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48章 世紀之交的政治形勢(3)(1 / 3)

世紀之交的“伊斯蘭-自由主義”運動,最初的形式包括舉辦沙龍和互聯網論壇,以及在報刊文章中發表政見,現代媒體提供了“伊斯蘭-自由主義”思想得以傳播的重要手段。1998年和1999年,《祖國報》和《開放周刊》在沙特阿拉伯相繼獲準發行,開辟專欄,刊載不同政見的文章 。“伊斯蘭-自由主義”知識分子還在互聯網論壇中積極討論並傳播他們的思想和言論。2000年,“伊斯蘭-自由主義”知識分子創辦名為“穆恩塔達·瓦薩提亞”(意為“中間地帶”)的互聯網論壇,宣傳溫和的政治改革思想。2002年初創辦的名為“圖瓦”(意為“渴求”)的互聯網論壇,標榜“尊重擁有自由思想的自由思想家的地域”,登錄的網友涵蓋了從世俗的自由主義知識分子到“伊斯蘭-自由主義”知識分子等諸多群體。許多具有一定社會地位和影響力的知名人士還建立各種形式的研討會,為知識分子和社會精英提供發表觀點和交流思想的社會空間。自由主義活動家穆罕默德·賽義德·泰伊卜經常在《開放周刊》上發表言論,並創辦著名的“星期二沙龍”,彙集政治、經濟、媒體和文學領域的精英數十人。什葉派政治家紮吉·米拉德在利雅得組織每周一次的沙龍,許多“伊斯蘭-自由主義”者受邀出席。

2001年的“9·11”事件對沙特阿拉伯的政治生活影響甚大,在某種程度上成為“伊斯蘭-自由主義”改革思潮付諸政治實踐的催化劑。“9·11”事件以後,“伊斯蘭-自由主義”運動聚合沙特阿拉伯中產階級的諸多流派,公開發表政治宣言,向沙特政府遞交請願書,進而演變為具有“統一”傾向的民間宗教政治運動。2002年4月,“覺醒派謝赫”和“伊斯蘭-自由主義”者共同發表題為“我們怎樣才能共存”的政治宣言,由來自沙特阿拉伯諸多社會群體的150人共同簽名。該宣言在強調沙特阿拉伯的國民屬性和捍衛伊斯蘭教信仰的基礎上,主張與西方世界和平共存並展開對話,指責用武力的方式強迫實施宗教的統治,號召尊重他人的信仰。宣言號召西方要認識到:“穆斯林世界的大多數伊斯蘭主義運動在本質上都是溫和的……我們承諾要與恐怖主義對抗。”然而,迫於激進派伊斯蘭主義者的巨大壓力,“覺醒派謝赫”的首領不得不簽署一份“解釋性的聲明”,停止了對“伊斯蘭-自由主義”運動的支持。2003年1月,“伊斯蘭-自由主義”者向王儲阿卜杜拉遞交由104人簽名的請願書,標題為“國家的現狀與未來的前景”。該請願書明確地宣誓效忠沙特王室,同時要求在政治、經濟和社會領域實施重大改革,要求公平分配國家財富、嚴厲打擊腐敗和浪費、實現國家收入的多樣化,要求尊重人權、結束所有形式的地區歧視和宗教歧視、改善公共服務設施、解決失業問題、保障婦女的地位和權利。該請願書要求進行政治改革,實行權力分割,完善法治,保障所有公民的平等權利,建立選舉產生的協商會議,要求給全體國民以言論自由、集會自由和結社自由,建立真正的公民社會,要求立即釋放或者公正審判所有政治犯,恢複所有被解職的知識分子職務,允許知識分子自由地表達意見。該請願書強烈呼籲召開不同地區和社會群體的代表都能出席的全國對話會議。該請願書詳盡闡述了“伊斯蘭-自由主義”運動的行動綱領,標誌著中產階級知識分子超越信仰和教派的差別,在尋求政治改革方麵形成廣泛的政治聯合。

“伊斯蘭-自由主義”運動的政治實踐,迫使沙特王儲阿卜杜拉做出讓步和妥協的姿態。2003年6月,王儲阿卜杜拉主持召開全國對話會議,邀請沙特境內諸多教派組織的代表出席。全國對話會議經過討論,頒布題為“沙特阿拉伯:關於多種教義、言論自由、婦女權利和對抗極端主義的誠摯討論”的政治文件。該文件承認沙特民族中伊斯蘭教派的多樣性,承認實施改革、保障公民權利以及合理分配公共財富的必要性,同時對官方瓦哈卜主義的司法原則提出批評。同年10月,沙特政府頒布“決定舉行地方協商會議選舉的公告”,宣布將於2004年舉行部分地方協商會議的選舉。“伊斯蘭-自由主義”者最初對沙特政府的改革措施表示了極大的熱情,然而不久之後就開始批評政府改革的步伐太過緩慢。2003年12月,“伊斯蘭-自由主義”者再次向王儲阿卜杜拉遞交請願書,題為“對政府和人民發出一次全國性的號召:首先進行憲政改革”。新的請願書提出要在三年內實行立憲君主製度,號召“所有的階層和群體,特別是歐萊瑪、法理學家和宗教學者支持憲政改革的要求”。該請願書將2003年5月以來王國經曆的暴力恐怖事件歸咎於美國對外政策以及沙特國內政治參與缺乏的狀況。然而,由於該請願書中的某些思想和語言具有更強的遜尼派伊斯蘭主義色彩,“伊斯蘭-自由主義”運動成員中的“自由派”和“什葉派”拒絕在該請願書上簽字。該請願書的思想及其支持者的伊斯蘭化實際上導致“伊斯蘭-自由主義”運動內部的分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