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31章 (3)(2 / 3)

殊不知,慈禧太後亦非等閑之輩,她雖為女人,但掌權的野心卻比奕還大。

慈禧太後原名蘭兒,滿洲正黃旗人,葉赫那拉氏,安徽徽寧池廣太道惠征女。蘭兒於鹹豐二年(公元1852年)被選入宮,鹹豐五年得鹹豐帝幸臨有喜,封蘭貴人。鹹豐六年,生子載淳,封懿妃。次年,進懿貴妃,開始受寵並時常替鹹豐帝出謀劃策,在枕邊幹政。

蘭兒從小識字,滿漢兩種文字皆通,進宮後更是開始模仿鹹豐帝筆跡,幾至亂真。鹹豐帝因之對其寵愛,時常也拿出無關緊要的奏件讓其批覽,她竟批得頭頭是道,就跟皇上批過的一般無二,鹹豐帝本人也大加驚奇起來。鹹豐帝崩,遺命八大王公大臣輔佐幼君讚襄政務,不準後宮參政。她卻不動聲色,暗中把身邊的太監安德海遣進京去,唆使在京主政的奕到熱河叩謁梓宮。

奕此時也正對皇兄把自己排斥到輔政之外大感不滿,得了她這話,馬上便向熱河狂奔。盡管當時肅順等人最怕他叔嫂二人串通發難,已提前作了防範,但慈禧還是在做了一番周密的安排後與奕見了麵,並定下了政變的大計。梓宮回京後,政變成功,慈禧靠著奕的力量剪除了輔政的八大王公大臣,終於達到了垂簾聽政的目的。

依著奕的本意,兩宮太後久居深宮,不太懂得朝政,對朝政隻要聽就可以了。哪知道慈禧的垂簾聽政隻是自己耍的一個手段而已,她真正的目的,是要替幼君總攬朝政,親自來治理這個國家。這自然讓奕大感意外,卻又不能明著頂撞,隻能對簾內交代的事拖著不辦。慈禧對奕的做法心知肚明,嘴上雖不說什麼,仍是張口一個恭親王,閉口一個小六子,但心裏已是蓄了老大的不快。

對叔嫂之間的這種勾心鬥角,作為外臣的左宗棠怎麼能知道內情呢?但對節製四省的協辦大學士兩江總督曾國藩來說,對慈禧太後與恭親王之間的這種明爭暗鬥,不僅知道得清清楚楚,而且了若指掌。

當他得知左宗棠請開米捐的折子被太後留中不發後,當即拜發一折,替左宗棠奏請在浙江倡開米捐以救急。曾國藩稱在浙開米捐為不得已之舉,並信誓旦旦地表示,一俟浙省局麵緩解,即停止此捐,以防捐輸過多、過濫。

曾國藩的折子依例先進軍機處,恭親王看了看沒有言語,當日即遞進宮中去。

慈禧太後翻了翻折子,照樣先問了一下恭親王奕的主意。

恭親王答道:“稟兩宮太後,臣以為,既然左宗棠的折子被留中不發了,曾國藩的折子自然也不能允準,也留中不發吧。”從公講,奕說的是實情,照理也該這樣辦理。

但慈禧太後又提出了自己的看法。她一邊翻折子一邊說道:“王爺說的是這個理兒,不過呢,這曾國藩和左宗棠又不一樣。左宗棠是浙江巡撫,但曾國藩可是替咱撐著東南半壁呢。他如今出麵講話了,可見左宗棠手裏的確是短銀子了,顯然曾國藩也是沒辦法好想。曾國藩替咱們打了十幾年的仗,他的話不能說駁就駁。”

慈禧太後話畢,也不管恭親王是何態度,便把折子往簾外一遞道:“著軍機處給曾國藩和左宗棠擬旨,曾國藩的這個折子,準了吧。”

恭親王接過折子,據理爭辯道:“稟太後,左宗棠的折子留中不發,如今卻準曾國藩的折子,朝廷這不是前後矛盾嗎?”

慈禧太後大聲道:“恭親王啊,朝廷這怎麼是前後矛盾呢?左宗棠是左宗棠,他左宗棠理應與曾國藩聯銜會奏的,可他自己就把折子遞上來了。他眼中可以沒有曾國藩,但朝廷眼裏可不能沒有曾國藩哪!”

恭親王被慈禧太後的一頓夾槍夾棒的話給說得好半天不敢言語。他下去後,免不了在背後發了頓牢騷,轉日才著軍機處把聖旨擬出;又敕飭吏部、戶部及國子監,命將官員空憑、戶部貢照及國子監空白貢照,迅速頒往浙江巡撫衙門,以備開捐後使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