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節 讓愛自然流淌:郭明義
感受陽光,感受溫暖,感受自然,感受生命。
我一次次地問自己:生命究竟對我意味著什麼?是我麵對失敗後的哭泣,還是成功後流下喜悅的淚水,還是不經意的瞬間流逝?
有人,終生辛勞,沒有鮮花,掌聲。在人們不知曉的某一時刻,輕輕地,靜靜地離開了他所愛戀的土地,這是平凡的人生。也有人勞其一生,灑下了飽蘸生命的汗水,用百倍,千倍,萬倍的努力,用生命中最鮮紅的血液,用心,品嚐生命的果實,書寫著輝煌的一生,在人們前進的道路上樹起了一座座豐碑,熱愛生命吧!
熱愛人生吧!感受陽光的同時,也使我從一件件小事上,悟出了生命的珍貴,自然的美麗,以及生命中感受到的陽光般的溫暖。
春節期間,市政府設立的貧困救助熱線,使生活中,不為人知的較為貧困的家庭,享受到了陽光般的絲絲,點點的暖意。而全市千萬元的捐款,似雨露,似甘泉,似春風,使人們在生命的旅途中感受到了陽光燦爛的日子,體會到了生命的魅力和溫馨的感覺。
捐款者與接受捐款者,都接受了人生的莊嚴的洗禮,享受著美妙的神聖的樂曲所帶來的愉悅。這親情,友情,鄉情,胞情,愛情,不正是構成了生命中的交響樂嗎?使人們長久吟唱,永不感到疲憊和厭倦。
感受陽光,感受溫暖,感受自然,這些都是生命中不可缺少的。生命對我們的個體來講,隻有一次,可這一次次的呼喚,一次次的渴望,失敗,挫折,抱怨,沮喪,在鮮活的生命麵前,都顯得是那樣的蒼白無力。陰雨纏綿的日子,狂風暴雨的季節,風沙彌漫的夜晚,終將被陽光所溫暖,被自然所溶化,呈現出生命中最靚麗的底色。
這樣一篇滿含深情的文章,帶著深刻的人生感悟,令人無限感動,它讓人們感受到了溫暖的力量。文章的作者就是助人為樂道德模範郭明義。在新時期學習實踐雷鋒精神的過程中,他是走在時代前麵的優秀代表。
2010年10月,在郭明義先進事跡首場報告會上,中共中央政治局常委李長春代表胡錦濤總書記會見了郭明義。李長春強調說:“要認真貫徹落實胡錦濤總書記重要指示,深入開展向郭明義同誌學習活動,學習他始終保持共產黨人的政治本色,堅持全心全意為人民服務的堅定理想信念;學習他在新時期傳承和弘揚雷鋒精神,艱苦奮鬥、無私奉獻的高尚道德情操;學習他熱忱為他人排憂解難,用真情化解矛盾、促進社會和諧的崇高精神境界,努力在全社會形成向郭明義同誌學習,傳承雷鋒精神、共建和諧社會的濃厚氛圍。”
2007年年初的一天,郭明義來到鞍山市中心血站獻血。這時,他聽到一個消息:由於正處於寒冬季節,導致獻血的人數不多,很多醫院都出現了缺少血液的情況。對此,郭明義很是著急。他想,如果因為缺少血液供應,而導致患者在治療過程中出現危險,或者醫生無法展開救助,對病人來說將造成多大的痛苦呀!眼看自己的親人生命垂危,卻愛莫能助,病人的家屬肯定非常著急。
郭明義把他人的疾苦、難處視如己出。他意識到缺少血液儲備對醫院、對患者及其家屬都是非常不利的情況,便迅速著手,準備解決血庫缺血的困境。他馬不停蹄地找到血站領導,主動提出要和血站一起,組織一次大型的無償獻血活動,對血庫進行補給。個人的力量是渺小的,然而將眾多個人的力量彙聚在一起,便能彙聚成巨大的力量。
郭明義首先發動身邊的同事們,他寫了一封無償獻血倡議書,向同事們大聲宣讀。聲情並茂的演講、情真意切的話語、誠懇真摯的情感,很快打動了和郭明義工作在一起的人們。善良而富於愛心的人們,在郭明義的倡導下自願加入到這次獻血活動當中。郭明義在很短的時間裏就集結了齊大山鐵礦和礦業設備檢修協力中心等單位的100多名幹部職工。大家來到鞍山市中心血站,紛紛伸出自己的手臂,將炙熱的鮮血毫不吝嗇地捐獻出來。血站的工作人員看到浩浩蕩蕩的獻血人群,一時間竟“措手不及”。實際的獻血人數比預期的多出一倍,血站共出動了3輛采血車,共采集到2萬多毫升血液。血站的人員既欣喜又感動,他們沒有想到,一個自發性的無償獻血活動,竟能得到如此熱烈的響應,他們代表全市的醫院、患者和醫護人員感謝郭明義。
郭明義和雷鋒一樣——對自己極度吝嗇,對別人卻無私奉獻。
在現今這個通訊工具急速普及的年代,買一部手機僅僅需要幾百元錢,而郭明義卻沒有手機,他不舍得花錢給自己添置這個物件。與此形成鮮明對比的是,多年來,郭明義為貧困學生的捐款累計竟達到5萬多元。郭明義覺得,用金錢來換取個人物質上的享受,是一件非常不值得的事情。而如果用自己賺來的錢,資助沒錢上學的孩子完成學業,將是一件非常有意義的事。因此,郭明義平時總是省吃儉用,很少為自己添置物品,他將自己並不豐厚的收入積攢下來,幫助40多名貧困的孩子實現了繼續學業的願望。
1994年,一次偶然的機會,郭明義在電視上看到了希望工程的公益廣告。宣傳片中,偏遠山區兒童那渴求知識的眼睛,深深觸動了郭明義。我們國家現在的經濟發展還很不均衡,雖然很多城市的孩子已經享受到了優越的學習環境,但是,在一些經濟尚不發達的地區,教育質量仍然令人擔憂。簡陋的教室和校園、破舊殘缺的學習用具、匱乏的師資力量,很多孩子就是這樣地度過他們的學齡生涯。更有許多幼小的孩子們上不起學,他們隻能輟學在家,漫無目的地度日。想一想,如果小孩子在應當學習知識的年齡,得不到應有的教育,他們的未來將會是什麼樣子?
想到這些,郭明義難以抑製心中的酸澀和傷感,他想,一定要幫幫孩子們!從此,郭明義的教育資助善舉便開始了。他來到鞍山市“希望工程”辦公室,將200元錢作為第一筆資助金,捐了出來。當時,受捐助的對象是一名生活在岫岩滿族自治縣的男孩兒。收到資助金的孩子非常感激遠方的愛心叔叔,他給郭明義寄了一封感謝信,用稚嫩的話語介紹了自己的生活,並抒發了感謝之情。從孩子的信裏,郭明義更深地了解到了偏遠地區的情況,他覺得自己之前的援助還很不夠,便又寄去了200元。那時候,郭明義一個月的工資才500多元,家裏又有老人和孩子,他如此付出,讓人們看到一個平凡人物的巨大力量,他樂於助人、無私奉獻的寶貴品格令人敬佩!
在後來的日子裏,郭明義資助貧困學生的善舉一直延續著,他的心同孩子們的心緊緊連在一起。郭明義設身處地為孩子們著想,關心他們的學習和生活。想到家庭條件不好的孩子一定物質匱乏,郭明義為他們送去了書本和學習用具;得知學生需要自行車和衣物,他又不辭辛勞地親自送過去。
一個人能夠堅持不懈地做一件事情,已經很不容易,況且是做好事。郭明義的愛心資助行動,一直持續了十多年,不管家庭收入多麼緊張,他總要預留出300元錢,專門用於捐助。他捐的每一分錢都是實實在在的血汗錢。郭明義沒有用自己的收入改善自己的生活條件,反而盡力地幫助別人,人們不禁要為他高尚的精神境界而歎服。
郭明義以幫助他人為自己最大的快樂,對待身邊的人如春天般溫暖,總是願意用自己的辛苦換取他人的幸福。當郭明義發現誰遇到了困難,他總是會第一時間伸出援手,傾盡所有力量去幫忙,雪中送炭的事情,他做了許多。郭明義用真情和行動履行著一個公民的神聖責任,他以助人為樂的寶貴品格,為人們樹立了一個良好人際關係的典範。他熱心助人的事跡,隨著越來越多人的傳誦和學習,將推動社會良好道德風氣的形成。
第二節 雷鋒式的戰士:張子祥
張子祥同誌入伍11年來,在各級黨組織培養教育下,把雷鋒作為人生榜樣,立誌像雷鋒那樣做人,在平凡的工作中堅持不懈地走雷鋒成長的道路,一點一滴實踐雷鋒精神,努力淨化周圍環境,為加強部隊建設,推動社會風氣的好轉,做出了突出貢獻。他以高度的責任感對待工作,幹一行,愛一行,精一行,不怕困難,盡職盡責,先後擔任通信技工、通信倉庫保管員、錄像放映員等職務,樣樣工作都取得明顯成績;他以主人翁態度關心連隊建設,把自己的成長進步融彙到連隊的發展之中,多次負責排長、連長、指導員工作,每次都出色地完成了任務,他急戰友所急,幫戰友所需,堅持用革命道理,做深入細致的思想政治工作,幫助許多同誌克服缺點,端正了人生的方向,被廣大官兵親切地稱為“老班長”、“業餘指導員”,他熱愛人民,實心實意幫助人民群眾排憂解難,走到哪裏就把好事做到哪裏,堅持多年幫助一個貧困戶擺脫困境,用實際行動擴大了人民軍隊的影響;他無私無畏,把奉獻作為人生的最高追求,在入學、提幹、授銜等切身利益問題上,以革命為重,以他人為重,表現了革命戰士的高尚品德;他孜孜以求地學習革命理論,發揚雷鋒的“釘子精神”,閱讀100多本革命書籍,寫115萬字的學習和工作體會。張子祥同誌在改革開放發展社會主義商品經濟條件下,始終走在學雷鋒、傳播社會主義精神文明的前列,先後3次被軍、師樹為學雷鋒標兵,榮立二等功1次、三等功3次,被軍區樹為“學雷鋒、學英模先進個人”。
上麵這段文字是中共沈陽軍區委員會下達的《關於向張子祥同誌學習的決定》中的一段內容,概括了張子祥身上所具有的優秀品質。
張子祥並不是一開始就勵誌成為一個雷鋒式的戰士。1978年,他從老家江蘇省沭陽縣來到軍營,隻想按照親人朋友的囑托,當一個“爭氣兵”。讓他重新轉變觀念樹立新的人生觀的契機,是和老班長的一次談話。
老班長韓寶金很喜歡班上張子祥這個努力認真的新兵,便特意與他進行了一次談話。老班長問張子祥:“小張,你已經度過了一段時間部隊生活,想過今後的打算嗎?”張子祥照實回答:“我入伍離開家的時候,大家就都叮囑我一定要在部隊好好幹,遵守紀律,當個‘爭氣兵’。所以,我想多做好事,努力完成領導交給的各項任務。”老班長聽了,笑著點點頭。經過這些天的觀察,老班長早將張子祥平時的表現看在眼裏,能夠說到做到,這對於一個新兵來說是非常難能可貴的。當然,僅做到這些還遠遠不夠。
老班長收起笑容,語重心長地對張子祥說道:“小張,人在年輕的時候往往有用不盡的幹勁,卻常常缺乏目標,不知道自己真正需要追求的是什麼,等到精力弱了,幹勁快耗沒了的時候,才開始明白自己想要什麼。可那時候,你也許已經幹了許多讓自己悔恨的蠢事。”老班長的一番話讓張子祥觸動很大,他在日記中寫道:“是的,我不能幹蠢事,與其將來後悔,不如現在奮鬥!”
張子祥的“奮鬥”並不是空口號,而是表現在實際行動上。他加倍嚴格地要求自己,將不怕苦、不怕累的戰士特性發揮得淋漓盡致。在新兵營裏,他的各項表現都是最優異的,取得了步槍射擊全營第一名的驕人成績。新兵訓練生活結束後,張子祥被分派到鴨綠江畔的一個炮兵團。進入炮兵團的那一刻,張子祥的內心非常激動,他終於成為了一名真正的軍人,一名戰士!他即將在這片完全陌生卻又充滿希望的地方揮灑自己的青春與夢想,這怎能不讓他激動!
有線電話兵的訓練是緊張而艱苦的。張子祥以在新兵營時同樣的奮鬥姿態投入到新的訓練當中去。一個階段下來,他取得了全連收放線第一名的好成績。雷鋒曾在日記裏說過:“在我們前進的道路上,不可能不遇到一些暫時的困難,這些困難的實質,‘紙老虎’而已。”而人們需要的,是“遇虎而打”,做一個英勇無畏的“打虎”戰士。張子祥就是這樣一個“打虎戰士”。在有線電話線訓練中取得優異成績的張子祥,又接到一個新的任務:到軍部舉辦的技工訓練大隊學習無線電台維修技術。最初接到任務時,張子祥心中充滿著對迎接新事物的期待與興奮,並沒有去在意自己是否了解這門技術。所以,當嚴峻的現實擺在他麵前時,張子祥傻了眼。
原來,為了檢驗每個學員的數、理、化和無線電的基礎知識,隊裏決定搞一次摸底考試。張子祥在同期的新兵中一直是最優秀的,在拿到卷子的前一刻,他都是信心滿滿的,可誰知當試卷發下來,看到卷子上麵的內容時,他的冷汗都快下來了。張子祥盯著卷子上的各種無線電基礎題慌了神,明明上麵的字都認識,卻完全不知道問題的意思,更不知道該答什麼。最後結果可想而知,百分製的考卷他隻得了5分。
這可憐的5分,像砸在張子祥心中的一塊巨石,讓他倍感受挫。看著集訓隊裏其他學員,有的拿到了不錯的成績,他意識到自己和別人的差距。對無線電技術知識的缺乏,像橫亙在他前進道路上的巨大鴻溝,令人絕望。是拚盡全力跨過去,還是迎難而退,就此放棄?張子祥選擇了前者。從這一天開始,集訓隊裏出了一個廢寢忘食學習,就差“頭懸梁,錐刺股”的刻苦學員。這個學員當然就是張子祥,他每日起得最早,睡得最晚,有時晚上宿舍熄了燈,他還要跑去食堂繼續苦讀。當時正值盛夏,食堂晚上也不開風扇,他一個人汗流浹背地伏案看書,一邊看一邊在筆記本上記筆記,全神貫注地投入到知識的海洋中,任由汗水不斷從額間流過。
星期天,集訓班中的其他學員不是去附近縣城逛街,就是去當地的風景區遊玩了,隻有張子祥留了下來,將隊裏的衛生打掃幹淨,接著,又開始了一天的學習。就這樣,張子祥在集訓班中學習了7個月,以視力下降了0.2、體重下降了七八斤的代價,換來了6門課程全優的成績,並獲得兩次隊嘉獎。橫亙在張子祥麵前的鴻溝不見了,他又克服一個困難,完美地完成了上級交給的任務。就像張子祥自己曾說過的:“做好本職工作是學雷鋒的基礎。本職工作做得不好,口號喊得再響,也是假的、虛的。做出的好事也像斷線的氣球,空飄無根。”
隨著時代的快速發展,各種腐朽思想也開始衝擊著許多人的思想、價值觀念,甚至有的人認為新的時代已經不需要再講雷鋒精神,與其處處為他人著想,不如多考慮考慮自己的利益。張子祥並不同意這種觀點。
1984年新春剛過沒兩天,張子祥就又匆匆告別家裏人,他的探親假還沒有結束,但他打算先去一趟南京。團裏的電影放映機壞了,部隊附近的廠家無法修理,張子祥便決定到南京生產精密儀器的5311廠修理。
誰知,張子祥千裏迢迢地趕到5311廠,廠裏的工人卻告訴他:“現在廠裏正集中精力為雲南前線緊急加工軍用器材,沒有多餘的精力修理放映機。”張子祥一聽,連忙又問:“那我大概什麼時候過來可以修理?”“跟您說實話吧,廠裏已經好幾年不生產這種放映機鏡頭了。”說著,工人指指張子祥拿來的放映機的鏡頭,“這鏡頭已經都要淘汰了,與其修,還不如直接買個新的。”
聽了這番話,張子祥歎了口氣。買?說起來容易,他知道這種鏡頭的昂貴價格,團裏的經費原本就緊張,哪有那麼多錢來買鏡頭。可是,放映機問題不解決不行,戰友們就看不上電影,看電影可是戰士們業餘時間最大的娛樂活動之一啊!權衡再三,張子祥決定找有關領導說明情況。經過努力,一個領導終於答應他半個月後幫他修理。張子祥本想先回家,等到時間了再拿著放映機過來。誰知當天夜裏南京市下了一場多年不遇的大雪,積雪足足有一尺多厚。汽車不通了,張子祥隻好在工廠院內的招待所住了下來。他在南京沒有什麼親戚朋友,也舍不得拿著錢去逛街,平時在部隊忙慣了的張子祥,找來掃帚,到院子裏掃起雪來。張子祥閑不住,掃完招待所院子裏的雪,又去掃廠區。忙活了一上午,吃過午飯又開始幫招待所拖地板、掃房間、刷廁所、擦樓梯。有些人看著一個顧客這麼辛勞,實在過意不去,讓他別幹了。張子祥笑得一臉憨厚說:“反正閑著也是閑著,打掃打掃還鍛煉身體。”
住在5311廠招待所的張子祥沒幾日,就成了廠區裏的名人,在廠裏引起了不小的震動。大家都猜測這個陌生的解放軍戰士是什麼來頭。當弄清了事情的原委之後,全廠上下無不為之感動,都感歎:“這不就是當代活雷鋒嗎?”幾名技術人員和工人主動找到張子祥,用私人時間,連夜將張子祥帶來的放映機修好了,而且分文不收。
返回部隊後,對於領導詢問為什麼沒有花錢,張子祥隻說是廠裏的師傅們人好,隻字不提自己的事情。但這世上不是隻有壞事可以傳千裏,有時候好事也一樣可以。沒幾天,5311廠就寄來了一封表揚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