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孩子想象的特點
心理學家經過多年研究一致認為,孩子產生想象始於1歲以後。一般來說,3歲前孩子的想象沒有預定的目的,隻能在具體行動中進行,而且想象還很簡單,隻是實際生活的簡單改造或重現,基本上是沒有再造想象。孩子從嬰兒進入了幼兒期,想象的內容和領域都有了很大的擴展,孩子已經能展開幻想的翅膀,想象著飛翔天空。他們幻想著到星空的境界,也幻想到地麵下的情形……
幼兒初期,是有意想象逐漸發展的時期,但想象並沒有預先的目的,隻是在某種事物的刺激下自然而然地想象出某種事物的形象。如果影響他的事物發生變化,想象的主題也就隨之改變。一個3歲多的小女孩無意地在紙上塗抹,結果畫出的線條與蘋果相似,引起她頭腦中出現蘋果的形象,於是孩子歡呼雀躍:“紅蘋果!”一會兒,她再無意塗畫幾筆,畫紙上的線條又變成另一種形式,她又會說“我在畫小鴨子”。而5—6歲以後孩子的有意想象開始發展了,他們能依據故事的已有情節,續編出故事結尾。
幼兒的想象主要是再造想象,在某些程度上孩子的想象在很大程度上具有複製性和模仿性,想象的內容基本上都是重現一些生活中的情景,這一特點在幼兒成長初期表現得最為突出。
隨著孩子知識經驗的豐富,語言和思維的發展,大約5~6歲以後孩子的想象開始帶有了明顯的創造性。在複述故事時,孩子會加入一些他幻想的情節。
想象帶有很大的幻想性,這也是幼兒期孩子的一大特點。一位5歲的小女孩畫了一幅題為“上天去玩”的畫,畫中長頸鹿的身體高於5層樓,脖子一直伸入雲霄,她借助長頸鹿,就上天了,這種想象的誇大性在幼兒的想象中非常多。
更有趣的是,孩子常常虛構一些事實。媽媽答應在小女孩生日的時候給她買一個會眨眼睛的大洋娃娃。後來她就告訴別的小朋友“媽媽給我買了一個大洋娃娃,大眼睛會轉動的,可好玩了!”孩子就是這樣,常常把渴望得到的東西說成已經得到的東西,把希望發生的事情當作已經發生的事情。
一般兒童的想象缺乏創造性,想象創造的成分少,更多的是生活中的翻版。偉大的科學家愛因斯坦說得好:“想象力比知識更重要!”
2.想象力的神奇魅力
什麼是想象力?所謂想象力,是指對頭腦中已有的形象進行加工改造,創造出新形象的過程。這裏的形象指的是外界事物在頭腦中的存儲。比如人間沒有地獄,但是根據書上的描繪和別人的傳說,在人的大腦裏就想象出了地獄的樣子。
想象力可分為如下幾種:
第一,再造想象。這是根據對某種事物的語言描述和自己的想象力,在自己的頭腦中再造出符合該對象的新形象,例如:一個沒見過飛機的人,根據別人對飛機的描述,產生飛機的形象。
第二,創造想象。這裏指在沒有語言描述和現實事物形象為依據的情況下,人們按照自己的獨立的想象力在頭腦中創造出事物的形象。創造形象的過程是一個真正的全新的過程,它的成果是世界上獨一無二的。創造想象是人類智慧中最偉大的部分。
3.形象思維與大腦右半球的功能
孩子智力的發展依靠健全發達的大腦,想象力的培養需要對大腦潛在能力的開發。每一個健全的大腦都儲藏著巨大的可開發的潛能,父母應當遵循大腦發育的正常規律進行開發,才有希望使孩子大腦的潛能得到盡可能的開發和利用,使孩子成為有用之才。
大腦在結構上分為左右兩個半球,其構造複雜,但功能完備。生理心理學家研究發現:大腦兩個半球在進行語言及有關高級心理的活動時,各自都擔負著重要“職責”,發揮著各自的機能優勢,但又互相聯係。
人的大腦左右兩半球既分工又合作,構成一個統一的整體。既有高度專門化的特征,又有高度的協同互補性。左半球與抽象的事物、象征性關係和對細節分析有關,具有高度概括分析和計算能力:而右半球同形象思維、知覺和空間想象力有關,具有對整體性映象和幾何空間的鑒別能力。比較來說,右半球對視覺圖像的感知以及複雜關係的理解超過左半球,而右腦這些功能特點又是創造想象的基礎,是人進行研究發明活動的基礎,所以不少人研究證明,右腦要優於左腦。
人類的物質文明和精神文明,都是創造思維和創造想象相結合後產生的產物。當今時代是競爭的時代,具有開拓人類創造力的時代,將孩子培養成具有“創造、開拓型”的人才,這是時代賦予教育者和家長們的曆史使命。
科學的創造需要通過邏輯思維分析問題,抽象思維檢驗假設,形成概念需要較多地發揮左腦功能;而創造性思維最關鍵的環節是新思想和新事物的產生,這時候就需要形象思維和創造思維的相結合,更充分發揮右腦的功能。一些研究者認為,就成功的創造活動來說,右腦的想象能力比左腦抽象,但概括能力卻明顯優於左腦。因此,開發右腦功能在創造活動中的作用是極其重要的。從形象思維的結果就是想象來說,發揮右腦的功能,可以開發孩子的想象力和創造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