開國第一戰 第一章(10)(1 / 1)

金日成,原名金成柱,1912年4月15日生於平安南道大同郡古平麵南裏(今平壤市萬景台)一個農戶家庭。父親金亨稷就是一位愛國誌士,曾因從事抗日活動坐牢。出獄後,於1917年舉家遷往中國東北。金日成少時曾就學於長白縣縣立第二國民學校,爾後遵父囑返回祖國就學,1925年因聞父親被捕的消息,又返回中國。

自那時起,金日成就抱定朝鮮不獨立就不回國的決心。

此後,他就讀於吉林毓文中學,並在此加入朝鮮共產青年同盟。1929年10月,因從事抗日活動,被中國東北地方政府逮捕,1930年5月出獄。因朝鮮**已於1928年被共產國際解散,金日成於1931年參加中國**並參加**領導的抗日活動。

1931年冬,在中國東北義勇軍王德林部隊從軍的金日成,率領一部分朝鮮戰士脫離救**,成立了汪清遊擊隊。不久任汪清遊擊隊改編的東北人民革命軍第三團團長,在長白山區建立抗日根據地。1936年東北各地抗日部隊整編為東北抗日聯軍後,他又在楊靖宇將軍的第一路軍第二軍第六師任師長(該部回朝鮮境內作戰時使用“朝鮮人民革命軍”名義),同時創建祖國光複會。1937年6月3日晚至6月4日,金日成率所部第二軍第六師第七團和師部共150人,在東北抗日聯軍第一路軍總指揮楊靖宇將軍所率第一路軍主力的掩護配合下,跨過鴨綠江,奇襲朝鮮北部鹹鏡南道的日寇據點普天堡,並散發了《祖國光複會的抗日救國十大綱領》和《告朝鮮人民書》,在深受日寇欺淩壓榨的朝鮮北部民眾中造成了極大的政治影響,金日成也成為人們心目中的傳奇英雄。

1939年5月,金日成再度率部返回祖國,深入青峰、枕峰、茂山、新四洞等地,並在大紅丹一帶殲滅日寇討伐隊一部。

1940年,東北抗日聯軍遭受嚴重損失,餘部在第二路軍總指揮周保中率領下退入蘇聯,金日成所率第一路軍警衛旅和第二、三方麵軍各一部約200餘人也隨後進入蘇聯。抗聯餘部在蘇聯改編為“東北抗日聯軍教導旅”(對外稱“蘇聯遠東紅旗軍第八十八旅”),周保中任旅長,李兆麟任政治委員,另一位朝鮮愛國誌士崔庸健任參謀長兼黨內最高負責人——**東北委員會書記。

金日成時任該部第一營營長,黨內則為**東北委員會副書記。

蘇軍出兵東北後,根據形勢的發展,**東北委員會進行改組,人員一分為二,朝鮮同誌組成朝鮮工作團返回朝鮮,中國同誌隨蘇軍返回東北,由中國同誌組成新的**東北委員會,周保中兼任書記。

朝鮮工作團負責人為書記崔庸健。

因崔庸健是原**東北委員會書記,須向**中央彙報和移交工作後才能回國。於是金日成率所部與患難與共14年的中國同誌灑淚而別,跟隨蘇軍先期返回朝鮮。同行的有後來成為朝鮮人民軍高級指揮員的金策、金一、金光俠、崔賢、吳振宇、樸成哲、林春秋等人。

崔庸健在彙報交接工作後,由馮仲雲護送返回自己的祖國。

崔庸健曾經在雲南講武堂就學,是朱德的校友。以後又在黃埔軍校做過教官,1925年加入**,參加過廣州起義,與周恩來、葉劍英等都是共過患難有著過命交情的親密戰友。在抗聯中,曾擔任過第二路軍總參謀長,以後又擔任**東北委員會書記,一直是金日成的上級,在中朝同誌中均享有很高的威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