開國第一戰 第一章(7)(1 / 1)

雅爾塔會議6個月後的8月6日,一朵蘑菇雲在日本廣島升起。

兩天後,蘇聯紅軍百萬大軍出兵中國東北,橫掃作為日本戰略總預備隊的百萬關東軍。

8月15日,日本天皇詔告投降。

突如其來的戰爭結局,不僅日本人張皇失措不知所以,盟國也一時錯愕惶惑手忙腳亂。戰爭在意外時間以意外方式結束,使國際力量間的平衡不可避免被打破和重新組合,雅爾塔的分配格局必然出現交叉、重疊或空白,並由此滋生出新的矛盾。而此時盟國間的這種新的利益矛盾,又極易釀成新的衝突,以致出現極為複雜的政治局麵。

何況就是雅爾塔秘密交易本身,也僅僅是戰略藍圖,還沒有具體的實施細則呢!

在這樣的大背景和大形勢下,朝鮮,注定要成為各懷鬼胎的大國交易中的犧牲品。

朝鮮確實成為了犧牲品。

美國人先設了一個局,又變了一個局。

按羅斯福總統為美利堅合眾國設計的藍圖,是想把攻占朝鮮的戰役連同可能遭受的巨大傷亡一起交由蘇聯承擔,自己坐收漁人之利,所以根本未做近期內在朝鮮登陸的準備。盡管在波茨坦會議期間,美國代表團曾設想過美蘇共同占領朝鮮並擬定過雙方的軍事分界線,可那會兒還沒啥底氣的楊基們,根本就沒好意思(或許是不敢?)向蘇方提出來。

然而現在不同了。

由於戰爭即將順利結束,蘇聯紅軍完全可以迅速占領朝鮮全境,而勿需付出任何傷亡代價。事實上,由於中國東北與朝鮮僅有一江之隔,8月10日,在中國東北進展神速的蘇軍已經進入朝鮮半島,並向南疾速推進。

此時此刻,美國距離朝鮮最近的地麵部隊也還在1000多公裏外的衝繩呢。而無論是雅爾塔會議還是波茨坦會議,都沒有正式劃定雙方部隊的進止線——誰會想到這麼快的就麵對朝鮮由誰來占領的問題?

現如今,美國人滿腦袋的官司就是:

如果讓蘇軍一推到底,那斯大林便宜不是占大了嗎?

倘如此,美利堅合眾國的利益何在?

措手不及的哈裏·杜魯門總統要求馬歇爾趕緊拿出應對方案。

同樣措手不及的馬歇爾隻好轉身盯上了手下的參謀人員,要求他們在30分鍾內作出一個臨時軍事分界線的方案來。

匆忙之中,馬歇爾手下一名叫迪安·臘斯克的年輕上校,也像當年斯大林和丘吉爾在笑談之間達成交易一樣,簡單、輕鬆、隨意、灑脫地在地圖上朝鮮半島的峰腰部劃了一條線,建議美國政府向蘇聯提出,以該線為美蘇雙方軍隊的分界線。

令臘斯克這個當時名不見經傳的小角色感到意外的是:自己的上司和蘇聯人眼皮都沒眨一下就都非常痛快地就接受了這條線。

蘇聯人還撤回了已越過了這條線的蘇軍部隊。

看看,就這麼簡單、輕鬆、隨意、灑脫的一劃,就注定了一個統一的民族統一的國家要飽嚐骨肉分離和戰火侵掠的命運。

直到今天,她都還在分離的狀態下企盼統一。這大概是臘斯克們無論如何都沒有想到的。

這就是北緯三十八度線,簡稱“三八線”。

蘇聯人認了這個局。

1945年9月2日,在東京灣的“密蘇裏”號戰列艦上的日本投降簽字儀式上,美國太平洋戰區總司令道格拉斯·麥克阿瑟將軍正式發布命令:三八線以南的日軍由美軍受降;三八線以北的日軍由蘇軍受降。9月7日,麥克阿瑟還廣播了一條布告,聲稱:“對朝鮮北緯38度線以南地區以及該地區的居民的一切政府權力,目前暫由本人行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