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九章 新的時代,新的雷鋒(下)(2 / 3)

彙聚點滴力量,將集結成海洋般廣闊的愛。請伸出你的手,奉獻出自己的愛。雷鋒就是在平凡的人生中,不斷地付出自己的愛,他能做到的,大家也能做到!

所謂“功在當代,利在千秋”,雷鋒精神始終與時代同行。

第三節 戈壁紅星:南斯勒瑪

孟格圖嘎查(在內蒙古有關盟市所屬旗的行政編製下,設嘎查,與行政村平級)的牧民世代生活在這片戈壁上,貧瘠的土地讓人們的生活越來越貧窮,越來越絕望。孟格圖嘎查共有19萬畝草場,大部分是一望無際的戈壁、沙丘,草場就是隻有稀疏的胡楊和紅柳的沿河地帶,牧民居住十分分散,有的甚至相距近百公裏。

南斯勒瑪是孟格圖嘎查的黨支部書記,為了帶領牧民脫貧,響應國家改革號召,實行草畜雙承包,她可有好幾天沒睡個好覺了。新政策的實施說起來容易,做起來難,許多牧民不願意接受新鮮事物,不相信新政策,而她自己也還有許多情況沒有了解到,擺在她麵前的問題是一個又一個。

1983年,為了合理順利地承包草場,南斯勒瑪挨家挨戶進行動員、宣傳,為不了解新政策的牧民耐心講解。她還親自前往草場,一處一處查看、登記。當時當地沒有別的交通工具,南斯勒瑪就每日騎著駱駝,穿行於茫茫戈壁,為牧民們奔波。劃分草場時,她從不搞一言堂,每回都是親自帶著牧民們實地考察,如果與牧民遇到分歧,也是雙方共同商量,找出一個合理的解決方案。

南斯勒瑪嚴格按照一個黨員的原則要求自己,像雷鋒一樣樂於奉獻,全心全意為人民服務。按照嘎查的統一承包標準,南斯勒瑪家可以分到500隻羊,可她隻要了250隻。若要問剩下的250隻拿去做什麼了?都讓她拿去分給五保戶(五保對象指農村中無勞動能力、無生活來源、無法定贍養扶養義務人或雖有法定贍養扶養義務人,但無贍養扶養能力的老年人、殘疾人和未成年人)和貧困戶了!將自己的一半財產無條件分給他人,這種無私的奉獻精神,是多麼的難能可貴。

南斯勒瑪為牧民們的奉獻不止如此。有一次,牧民仁欽家失火,全部財產都在大火中化為灰燼。當時仁欽不在家中,家裏隻有他的兒女和妻子,一家之主不在家,又遇上如此災禍,妻子和兒女們幾乎陷入走投無路的絕境。南斯勒瑪了解到情況後,立刻找到仁欽的家人,帶頭捐給他們160元的實物,並和女兒連夜趕做了兩套被褥送來。仁欽的家人感動得熱淚盈眶,不知道怎樣才能表達自己的感激之情,南斯勒瑪沒有想那麼多,她隻是說:“現在天正冷,可別凍壞了。”

在南斯勒瑪的帶領下,全嘎查牧民紛紛向仁欽伸出援助之手,僅一夜,牧民們為仁欽一家就捐助了1600元的錢物,並且搭起了一個新的蒙古包,裏麵的設施比過去還齊全。等過了幾日,仁欽終於趕回來,看到煥然一新的家,激動得說不出話來。為了表達心中滿溢的感激,仁欽殺羊、備酒,用蒙古族最隆重的禮節來感謝大家。飯席上,仁欽帶著自己的妻兒向在場的所有人說:“要不是大家和書記的幫忙,我們一家現在就不會暖暖和和地坐在這裏,感謝大家。”

麵對來自牧民的感謝,南斯勒瑪一向隻是微笑麵對,實心實意的她隻覺得這一切都是她該做的,並沒有因為大家的稱讚而變得虛榮、自大起來,反而比過去更加努力工作,將心思撲在工作與人民身上。

草畜雙承包落實後,南斯勒瑪又開始思考怎樣讓大家團結起來,戈壁這樣大,人心要是散了,再好的製度也是沒用的。為了把大家的力量凝聚起來,她組織黨團員建立嘎查學雷鋒小組和理論、治保、衛生、科技、生產等服務協作組,重點幫助貧困戶。不久,草原上樹立起了團結互助、共同致富的思想,形成了文明科學,奮發向上的良好風氣。

在南斯勒瑪的辛勤努力下,如今的孟格圖嘎查早已擺脫了當年荒涼的麵貌,變成羊群遍野,草木連蔭的世外桃源。從1988年開始,這裏的牧民人均收入上升到2500多元,五年翻了六番,戶均收入上萬元,當地的牧民常說:“給錢、給物,不如有個好支書。”

南斯勒瑪的無私奉獻並不是隻針對當地牧民,她對外來人也會給予如春風般溫暖的關懷。一年秋天,漢族夫婦張金、李榮華從外地來到孟格圖,想在這裏紮根,希望南斯勒瑪可以幫他們安排生產和生活。張金、李榮華夫妻倆當時隻帶了一口鍋、兩隻碗、一床被子和幾件衣服,也就意味著,除了這些簡單的生活用品不用準備外,其他包括住房、生產用地,等等,都需要南斯勒瑪安排。當時嘎查的牲畜、草場早已分給各家各戶,全部承包下去了,根本沒有多餘的。南斯勒瑪不忍心再讓張金、李榮華四處輾轉,顛沛流離,便決定將自己家承包的200隻山羊和部分草場交給了他們,每年的羊毛收入也都歸張金、李榮華夫婦。

當時許多人都震驚於南斯勒瑪的無私,因為那時正是羊毛價格一路看漲的時期,羊毛是每家的搖錢樹。有些人勸說南斯勒瑪不要如此大方,南斯勒瑪隻是擺擺手,說不介意。果不其然,張金、李榮華夫婦有了這群羊,一年之後就脫了貧,直到現在,南斯勒瑪的羊群還在他們手中,夫婦二人也已跨入到了萬元戶的行列。

南斯勒瑪從外表看來就是一個普通的婦女,有些胖,有些黑,笑起來親切又溫暖。剛接觸她的人,也許會以為因為她的幹部身份對她有幾分懼怕,但隻要相處過的人,都知道她是個平易近人的人,就連比她小許多歲的小青年們都說她是貼心人。

南斯勒瑪極為注重青年培養,認為青年是社會的主力軍,有著創造未來的朝氣與力量。為了讓青年們有良好的學習交流環境,她組織辦起了“青年之家”。青年之家辦得紅紅火火,定期組織大家唱唱歌,跳跳舞,給了大家一個娛樂空間。後來,南斯勒瑪又以青年之家為中心,組織牧民學習理論、學文化,普及衛生、科技知識和法律常識。

許多迷途的青年都是受到南斯勒瑪的幫助之後迷途知返,重新找到人生的目標,走到嶄新的人生道路上來的。有個姑娘叫烏雲蘇拉,是當地極少的上到初中的孩子。烏雲蘇拉很想繼續上高中,但是很遺憾沒有升學成功,隻好回家幫忙。烏雲蘇拉覺得自己是個“文化人”,不想整日放羊。那時候家家戶戶都實行了草畜雙承包,日子都開始越過越好,隻有烏雲蘇拉家因為其父親不善經營,日子過得依舊慘淡,這讓烏雲蘇拉更加消極起來。

當南斯勒瑪了解到烏雲蘇拉的情況,立刻親自去烏雲蘇拉家登門拜訪。南斯勒瑪耐心詢問烏雲蘇拉的想法,烏雲蘇拉先開始並不願多說,但是在南斯勒瑪真摯的勸導下,漸漸敞開了心扉,將心中的想法說了出來。南斯勒瑪聽完,並沒有訓斥烏雲蘇拉,而是鼓勵她,對她說:“你是咱們這裏難得的有文化的青年,你要為其他青年做個帶頭作用。你阿爸不擅長管理,你有文化,你來幫助你阿爸,日子一定會越過越好。家裏需要你,快打起精神來。”

南斯勒瑪的一番話讓烏雲蘇拉觸動很大,開始反思自己過去的消極情緒。經過南斯勒瑪的多次勸導與幫助,烏雲蘇拉終於不再消極麵對現狀,而是代替她阿爸承擔起家裏的重擔,經營自己的草場。沒兩年,烏雲蘇拉家的生產、生活都起了翻天覆地的變化,建起了草庫倫(蒙古語,意為“草圈子”,是草場圍欄的一種形式)5個,其中5配套高效益草庫倫1個,每年產草3萬斤,也跨入了富裕戶的行列。後來,烏雲蘇拉還擔任了團支部書記,牧民學習組的輔導員,當初凝聚在她眉間的愁雲再也不見,取而代之的是發自內心的自信與開朗。

除了烏雲蘇拉,還有許多青年受到過南斯勒瑪的幫助。有位從沒上過學的青年,是當地出了名的問題人物,經常酗酒鬧事,四處惹麻煩。南斯勒瑪將這一切看在眼裏,想要將這青年引到正途上。有的人勸她不要多管閑事,這種人已經沒得救了,但南斯勒瑪不這麼認為,她認為青年還有大好的時光,不能讓其就此揮霍、虛度掉。

就這樣,南斯勒瑪經常去找青年,邀請他去青年之家參加活動,還說要教青年認字。最開始,青年對於南斯勒瑪的幫助很抵觸,認為南斯勒瑪一定是假好人,時間久了就會厭煩的。誰知,過了許久,南斯勒瑪也沒有對青年放棄,仍舊堅持幫助他,勸導他。漸漸的,青年看出南斯勒瑪的關心是真摯的,開始放下心中的防備,慢慢接受了她的教導。如今,當年的問題青年被評為了“文明青年”,經常幫助有困難的人,從人見人厭的“混世魔頭”變成了人見人愛的有為青年。若有人問他,是什麼讓他改變,他肯定會回答:“這要感謝南書記!”

南斯勒瑪用雷鋒精神的實踐,鼓舞、召喚著孟格圖青年的成長。隻有42戶人家的孟格圖,如今評上雙文明戶的有20家,五好家庭31戶,先進個人63名,40歲以下的人全部脫盲。在南斯勒瑪的帶領下,孟格圖嘎查連續四年被評為額濟納旗無事故、無犯罪、無案件的“三無”嘎查,多次被評為蘇木、旗、盟和自治區先進集體。

南斯勒瑪猶如一顆紮根於戈壁上的堅韌紅柳,不畏懼風沙,不畏懼幹涸,為她能看到的每一個人撐起一片綠蔭。1989年以來,南斯勒瑪同誌多次被評為旗、盟、自治區的“三八紅旗手”、“優秀共產黨員”和全區、全國“民族團結先進個人”、“優秀共產黨員”、“優秀黨務工作者”。1990年6月30日,自治區黨委發出在全區開展學習南斯勒瑪同誌活動的號召,授予南斯勒瑪同誌“模範共產黨員”稱號。1993年3月,在紀念毛澤東等老一輩無產階級革命家為雷鋒同誌題詞30周年之際,她被命名為全國學雷鋒活動先進個人。

第四節 為國家做生意:許元堂

改革的春風吹遍祖國大地,為成千上萬的中國人打開了一扇通往世界貿易的大門。為了拓展對外貿易,中國向海外輸送了一批又一批的幹部。這些幹部在異國他鄉打拚、奮鬥,爭取為祖國多爭到一分利益,一個機會。許元堂,就是他們之中的一個。

許元堂的第一個戰場是素有中東“自由港”和“貿易中心”之稱的阿聯酋(阿拉伯聯合酋長國)。阿聯酋雲集著來自世界各地的生意人,有著數不清的機遇。但對於初來乍到的中國上海輕工業品進出口公司來說,這裏卻是一片完全陌生的天地。阿聯酋的市場幾乎已經完全被歐美品牌占領,要想在這片土地上闖出一片天並不是簡單的事情。

許元堂相信機會是留給有準備的人的,隻躲在公司裏辦公,生意不會自動上門。於是他親自帶著大包小包的樣品,踏遍大街小巷,向各個企業單位推銷商品。他所負責的輕工產品門類廣,品種多,僅上海一地出口的就有1000多項,3萬多種規格。許元堂用業餘時間對這類商品做足了功課,麵對顧客的提問,他可以輕鬆、詳細地介紹出這些商品的性能、規格和價格,這讓當地精明的商人們都對這個新來的中國商人刮目相看,甚是欽佩。

阿聯酋的天氣炎熱,許元堂經常頂著40多度的高溫奔波於各個公司企業。許元堂的辛苦沒有白費,許多商人都對許元堂佩服不已,開始相信中國的企業和商品,紛紛表示願意與其合作。就這樣,在許元堂的努力下,公司當年就創彙100多萬美元。

許元堂從來不是在為自己或者某一個公司做生意,而是為國家。在業務交往中,外商經常向許元堂贈送一些價格不菲的禮品,但許元堂從來不收,實在無法婉拒的,他也會主動將收到的禮品上交組織。有的人說這是生意場上的常事,收點好處也是正常的。許元堂卻不認同,他認為在外經商,應該自覺遵守外事紀律,心不癢,眼不紅,手不伸,要對得起國家。

生意場上的人形形色色,有的奸商為了撈到更多的好處,經常會使用一些惡劣手段。有一次有個商人從許元堂這邊買了一批鎖,許元堂按照以往的規矩,按時將貨物運到客戶指定的地點,誰知對方竟然企圖以裝箱交貨脫期、要求中方賠償為由殺價。許元堂做生意一向有原則,一向本著平等互利的原則,麵對對方明顯的惡意誣賴,據理力爭,寸步不讓。對方見殺價不成,便幹脆拖欠貨款,不論中方如何催促,都一副“就是不給錢”的無賴嘴臉。有些人勸許元堂說算了,不要和當地商人的關係搞僵。許元堂卻說:“這不是為我自己做生意,這是屬於國家的錢,哪怕隻有一分錢,我也要如數追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