雖然聆聽表麵上看來是一種簡單而單一的活動,但實際上,它是整個大腦的活動。所以,當孩子聆聽的時候,可引發想象力,以更加準確的理解文字間的意念。
(13)訓練孩子演說的能力
“說”和“聽”是同一個道理的兩個方麵。因此,孩子若能經常參加演說,便可從“另一個角度”去了解聆聽。事實上,許多偉大的演說家,都是一位優秀的聆聽者;而許多優秀的聆聽者,亦是偉大的演說家。
5.言外之意製造腦能懸念
當今社會,做一個好聽眾是不夠的,做一個傑出的聽眾也是遠遠不夠的。聽眾不僅要聽懂詞句的含義,而且要聽出言外之意。學會聽懂“言外之意”屬於腦能較高的技巧,它能極大地提高孩子的智力。
通常,人們要表達一個意思,不需要把所有的意思用語言表示出來,人們故意省略的話語會代表一定的含義,有時其含義甚至更多。如果孩子能發現這些沒有說出來的意思,那麼孩子的腦能會提高幾倍。
科學家把這稱為“勸誘式腦能溝通”。他們給它下的定義是:“人們借以影響他人腦能信念或行為的過程。”
當然,許多人並沒有意識到自己在玩弄語句而大都是不經意的。當然,這對聽眾產生了一定的腦能鍛煉和誤導作用。
聽眾被誤導的原因不外乎以下三點:
1)持有某種偏見,這些偏見導致他們歪曲自己的表達。
2)暗藏某種目的。
運用一定的腦能方法,通過觀察說話者的肢體語言,孩子就能發現講話者暗藏的目的,理解講話者話語裏隱藏的意思。
6.眼睛的奇跡直接產生腦能興奮點
(本章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