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七章 (3)
堵布益是法國軍火商人,初在埃及旅居,於鹹豐十年來中國漢口、寧波、上海各口推銷軍火,與大清國的許多督撫都熟悉,很是做成幾筆大生意,成了暴發戶。在當時的大清國地麵,英國商人靠販銷鴉片發財,法國商人則靠推銷軍火致富。堵布益除與大清國的官員有交往外,還與太平天國的許多將領也有來往,也向太平軍推銷軍火。這正應了“商人無國界,到處都發財”的那句老話。後來中法因為越南而發生的那場戰爭,始作俑者就是這個堵布益。
明爭暗鬥
新年過去不久,劉鬆山、劉典、蔣益澧所部各路大軍收複嚴州得手,兩萬餘守城的太平軍將士死傷大半,餘部突圍出城,撤往湯溪。
消息傳到婺源,左宗棠一麵同曾國藩上奏朝廷,為出力員弁請功邀賞,一麵著令各路人馬分別屯紮於嚴州城外東、西、南三麵,就地休整,一麵又遣楊昌浚連夜趕往嚴州,配合蔣益澧料理修繕城牆,重整府衙、學館,安置失散百姓回遷等諸多善後。
左宗棠在上奏朝廷時認為,收複嚴州,等於砍掉了金華的右臂。此時隻要收複蘭溪,則水陸便能暢通,離收複龍岩、湯溪兩城也就不遠了。但他接著又向朝廷報憂:瘟疫流行,缺糧斷餉,全軍勉力支持。
左宗棠為什麼累次向朝廷述苦呢?這裏有個不為外人所知的情由。當時在浙各軍缺餉過甚,濟餉又不能按期撥付,左宗棠無奈之下,隻好奏請朝廷想開一米捐解困。朝廷鑒於當時捐輸過濫未予準許。左宗棠迭次向朝廷述苦,並非為了表功,實是想讓朝廷知道,他想開米捐,也是不得已而為之,並非跟風。所謂米捐,其實也是號召百姓拿銀子買官、買監生,隻是換個說法而已。
湘軍幾次麵臨斷餉斷糧危機,都是靠開捐輸渡過難關的。事實證明,倡開捐輸雖非明智之舉,但在軍興時期,卻的確不失為一種籌餉的好辦法。
左宗棠急於開米捐,還有另外一層,堵布益采購的洋槍洋炮已經從法國裝船啟行,不日即可抵浙。槍炮到後,就要大量地購進與之相配套的火藥、炮彈等物。若隻有槍炮而無火藥、炮彈,采購這些洋槍洋炮又有什麼功效呢?
其實,左宗棠最早奏請開米捐以解軍需的折子到後,恭親王是同意辦理的,但麵稟兩宮太後說出自己的意見後,東太後慈安倒是無話可說,西太後慈禧卻提出了不同的看法。
慈禧太後這樣對恭親王說道:“照說呢,餉需過大,靠開捐輸解困倒是個好辦法,咱們老祖宗也這樣辦過。不過,曾國藩在湖廣已經開過三次捐輸,勝保在安徽、江西也鬧了幾回。這麼一來,各省都開始熱衷於搞這個了。現在,曾國藩靠在江西、安徽、江蘇等省設厘局籌餉,勝保奏請把厘局一項在各省推廣,朝廷也答應了。我就想啊,這又是捐輸又是厘局的,咱們大清國這是在幹什麼呀?老祖宗的話說得明明白白,不到萬不得已,這捐輸一項萬不能開,一開就濫。要我說呀,左宗棠的這個折子,就留中不發吧,看看再說。”
恭親王沒有言語,默默地退了下去,但對慈禧太後已是蓄了老大的不滿。恭親王奕自以為自己對慈禧太後是有恩的,對大清國是有功的。他雖麵子上同意了兩宮太後垂簾聽政的做法,但心裏卻不希望簾內的人把手伸得太長。
奕其實大錯而特錯了。
奕時年不過三十二歲,正是風華正茂、才思敏捷的好時候。他是道光皇帝的第六子,是鹹豐帝異母弟,因其聰穎過人,同族的人背地裏都叫他“鬼子六”。道光皇帝生前,曾賜其白虹刀以示喜愛。道光皇帝晏駕時,遺疏皇四子奕(因前三子早夭,奕實為長子)繼承大統,六子奕封親王輔政。按著道光皇帝遺命,奕登基即封奕為恭親王,但輔政一說卻不再提起。
鹹豐帝崩,遺命隨行在側的怡親王載垣、鄭親王端華、協辦大學士戶部尚書肅順、禦前大臣景壽及軍機大臣穆蔭、匡源、杜翰、焦佑瀛等八人輔佐幼子總攝朝政,為讚襄政務大臣,仍將奕排斥在輔政之外。年輕氣盛的奕不甘心受冷落,竟以奔喪為名直赴熱河行宮叩謁梓宮,並與兩宮太後密謀,決定在梓宮南返的時候在京師發動政變,清君側,扭轉局麵。叔嫂二人終於成功,奕於是得授議政王,掌管軍機處及總理各國事務衙門,總攬了全部朝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