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個人越把自己的位置放低,越能夠以開放的心態給其他人提供平台——就像孔子講的,“己欲達而達人”,反過來他自己的事業也會更加成功。
俞敏洪是劉備,李陽是呂布。
《三國演義》中,那些英明神武的人往往未必會成就事業,給我留下很深印象。比如裏麵講到過的“馬中赤兔,人中呂布”。呂布毫無疑問是一個“力拔山兮氣蓋世”的英雄人物,個人能力非常強,可是最後的下場卻非常悲慘。與之相對照的,是《三國演義》的核心人物之一——劉備。劉備的起點可以說非常落魄,一個沒落貴族,已經淪落到編草鞋來謀生的地步。而且,《三國演義》裏塑造的劉備形象,也沒顯示出有多麼強的才幹,有時候哭哭啼啼、眼淚汪汪,感覺是一個非常懦弱的人。但是,就是這樣一個人,最後卻“三分天下有其一”,成就了帝業,身邊籠絡有精兵強將,“五虎上將”對他都死心塌地。
為何將劉備與俞敏洪相提並論。
劉備的故事,能夠為今天想成為企業領導的人帶來很多啟發。在一些領域,商業模式的競爭並不是那麼複雜,也不需要高精尖的技術,成功就在於你能不能團結一些最優秀的人。在這方麵,我所了解的一位好榜樣,是新東方的創始人俞敏洪先生。我有幾次和他近距離交流、仔細討論的機會,在此之間觀察到,俞敏洪幾次都談到了《三國演義》,特別談到了劉備。對於俞敏洪先生來說,劉備似乎也是他的一個榜樣。他自劉備身上有所感悟,而且有很強的“劉備情結”。
為什麼將俞敏洪先生和劉備相提並論呢?要從新東方發展的曆史說起。我記得我上大學的時候,考托福、GRE非常火,辦外語培訓的競爭者也非常多,可以說是“有槍便是草頭王”,大家八仙過海各顯神通,各地都有地方性的托福、GRE培訓班。俞敏洪當時作為一名北大英語教師,也並不是特別突出,但他在這個市場裏卻能夠越做越大,直至今天成為中國英語培訓市場的標誌性品牌。從俞敏洪的身上就可以看到劉備的部分優良素質。比如,俞敏洪能夠到美國,把他眼中比他更加優秀的人,網羅到新東方,幾乎拿出了“三顧茅廬”的誠意。號稱“新東方三駕馬車“的兩位,我都有所了解,可以說大有來頭。王強先生是俞敏洪請出山的合作者,新東方早期創始人之一,在北大的時候和俞敏洪是同班同學,而且是俞敏洪的班長;而徐小平另有來頭,是北京大學團委的教師,俞敏洪在徐小平任教師時還是一個學生。可以說,這些人在俞敏洪麵前有一種天然的心理上的優勢,俞敏洪能夠把這些人團結住,是非常不容易的。俞敏洪在回憶自己經曆的時候,常會回憶起自己早年的坎坷,他的成功就像他在新東方校訓裏麵說的,是從絕望的群山中劈出一塊希望的寶石。據說他考北大就考了兩年;到了北大以後,由於普通話不標準,又是一個鄉下的孩子,在同學中間不是一個很有麵子的人。他說,當年他的妻子與他在一起,同學中間都議論她怎麼找了這麼一個男朋友,妻子覺得不是很有麵子,直到後來新東方創業成功,他的妻子才越來越感到自豪。
從這些地方都可以看出來,俞敏洪在一個團隊中間扮演的是一個把自己的姿態放得很低的角色,作為俞敏洪、作為創始者,把比他優秀的人邀請過來加入自己的平台。我看到,當年在新東方裏麵沒有人稱俞敏洪為“俞董”或者“俞校長”,他們都喊俞敏洪“老俞”,言詞中間有一種依然把他當作鄉下進城土包子的調侃。可是俞敏洪能夠非常淡定地麵對這些,而且給很多同事提供了能夠讓他們發揮的平台。在這方麵,確實能從俞敏洪身上看到劉備的氣質,麵對麵時這樣的感覺更強烈。
人往往分成兩種,一種比較適合在人很多的場合做演講,魅力四射;一種非常有親和力,適合麵對麵的談話,在飯桌上或者促膝而談的時候將道理娓娓道來。而俞敏洪在這方麵真是很了不起,他無論是在一個上千人的報告廳裏做演講,還是和你麵對麵坐在一起喝咖啡,都能讓你感覺到他眼睛裏傳達的誠意和他推心置腹表述的熱忱。這一點可以說是俞敏洪的魅力所在。他是一個非常開放、包容,能夠忍讓其他有棱角的團隊成員並因具有這樣的胸懷而富有凝聚力的人。
李陽與呂布身上的“個人英雄主義”
與之相對,另一個英語培訓市場的著名人物便是“瘋狂英語”的創始人李陽先生。李陽前段時間因“家暴事件”再度受到關注。同俞敏洪的“劉備性格”相對,從李陽身上可以看到呂布的性格,一種非常個人英雄主義、自我光芒四射的性格。我也曾和李陽先生打過交道,感覺李陽先生非常亢奮、火花四射的那種狀態,很容易給自己身邊的人帶來壓力,並且也讓人覺得不是很真誠。
李陽的“瘋狂英語”辦到今天,有江河日下之勢。也許李陽早期根本沒把俞敏洪放在眼裏。俞敏洪是一個戴著厚厚的眼鏡、講話的時候甚至讓人感覺有一些羞怯的、樸素的教書先生,和這樣“李陽式”魅力四射的超級明星相比,低調得多。如今兩個人的事業平台卻有著截然不同的發展。新東方在俞敏洪的領導下越做越大,而“瘋狂英語”就像最近爆出家庭暴力事件的他一樣,未來也許不會有讓人感到羨慕或者被當作成功經典案例的結局。
從俞敏洪身上,我們看到的劉備的精神,在很多比較傳統的、服務性的行業裏,我們都能夠體會到,往往是那些低調的、包容的、懂得欣賞別人的人成為最強悍的領導者。從哲理上來講,一個人越把自己的位置放低,越能夠以開放的心態給其他人提供平台,就像孔子講的,“己欲達而達人”,反過來他自己的事業也會更加成功。
影響力到金手指:薛蠻子的微博戰略。
薛蠻子先生是近來在互聯網上橫空出世的“微博達人”。他在兩年時間裏發了3萬多條微博,粉絲更是多達200多萬。我關注他以後,發現他發微博的頻率非常高,簡直是無時無刻不在刷微博。聽說有的粉絲聲稱,由於實在受不了他的刷屏行為而取消了對他的關注,他則幽默地回應說自己“年歲已大,改不了”。
低調薛蠻子變身高調“微博達人”
而有意思的是,在薛蠻子開通微博之前,他的名字並不為中國公眾所熟悉。他自己多年來也一直保持低調,不接受國內媒體的采訪。UT斯達康在中國名氣頗大,很多人都知道這個公司,而大家都不知道薛蠻子就是其創始人之一。後來,他改行做天使投資,也是在一個很小的圈子裏進行活動,對公眾的影響力有限。
就是這麼一個低調的人,卻突然在2011年2月發起了一項叫“微博打拐”的公益活動,而且迅速引發了公眾的關注。薛蠻子也由此開始進入公眾視野,並將觸角伸向了“免費午餐”等更多公益活動領域。一般來說,人做一件事定是有其長久的積累和內在的邏輯的,其思想發展的脈絡也應該是可以讓人看清楚的。但薛蠻子突然從一個低調的“創投達人”變成一個高調的“微博達人”和“公益達人”,讓人覺得非常驚奇。從《南方人物周刊》對他進行的專題報道來看,他的許多好友也在私下表示看不懂他的動作,因為薛蠻子一直是一個很精明的商人,對公共事務從來都是持“明哲保身”的態度。
他這種行為轉變有人讚同,也有人質疑。讚同的人認為他並沒有商業目的,發起“微博打拐”純粹是出於對被拐兒童的關心和愛護;質疑的人認為薛蠻子所處的行業一直是比較神秘低調的,而他如此高調地“炒作”自己,裏麵必然有貓膩。在我看來,且不管動機如何,他的行為在客觀上是為自己帶來了實際利益的,而背後的原因在於他深刻地領悟了一種商業模式。
從巴菲特的角度理解薛蠻子。
投資之神巴菲特的故事,或許可以幫助我們更好地理解薛蠻子的商業模式。在很多人眼裏巴菲特是一個低調的投資大鱷。在他身價以百億計的時候,他也仍然住在自己家鄉那幢花了3100美元買的老房子裏,開著一款低調的林肯城市汽車。他對穿衣服也沒有什麼講究,經常是一個樣式的衣服買上十幾套換著穿。但當行事涉及到他所投資的品牌時,巴菲特卻是非常高調的。比如他投資了可口可樂公司,結果可口可樂就成了他的“禦用”飲料,每天必喝。他投資了吉列公司,結果他就每天使用吉列剃須刀刮胡子。在每年的巴菲特股東大會上,他也是借用媒體的力量極力推銷自己所投資的企業。
2010年9月底,巴菲特攜比爾·蓋茨來華訪問,並邀請50位中國富豪參加一個“慈善晚宴”,意在推動中國慈善事業。然而一個參加了晚宴的朋友告訴我,所謂的慈善晚宴名不符實。巴菲特在晚宴上幾乎沒怎麼談慈善,但是三句話卻兩句不離比亞迪。他不斷稱讚比亞迪如何有發展潛力、比亞迪老板王傳福如何優秀。而比亞迪正是巴菲特大力投資的中國企業之一。因此,說巴菲特來推進慈善事業,還不如說是來推銷他投資的企業。
由此看來,巴菲特的成功不僅源於他穩健的投資理念,也源於他對自身影響力的有效經營。他通過多年來的成功投資,將自己也變成了一個擁有巨大資產價值的品牌,讓自己的手指成為了“金手指”。所有被巴菲特投資的企業多立即成了明星企業。許多人看巴菲特都投資了,就會相信某企業肯定很有潛力,繼而會跟投。跟投的人越多,企業的資金基礎自然就越雄厚,也就越容易從市場競爭中脫穎而出。於是,巴菲特的投資就形成了一種滾雪球式的正向反饋,可以讓巴菲特自己的投資每每獲益不菲。因此,巴菲特投資的最成功的品牌,就是他自己。
經營影響力也是在經營個人品牌和資源。
投資是一個雙向交流的過程。不僅是投資人在挑選企業,許多有潛力的企業也在挑選投資人。比如一個企業考慮融資,願意以20%的股權融資2000萬。這時兩個人都願意投資,一個是薛蠻子,另一個是不知名的路人甲,那麼企業會選擇哪個投資人呢?我想答案不言而喻。假如薛蠻子投資了,那他就會在各種場合推銷這個品牌,還會吸引到更多投資者的跟投,同時企業也會獲得更強的議價能力。因此,一個有影響力的投資人能為企業帶來除了錢之外的更多資源。
薛蠻子如此賣力地經營自己的影響力,一方麵是出於對公益的熱情,另一方麵也是在把自己當作類似巴菲特這樣的有影響力的平台來經營。我不知道薛蠻子對這個說法會做何反應,但他在接受媒體采訪的時候,的確是間接表達了類似的觀點。當記者問他為什麼以前不接受國內媒體采訪而隻接受境外媒體采訪的時候,他的回答是,“因為我要在美國買賣股票,要在美國銀行借錢”。從這裏我們似乎可以看出,薛蠻子的投資重心,已經完全放到了中國。
薛蠻子成功地將自己在創投領域的影響力延伸到了公共事務領域,並且取得了不錯的成效,甚至有機會讓他的手指也變成“金手指”。因此,品牌經營者們如果能將自身在某個領域的影響力分享到其他領域,他的影響力效果不僅不會減弱,反而會得到加強,甚至會為自己帶來意想不到的收獲。這就是影響力開放經營的妙處。
為什麼孫大午不懂管理學?
說起孫大午恐怕沒有人不知道的,在公眾心目中他是一個個性鮮明的企業家,他的正派耿直給人印象尤其深刻。這樣的漢子是中國文化的稀有產物,尤其讓我敬佩。他對自己的品德有著“不合時宜”的嚴格要求,讓我從心底裏豎大拇指。我過去一直覺得,在這個缺乏誠信的時代,孫大午這個人就是一個有價值的品牌。如果他注冊一個商標,如“大午奶粉”、“大午放心肉”,應該會很有前途。孫大午這樣幾十年如一日有高度道德自我期許的人,做出來的農產品,口味不見得比別人好,但一定是讓人比較放心的,至少不會摻三聚氰胺。
孫大午的“烏托邦”
前些日子我跟幾位學者一起應邀去孫大午的“大午莊園”做客。我過去是學管理的,很快就發現了一個問題。孫大午辦的雖然是叫“大午集團”的公司,但那哪裏是一個企業,分明是一個自給自足的烏托邦——有幾千畝的莊稼地,有大午養雞場、大午飼料廠,有大午溫泉浴池,有大午小學、大午中學,有大午醫院,還有大午自己的汙水處理廠,大家喝的水是大午礦泉水,吃飯時上酒一看,是大午葡萄酒。
這太不符合管理學常識了。拿我們日常的經驗來說,如果我專心做一件事,基本上什麼事都能搞定;但如果同時管幾攤事,過了一點兒的邊界,就會手忙腳亂,跟玩拋球的雜技一樣。早在18世紀的亞當·斯密的《國富論》中,就介紹了專業分工能使效率提高的道理。書中以製針的例子來闡述這個道理。一個勞動者,如果沒有受過相當訓練,也許一天也製造不出一枚針。但是如果經過了專門訓練,他大概能做二十枚。如果按照更專業的分工:一個人抽鐵線,一個人拉直,一個人切截,一個人削尖線的一端,一個人磨另一端以便裝上圓頭?如此這般分為十八道操作工序,各由專門的技術工人來完成,組織十個工人每日就可成針48000枚,即一人一日可成針4800枚。
這個道理其實很簡單,一個人越專心做一件事,效率越高。同樣的道理,一個人辦企業,越專注於一個領域會越有競爭力,就像沃爾瑪一輩子專門辦超市,肯德基一輩子鑽研雞翅。像孫大午這樣,搞出一堆差別如此之大的企業,協調這麼多不一樣的產品,要消耗多少精力啊。以他的才幹和品德,如果他專心挑一件事做,如養雞或者做飼料,大概也不會比劉永好幹得差太多。一位老師就專門拿劉永好的例子來啟發他。
不過對這些旁敲側擊的建議,孫大午都很不以為然。在他看來,劉永好那樣的模式很不靠譜,他這樣的發展方法才是最適合中國國情的。他最有力的一條理由是:在中國,往外麵發展就需要土地,要土地就要和政府打交道,和政府打交道就要行賄,這種靠行賄搞的事都不靠譜。這個觀點顯得偏激,但也不得不說確實反映了中國一部分的實際情況。總之,在道理上是很難說服孫大午的,你的道理和他的道理好像不在一個層次。
離開大午莊園後,我一直在思考。毫無疑問,孫大午的企業組織構架是違背管理學常識的,但孫大午這個人並不笨,又很好學,僅僅以孫大午缺乏學術訓練背景為原因恐怕不足以解釋他在企業發展模式上的固執。
求人不如求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