沙特阿拉伯現代化發展的曆史模式,是沙特家族領導的自上而下的經濟社會現代化改革與民間宗教政治派別發動的自下而上的政治現代化運動之結合。石油時代,沙特家族采取的一係列改革和發展措施最大限度地促進了沙特阿拉伯資本主義經濟的發展和經濟社會的現代化。沙特家族改造傳統經濟秩序和社會結構的主觀目的在於維護沙特家族的統治,客觀上則促進了傳統自然經濟和封建主義生產關係的崩潰、貨幣關係的擴大、農業生產的市場化、工業化程度的提高和城市的發展以及新興社會階層的迅速成長,沙特阿拉伯經濟和社會現代化取得長足進步。
然而,海灣戰爭以前,沙特阿拉伯的政治製度並沒有出現與經濟、社會結構變化相適應的調整,傳統性質的家族政治仍然是王國政治體製的實質所在,傳統性質的官方宗教政治思想仍然占據沙特王國官方意識形態的地位。沙特家族作為沙特阿拉伯政治舞台的核心群體,控製國家政權和石油經濟。家族政治與政府政治之間缺乏明顯的界限。沙特家族成員以及與沙特家族聯盟的諸家族成員占據中央政府和地方政府的重要職位。以王室法令為形式的家族意誌成為政府政策的最高指令。沙特家族壟斷王國的政治權力,壓製民眾參政議政的權力和政治民主化的要求。沙特官方宗教權威則利用宗教政治裁斷“費特瓦”為沙特家族的統治政策提供宗教政治合法性。民眾的政治參與微乎其微,政府與民眾之間缺乏必要的溝通渠道,政治體製與諸多社會群體的政治需求脫節,國家與社會處於對立狀態,政治生活的社會基礎頗顯脆弱。
民眾政治運動是絕對主義時代經濟社會現代化長足發展的邏輯結果。在絕對主義的曆史條件下,經濟社會領域現代化的長足發展與政治現代化發展的相對滯後,構成沙特阿拉伯社會的突出矛盾。經濟社會秩序劇烈變動和政治製度相對停滯之間的曆史悖論是政治風暴源頭之所在。伴隨著沙特阿拉伯現代化的發展,沙特民眾由於其自身經濟狀況和社會地位的變化,必然產生相應的政治要求和自主的思想意識。新興的社會階層逐漸登上沙特阿拉伯的曆史舞台,進而導致現代模式的政治運動。民主與專製的較量,是石油時代沙特阿拉伯現代化進程在政治領域的集中體現。經濟關係的變革和新舊社會勢力的消長,是民主與專製抗爭的物質基礎。沙特阿拉伯民眾政治的發展根源於沙特經濟和社會的變革,經濟和社會發展的階段性特點決定了民眾政治的時代特點。
沙特阿拉伯政治反對派的興起始於20世紀50年代。國王沙特統治時期,沙特國內出現了一些反對現存統治秩序的派別,它們受到沙特王室的嚴厲取締和鎮壓,處於非法的地位。最初的反對派大都具有世俗主義和民族主義的傾向,其主要的社會基礎是沙特社會的外籍勞工。外籍勞工在沙特社會的邊緣地位和世俗主義的非主流傾向決定了這些政治反對派的黯淡前途。
20世紀70年代以來,具有濃厚激進主義色彩的民間宗教政治派別逐漸興起。
70年代末80年代初,由於西方影響的衝擊和現代化初期對經濟發展的片麵重視,王國社會在一定程度上出現信仰危機,民間宗教政治運動的主要目標是捍衛伊斯蘭教,以反對西方影響的政治要求來反對沙特家族的統治。然而,沙特家族以豐厚的石油收入為基礎,實施廣泛的高福利政策,沙特國民在一定程度上分享了王國經濟繁榮的成果,生活水平不斷提高,因此大部分沙特民眾仍然保持擁護沙特家族統治的態度。由於什葉派群體在沙特社會居於絕對的少數,其政治目標不可能得到大多數沙特民眾的歡迎。70年代末80年代初的新伊赫萬運動和什葉派起義具有希賈茲和東方省的地域色彩,並沒有在王國發展成具有廣泛動員力的民眾政治運動。80年代的經濟蕭條使沙特普通民眾與沙特家族的經濟境況出現明顯的差距,以中產階級為中堅力量的民眾經濟和社會力量的崛起,為沙特阿拉伯民間宗教政治提供了廣泛的群眾基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