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41章 (5)(2 / 3)

何子峨原名何如璋,時年四十七歲,是督辦福建船政大臣;張幼樵原名張佩綸,時年三十七歲,本是都察院的署理左副都禦史,是有名的清流派。中、法兩國軍隊在越南北圻交火後,為加強海上防務,被慈禧太後臨時派到福建,會辦海疆事務。

哪知張佩綸一到福建,便總攬了福建的所有海上防務,後來連船政局也被他攬入懷中。

這是為什麼呢?因為張佩綸這個人不光八股文寫得好,口才也十分了得。加之人長得俊美,高高的個子,白淨的麵皮,一根油光錚亮的辮子,配著三撇很傲氣的短胡子,散發出一種蒸蒸日上的朝氣,很得慈禧太後的歡心。

張佩綸居京時,每次遞的折子,慈禧太後不看上三遍絕不罷手;每次召見,沒有半個時辰,張佩綸休想出宮。有慈禧太後這麼一個重量級的人物為他造勢,張佩綸毫不費力便成了大名流、大明星。他的許多翰林同年都嫉妒得直哭。張佩綸的成名過程,左宗棠都知道。

你想,太後麵前這麼紅的一個人到了福建,哪個敢惹他呢?

當時的福建浙總督是何璟,福州將軍是穆圖善,福建巡撫是張兆棟,督辦福建船政大臣是何如璋。但穆圖善所管轄的陸路防務卻不準張佩綸染指,張佩綸也懶得去理穆圖善。

張佩綸很快便開始大刀闊斧地按照他的設想,重新布置起防務來。他把何璟、張兆棟、何如璋三人費了九牛二虎的力氣才布置好的防務,統統廢除,另起爐灶。他以沿江各炮台設置不當為由,飭令防軍按著他畫好的圖形另築炮台;營盤更不許亂紮,全要按著圖形辦理。稍有差池,他對水師官兵非打即罵,表現得很是瘋狂。

法國與大清正式失和前夕,法國海軍上將孤拔已奉國內指令,帶領他的遠東艦隊進入福州江麵,與福建兵船同泊。

眼見開戰在即,鑒於中法海上實力相差太過懸殊,對張佩綸比較了解的李鴻章,飛速給福建浙總督何璟和督辦福建船政大臣何如璋各致電一封,稱:“我自度兵輪不敵,莫如全調他往,騰出一座空廠,彼即暫據,事定必原物歸還。否則一經轟毀,從此海防根本掃盡,力難複興。”請何璟與何如璋“密圖之”。李鴻章唯恐何璟等看不清形勢,又致電總理衙門,建議:“兩害相形取其輕,事急莫如騰空船廠,撤全軍,以顧省城根本為第一要義。”“總以勿呆守馬尾,避其銳氣,伺隙而為方妙。”李鴻章發電報這件事,左宗棠也知道。因為海上防禦是李鴻章的管轄範圍,左宗棠沒有多言語。左宗棠當時想,李鴻章所提將船廠設備轉移或許是個好辦法,中法海上實力的確相差懸殊。

但何璟與何如璋卻不敢做主,反倒讓張佩綸拿主意。

張佩綸哈哈大笑道:“兵法雲:兩軍相逢勇者勝。上頭命本部院是來對付法酋的,不是來看風景的。法酋孤拔若敢開戰,本部院便演一出赤壁大戰給幾位看。隻要本部院略施手段,法艦定然灰飛煙滅。”

有了張佩綸這話壯膽,船局不但未搬離馬尾,而且照常開工。不久,張佩綸又把福建分泊在各處的大小船隻,全部調到福州江麵,與福建水師兵船泊在一起,有的甚至與法國鐵甲艦首尾相接。孤拔見此大喜。張佩綸的理論是:船多勢眾。

當時,福建水師有艦七艘,船政局造好剛剛下水的艦船兩艘,已造好尚未下水的艦船兩艘,艦隻共十五艘。

一時間,福建馬尾江麵船來艦往,好不熱鬧。

張佩綸手搖扇子站在旗艦甲板上,意氣風發,一會兒吟詩一首,一會兒填詞一首,又頗自負地放大聲音,對著身邊的一班馬屁隨員說道:“想那三國周郎赤壁,也不過如此!”

隨員中有腦筋快的急忙回應道:“三國周郎焉敢和大人您比!周郎使用的是什麼船?您老指揮的又是什麼船?大人也太自謙了!”

張佩綸愈發高興,忙命人去請張撫台與何船政,一同來船上看操,免得二人心裏不舒服。

張兆棟因有事纏身沒有前來,何如璋到後,卻把張佩綸拉到一邊,小聲說道:“欽差大人,老哥至今尚在疑惑,您老把船局造好的四艘漕運船隻調來,莫非是想改成戰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