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八章 新的時代,新的雷鋒(上)(3 / 3)

第五節 三棲尖兵:何祥美

大家一定對雷鋒的“釘子精神”印象深刻吧?在學習工作中,運用好“擠”和“鑽”,你將取得很大的進步。同時,踐行這種精神,將使你的意誌力得到鍛煉,幫助你成長為一個有毅力的人。如果參加工作了,更要學習雷鋒,學習他“幹一行,愛一行,專一行,精一行”的精神,和他一樣,成為一個具有敬業奉獻高尚情操的人。

胡錦濤總書記曾說過:“發揚光大雷鋒精神,就要像雷鋒那樣發揚“釘子”精神,努力學習,刻苦鑽研,用馬克思主義理論和現代科學文化知識武裝自己、提高自己、完善自己。當今國際競爭的實質是以經濟和科技實力為基礎的綜合國力的較量。科技進步、經濟繁榮和社會發展,從根本上說取決於勞動者素質的提高。必須清醒地看到,現代科學技術突飛猛進,社會主義市場經濟不斷發展,我們不懂得、不熟悉的東西很多,需要學習和掌握的東西很多。我們要認真學習鄧小平同誌建設有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的理論,學習經濟,學習現代科學文化,大膽吸收和借鑒世界各國包括資本主義發達國家的一切反映現代社會化生產規律的先進經營方式和管理方法,刻苦鑽研本職業務,不斷提高自身的素質,在現代化建設中發揮更大的作用。

發揚光大雷鋒精神,就要像雷鋒那樣立足本職,忠於職守,在現代化建設事業中做一顆永不生鏽的螺絲釘。雷鋒無論在哪裏,都能自覺服從社會主義建設事業的需要,在平凡的崗位上做出不平凡的成績。在新的曆史時期,改革開放為人才的健康成長和合理流動創造了良好環境,為個人施展才華和抱負提供了廣闊天地。但是,一個人隻有當他的個人選擇和社會的需要、人民的需要相一致,在具體工作崗位上發揮積極作用時,他的才能和價值才能真正得到實現。因此,那種幹一行、愛一行、專一行的精神,那種立足本職、忠於職守、勤勉敬業、精益求精的螺絲釘精神,仍然應當在全社會大力提倡和發揚。”

雷鋒“幹一行,愛一行,專一行,精一行”的精神,從未走遠,它就在每個人的身邊。

“當兵就要當一名愛軍精武的標兵。隻有把自己的本領和素質練過硬了,才能夠完成黨和人民交給(我們)的各項任務。”這是中國一名軍人——何祥美的人生格言。

何祥美獲得過許多榮譽,先是為上海合作組織峰會、APEC會議這樣的國際重要活動服務,被指定為安保人員和1號狙擊手。2007年,何祥美又被選中作為彙報人員,向軍委副主席徐才厚做彙報演示。演示中,何祥美一發命中靶心,精湛的槍法受到了徐副主席的讚揚,並得到了徐副主席單獨接見和合影的殊榮,被授予“全軍愛軍精武標兵”稱號。2010年,中央軍委又授予何祥美“愛軍精武模範士官”的稱號。

隨著一係列榮譽的獲得和一些報道的推出,何祥美的事跡越來越受到關注,他不僅在軍中受到肯定,更在社會上也受到了眾多群眾的追捧。2011年,何祥美被選為“2010感動中國人物”,並在第三屆全國道德模範評選中,榮獲“全國敬業奉獻模範”稱號。

1999年入伍的何祥美是個訓練有素的優秀士兵,他一直嚴格要求自己,各種訓練都能取得不錯的成績。在他當兵的第六個年頭,何祥美被狙擊手集訓班選中,開始了極其艱苦的“魔鬼”訓練。

狙擊手集訓班的生活是這樣的:隊員們要每天不間斷地進行科目訓練,過螞蟻坑、扛圓木、上懶人梯、闖火線、匍匐過低裝網等等。摸爬滾打的意誌訓練,常常使身強體壯的隊員們覺得吃力。這些在常人看來如煉獄一般的生活,持續了10個月,能夠承受住這種曆練的戰士是軍中當之無愧的精英。何祥美堅持下來了,他向狙擊手的標準不斷努力著……

要想成為一名出色的戰士,就要具備超強的體能,這是鍛煉其他軍事技能的基礎。為了使自己的體能得到提升,何祥美總是比規定的起床時間起得早,在每天早晨進行五公裏的跑步訓練,下午也要添加跑步訓練的時間,他通常一次跑十公裏。日積月累的訓練,使何祥美的耐力逐漸增強,但是他並不滿足於自己某一階段的訓練成果,他覺得光跑還不夠,要加上負重。就是這樣“永不滿足”的持續鍛煉,才練就了何祥美強健的體魄,現在,他已經可以負重20公斤很輕鬆地進行長跑了。

為了成為一名優秀的狙擊手,具備了非常好的身體素質,就要進一步鍛煉自己的專項技能了。射擊訓練中,何祥美以更加嚴格的標準要求自己,在訓練中進行多方麵的技能加強,為練就“一槍斃敵”的絕殺本領奠定了基礎。“無依托據槍”訓練是狙擊訓練中最苦、最難的科目,射擊中狙擊手的肘部常常會被磨破,傷口和汗水接觸在一起疼痛難忍。有些戰士戴上了防護用具,而何祥美卻忍著疼不戴,因為他覺得厚實的護肘會影響據槍動作的執行、幹擾射擊感覺。為了鍛煉自己持槍的穩定性,在據槍定型訓練時,何祥美把光滑的石子或者圓滾滾的彈殼放在自己的槍管上,規定不許讓槍管上的東西掉下,如果掉一次就自罰再練十分鍾。經過長期的訓練,何祥美竟能維持兩個小時都不掉,但是,他的全身也隨之變得十分僵硬,一時難以動彈。

射擊中的不確定性因素很多,比如自身的身體情況和外界的環境條件。為了把自身因素對射擊的影響降到最低,何祥美要求自己做到連續五分鍾眼睛不眨一下、迎風迎光迎沙不流一點兒眼淚。為了達到訓練目標,他堅持盯著手表秒針做訓練。眼睛的定力鍛煉,使何祥美在日後識別射擊目標的過程中,擁有了非常好的準確度。此外,對付外界複雜的天氣情況變化,是個很難攻克的事兒,風、雨、光,稍有變化便要對瞄準點進行“修風”處理,再加上氣溫、氣壓、距離等因素的共同作用,對於變化的處理就要更加謹慎和靈活。何祥美把總結出來的數千個參數寫在小卡片上,一有空就掏出來背,直到記得滾瓜爛熟為止。

功夫不負有心人。何祥美最終練就了對外界極其敏感的反應能力,能夠對風向、風速、高低角和目測距離迅速做出精準的判斷和調整,誤差接近於零,射擊精度很高。

有一次,幾名記者跟隨何祥美所在的部隊進行采訪,當時何祥美正在某處沿海地區訓練,記者們目睹了何祥美當天訓練的全過程。當天何祥美正在進行“逃脫”和“遠距離射擊”訓練。隻見,何祥美駕著翼傘靈活地從海麵上飄飛而過,然後跳傘入水。在一群人的嚴密注視當中,何祥美潛入到水中後,竟不見了蹤跡,部隊長說此時何祥美已經悄悄地潛遊上岸了。記者們都覺得不可思議,部隊長指著一片大約200平方米的區域說:“何祥美就潛伏在這裏,請你們把他找出來。”記者們看看這塊兒地,上麵隻有稀稀疏疏的一些植物,何祥美能隱藏得住嗎?記者們將這塊區域仔細地篩查了一遍,竟然沒有找到何祥美!大家都覺得很驚奇。“出來吧!”在部隊長的命令之下,何祥美突然從草皮底下鑽了出來,穿著迷彩衣的他混在草叢中,真令人難以分辨。部隊長再次下令:“正前方600米目標,射擊!”話音還未落下,槍聲便已經四散開來了,頓時,遠處26個酒瓶碎落一地。

海、陸、空,樣樣能行,何祥美這次精彩的訓練,得到大家這樣的形容:“飛天無蹤,踏海無聲,遁地無形。”

何祥美曾說:“當我握槍的時候,我會把其他的都丟到一邊。我會想:我需要幹什麼?因為這是我的戲、我的舞台,隻要一上場,我就要演好。戲怎麼唱、怎麼演,都靠自己,別人都是觀眾。射擊也是一樣,我會認真地把握每次射擊的機會,把每一顆子彈都當成自己的最後一顆子彈,把每一顆子彈都發射到我想命中的地方去。”

在部隊的九年時間裏,何祥美從一個初中文化水平的農村青年,成長為一名空中、陸地、水上均可馳騁,智能、體能、技能都拔尖的傑出士兵。他是怎樣做到的呢?何祥美立足本職崗位,以“幹一行,愛一行,專一行,精一行”的精神,強素質、練打贏、當尖兵,令人敬佩!

第六節 愛心媽媽:馬佳年

懷胎十月,等待一個新生兒的降生,一個多麼令人激動的過程!在這個過程中,每一位母親都在用自己最真、最深的愛,孕育著新的生命。她們總是用手輕輕地撫摸著日益隆起的腹部,總是與肚子裏的“她”或“他”喃喃細語。為了等待“瓜熟蒂落”的那一天,媽媽們付出了心血,她們多麼盼望能夠快些見到那個從未謀麵的“小家夥”呀。然而,對於母親來說,提前見到自己的寶寶,並非是一件好事。因為絕大多數早產兒在母體裏並沒有發育完全,在他們出生以後,體重往往會比正常的嬰兒輕很多,甚至還會存在不同程度的殘、障疾病。這種情況的出現,對於早產兒來說,是一種嚴峻的考驗;對於母親來說,則是一種痛苦。

馬佳年,一位早產兒的母親。2005年,聖誕節剛過,懷孕28周的馬佳年突然感到肚子劇烈地疼痛。隨後,她被家人緊急送到了醫院。經過醫生的診斷,得知馬佳年將要早產。第二天,馬佳年被推進了產房,並生下一名女嬰,取名“小豆丁”。大家知道,嬰兒出生以後都會立刻啼哭。但是小豆丁降生的時候,足足有5分鍾都沒發出任何聲音,而且,她的體重隻有2斤7兩。因此,小豆丁需要留院觀察。

幾天後,馬佳年順利地出院了,但是她心裏始終放不下自己的“小豆丁”。從生產到出院,短短的幾天裏,馬佳年都沒能好好地看看孩子,心裏別提多難過了。在小豆丁住院的40多天裏,馬佳年每個星期都會到醫院看看女兒。小豆丁安靜地躺在暖箱裏,就像一個正在發育的幼苗,非常柔弱。她的抵抗力極低,一點點細菌都會使她的身體受到威脅。馬佳年隻好站在暖箱旁邊,眼巴巴地望著小豆丁。被蒙住雙眼的小豆丁看起來有些可憐,她不像別的嬰兒那樣“又白又胖”,而是“又黑又瘦”。由於身體上還沒有長出脂肪,小豆丁的皮膚呈半透明狀。看到女兒的樣子,馬佳年紅了眼眶,她把早產給孩子帶來的痛苦歸結到自己身上,心中充滿了愧疚。

那一刻,不知道小豆丁能否察覺到媽媽就在她身邊。那一刻,馬佳年開始了思考。她逐漸意識到,除了自己以外,全中國還有很多與她情況類似的母親、有很多像小豆丁一樣的早產兒。通過查詢,馬佳年得知,每年全國有將近200萬新生早產兒。這樣的情況,有很多出現在貧困山區。由於山區醫療條件差,沒能為孩子提供必要的醫療設備,導致很多本可以得到及時救治的早產兒終身殘疾。

小豆丁的身體狀況就很不樂觀。她出生後一周,就被查出腦部病變,並且帶有腦出血,這極易導致腦部癱瘓。很長時間裏,小豆丁的眼睛都不會像別的孩子一樣,東瞅瞅、西看看,而是直勾勾地盯著某一處,動也不動。當時,人們對“早產兒”的關注並不多,有很多母親並不知道該如何哺育早產的孩子,沒有一家專門服務於早產兒家庭的機構。能利用的資源非常有限,馬佳年隻好自己慢慢摸索。

每天馬佳年都會嚴格按照醫院設定的計劃,喂養小豆丁。她認真地做好每個細節的記錄,比如:一天需要多少奶粉,要衝調出多少毫升牛奶;小豆丁的眼神是否能夠追隨移動的物體了……除此之外,她還會堅持為小豆丁做全身按摩,幫助女兒更好地恢複身體機能。對於馬佳年來說,日子仿佛過得比從前慢了很多。小豆丁的身體情況總是要等待許久才能見到一點點好轉。直到小豆丁4個月的時候,才被醫院確定為視力健康;8個月時,心髒發育正常;滿一歲的時候,她的神經係統也終於發育完全了……

在馬佳年無微不至地照顧下,小豆丁漸漸長大了。她已經和正常的孩子完全一樣,可以開朗地笑、大聲地哭,也可以和夥伴們相互嬉戲玩耍。在這個過程中,馬佳年也獲得了很多經驗,儼然成了哺育和撫養早產兒的“專家”。小豆丁的身體好轉了、健康了,馬佳年被喜悅包圍著。沒有人知道,這一路走來,她流過多少淚、熬過多少夜。當時,由於小豆丁的過早出生,疾病纏身的她,並沒有給家庭帶來歡樂,反而增加了許多壓力。

為了專心照顧女兒,馬佳年辭去了穩定的工作。她的這種做法,沒有得到丈夫的支持和理解。從此以後,馬佳年獨自照顧著身體嬌弱的小豆丁。有一次,馬佳年無意中在網絡上看到一項“寫博客贏奶粉”的活動。於是,她開通了博客,把自己和小豆丁相依相伴、共同走過的歲月,寫成了文章,並取了一個溫馨的題目——“你幸福,我快樂”。很多網友被母女倆真實的生活故事所吸引,被馬佳年真摯的情感所打動。半年多的時間裏,這篇文章的訪問量超過了萬數次。

這篇感人至深的文章在網絡上傳開以後,馬佳年得到了更多人的支持。她和當年在同一家醫院,同是早產兒母親的人們取得了聯係,並共同建立了一個名為“早產媽媽聯盟”的網絡群體,以便用她們的經驗幫助更多遇到困難的媽媽。當年,為小豆丁設計的喂養記錄派上了用場,馬佳年編寫了《早產兒出院喂養表》,供早產媽媽們參考。

馬佳年深知,早產兒的身體狀況本來就落後於發育健全的孩子,如果不趕快彌補,將會耽誤幼兒的成長,很有可能留下一輩子的遺憾。

2007年6月18日,“早產媽媽聯盟”的成員,舉辦了一場名為“天通寶貝嘉年華”的公益活動。通過這次活動,“早產媽媽聯盟”共籌集善款一萬元,並用這些錢,開通了一條早產兒熱線。熱線開通以後,將近1000名相關專業人員踴躍地加入到為早產兒服務的隊伍中,免費為早產兒家庭提供專業喂養知識、解決困惑、指點迷津。

馬佳年沒有想到,小豆丁的意外早產,竟然令自己的人生發生了改變。以前,她是一名普通的會計,通過自己的親身經曆,她走上了一條幫助早產兒的道路,而且準備義無反顧地走下去。

“早產媽媽聯盟”成立以來,馬佳年始終堅持著對早產兒問題的研究。她注意到:早期篩查、治療,可以大幅降低早產兒患上終身殘疾的幾率。即使是腦癱兒童,如果在半歲以前就開始進行治療,80%的孩子可以顯著提高自理能力。

從2007年至今,“早產媽媽聯盟”不斷地發展壯大,並且在中國乃至世界都產生了巨大的影響。2010年,全國相繼成立了很多早產兒服務機構和基金會,例如:中國關心下一代工作委員會發展中心救助早產兒互助工程、民政部中國社會福利基金會早產兒救助基金。“早產媽媽聯盟”也成為了全世界範圍內,最大的華語早產兒組織。也就是說,全世界的華人都可以通過“早產媽媽聯盟”這個廣闊的平台,尋求到幫助。現在,有很多家醫院也加入到幫助和關注早產兒的行動中來,相繼開通了救助早產兒的綠色通道。

“如果我們開辦的早教活動,現在隻能為出得起學費的人開放,那怎麼對得住當年無私幫助我們的眾多誌願者呢?隻有貧困人家才需要我們去普及知識,因為他們能獲得信息的渠道相比普通家庭要少得多。”——這是馬佳年發自肺腑的話。

馬佳年有一個心願:“給生於貧困的早產兒一個平等的未來。”馬佳年帶領著“早產媽媽聯盟”,在公益之路上不斷前行。如今小豆丁即將跨入小學的校門。她不但模樣和媽媽長得很像,連性格也和媽媽一樣,樂觀向上。從小豆丁的臉上,不再有剛出生的痛苦表情,在她的心中,也沒有任何陰影,小豆丁總是燦爛地笑著。看著孩子無憂無慮的樣子,馬佳年微笑著說:“每個孩子的未來應該由他們自己決定,我們當家長的,永遠不能提前替孩子說‘不’。”

現在,像馬佳年一樣關心社會、熱衷於公益事業的人越來越多,他們誌願為他人服務。就像2008年北京奧運會時,中國社會各界的人們都積極地加入到誌願者的隊伍當中,為這樣一場世界性的盛會,緊鑼密鼓地做準備。期間,他們都發揚著雷鋒樂於助人、甘於奉獻的精神,為來自世界各國的人們提供服務。在誌願者的隊伍中,不乏年輕人、當代的大學生,他們都在爭做“雷鋒傳人”,擎著“雷鋒精神”的火炬,不斷地向前奔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