許元堂清楚當地商人的脾氣,知道這個商人不是沒錢,而是因為沒有占到便宜心中不甘,他便常常在對方回家吃晚飯的時候前去登門拜訪,讓對方很是尷尬,自知理虧,隻得將拖欠的貨款一分不差地交了出來。
從許元堂平日的生活情況來看,一點也看不出他是個做國際生意的人。他事事從簡,處處節約,出行能步行就步行,向國內發彙報工作,也是利用晚上收費減半的時間段。有一年,組織上考慮到他常年在國外,不能和家人團聚,便安排了他妻子公費出國探親。可妻子還沒住滿一個月,許元堂就催促妻子趕快回去,原因是:“你在這裏每多住一天,國家就要每天為你支出16美金。”麵對如此“精打細算”的丈夫,通情達理的妻子沒有半點不高興,反而表示非常理解,提前一個月就回國了。
按說許元堂身兼重職,家裏的生活條件應該還算富裕,但實則不然。許元堂的老家在安徽績溪,家中有90多歲的老母,妻子沒有正式工作,一直在老家務農,全家的生活全靠許元堂的工資勉強維持。不幸的是,兒子突然患了重病,為了給兒子治病,許元堂還欠下了債。有人讓他向工會申請補助,他卻認為這是自己的家事,寧可自己多辛苦兩年,也不能讓國家來替自己還錢。最終,許元堂全家省吃儉用,用了4年的時間才將債務全部還清。
1990年,經人反映,組織上才了解到許元堂的實際困難,連忙想辦法解決他的困難。組織上將許元堂的妻子從老家接到了上海,還準備為其安排一份待遇豐厚又輕鬆的工作。許元堂卻堅決不同意,他讓妻子以自己的能力找工作,能做什麼做什麼,絕不能靠自己的關係進任何單位。許元堂和妻子在上海的家非常簡陋,總共隻有10平方米,板壁結構,夏天不隔熱,冬天不保暖,但他從未抱怨過,反而把公司分配給自己的住房名額讓給其他困難戶。
1990年8月2日,伊拉克武裝入侵科威特,海灣局勢動蕩不安,阿聯酋也籠罩在戰爭的陰影中。許多國家的商人紛紛離開阿聯酋,中國也決定除了少量人員看守外,其他人全部撤離。作為普通百姓,戰爭是可怕的,沒有人願意冒著生命危險留守在一片即將彌漫硝煙的土地上。許元堂比誰都清楚這點,所以在人人祈禱不要被留下的時候,他勇敢地站出來說:“我留下。”一些和許元堂關係好的同事說他傻,他卻說:“我是黨員,這時候我不留下誰留下?”
大批的商人逃難似的離開了阿聯酋,這片曾經充滿著機會與財富的國家,此時正被軍車、大炮和荷槍實彈的士兵所占據。許元堂雖然對街上景象有些唏噓,但卻未被嚇退,繼續為國家的生意忙碌著。
一天,許元堂來到一家當地的貿易公司,這家公司的老板看到許元堂很是驚訝,瞪著雙眼,不可置信地問:“你怎麼來了?沒有走嗎?其他人幾乎都走了……”許元堂微笑著說:“隻要貴公司還在這裏做生意,我就不會走。”老板一聽,之前的震驚漸漸轉變為欽佩,高興地接待了許元堂,二人就在戰爭的陰影下愉快地談起了生意。
商場猶如戰場。許元堂想,日本和歐美的商人紛紛離開這片戰場,正是我們占領這片陣地的最佳時期。當時公司留守在阿聯酋的隻有許元堂和另外一個人,他們二人天天忙得不可開交。許元堂是又當經理,又當搬運工,偶爾還要跑到碼頭催貨,恨不得一天24小時,時時都在工作,經常吃著吃著飯就睡著了,等再睜眼時,連飯也顧不得繼續吃,又急匆匆地開始工作。在其他人看來的危險時期,卻在許元堂的勇敢與才智下,成為了“貿易黃金時期”。自海灣戰爭爆發後,上海方麵天天收到他發來的訂貨電傳,月成交額超過了往常的3倍多。
十多年來,許元堂一直兢兢業業,心中始終將國家和人民的利益放在首位,用自己的言行,向祖國和人民展現了一個共產黨員的光輝品質。
第五節 首都一枝花:張麗麗
雷鋒精神的傳承,並不是針對某一種人群,或者某一個階層,學習雷鋒是一種自然而然的行為,上至領導幹部,下至普通百姓,都可以成為雷鋒精神的傳承人。下麵為大家介紹的這個人,不是地方領導,不是企業老板,隻是一個普通的商場售貨員,但就是這個普通售貨員,卻用自己無微不至的真摯服務,溫暖了許許多多的人,讓大家再次感受到雷鋒式的真情。
她的名字叫做張麗麗,是北京西單菜市場的一名營業員。許多人都認為售貨員是一個簡單的工作,隻要會算賬就夠了。實際上,做一名售貨員的確不難,但做一名好售貨員卻並不簡單。
張麗麗平時就是一個熱心認真的人,自從她成為一名售貨員,就時刻以雷鋒精神要求自己,不僅力求“幹一行,愛一行”,還要求“專一行,精一行”。隻要是張麗麗櫃台上擺放的商品,張麗麗都對其做了十足的功課。她自己並不愛喝酒,但是卻對酒十分了解,原因就是她所負責的櫃台最主要的商品就是酒。顧客詢問任何關於酒的問題,她都可以對答如流,什麼“清香型”“濃香型”,哪個酒的度數是多少,適合什麼年齡段的人喝,她都知道。她平均每天接待顧客600多人次,麵對形形色色的人,回答著各種各樣的詢問,但她從來沒有和顧客紅過臉,吵過架,最難纏的顧客到她這裏也會被她的服務態度所打動,忍不住讚美兩句。
對於張麗麗來說,做售貨員不是為了賺錢,也不僅僅是為了工作,更多的是為了幫助他人。有一陣,北京的二鍋頭酒賣得特別快,許多店都缺貨。有位老顧客,是個蹬三輪車的老大爺,特別喜歡喝二鍋頭,幾乎每天都要騎著他的三輪車來張麗麗這裏買二鍋頭。這天,老大爺如往常一樣,過來買酒,但是正巧張麗麗這裏的二鍋頭也賣完了。老大爺一聽酒賣完了,很失望,說著改天再來就準備離開。張麗麗卻熱情地叫住老大爺,說:“我家那邊的商店可能有二鍋頭,我今天晚上過去看看,要是有,明天給您帶來。”老大爺一聽,心裏高興極了,忙說謝謝,張麗麗卻擺擺手,隻說讓老大爺記得明天過來取酒。
等到了第二天,老大爺再來時,張麗麗果真取出8瓶二鍋頭遞給老大爺。老大爺看著酒,心中像是被春風拂過一樣溫暖,不停地說謝謝,說得張麗麗都不好意思了,也一個勁兒地說:“別這麼說,這都是我該做的,我該做的。”
張麗麗不僅服務熱情,而且周到、貼心,極為有誠信。有一次,有位從河南來北京旅遊的老人來到張麗麗的櫃台前,說想買30包酒曲。張麗麗遺憾地告訴老人:“真是抱歉,北京最近酒曲正缺貨,我這裏也沒貨了。”老人一聽,再也難掩失望的心情,深歎了口氣,說:“我都跑了好幾家了,沒想到你們這裏也沒有,算了,不買了。”說著,就滿臉愁容地準備離開,張麗麗看著老人額頭上的汗水,開口叫住了老人:“大爺,你要是信任我,就把您的地址留下,等我找到貨了,就給您寄過去,您看怎麼樣?”
老人看著張麗麗麵帶微笑的臉,將信將疑,但最後仍是留下了2元錢(當時酒曲7分錢一包)和地址,離開了。張麗麗利用業餘時間跑了10多家商店,買到28包酒曲。買完當天,她就把酒曲打包寄往了河南。沒過多久,張麗麗就收到了老人寄來的感謝信和郵費,老人在信中寫道:“兩元錢的商品,表達了您的一片真情。從你身上,我們深切感受到了雷鋒助人為樂的精神。”
還有一次,幾個外地來的顧客想要買蘆筍罐頭。可是當時張麗麗櫃台的蘆筍罐頭剛到貨,上麵還沒來得及定價,所以不能出售。張麗麗耐心地向他們說明原因,讓他們留下聯係方式,等定下價後,第一時間通知他們。其中一個看起來有50多歲的大媽聽後麵露難色,猶豫了一下,說:“我在這裏等,你們什麼時候可以定下價格?我在這裏等,等到定下價格我好馬上買。”
張麗麗一聽,覺得這位大媽如此著急,一定是有原因的,便開口詢問大媽是否有急用。經過一番談話,張麗麗了解到,這位大媽的老伴患了癌症,一家人千裏迢迢從內蒙古趕來北京是看病的。大媽對張麗麗說道:“我老伴在治療過程中吃了蘆筍罐頭感覺不錯,眼看馬上就要吃完了,我怕一間斷會影響他的身體。姑娘,我都跑了好幾家了,就你這裏有,你就讓我等等,等到晚上關門我也願意。”
“您的心情我理解。”張麗麗耐心對老大媽說,“醫院那邊還需要您照顧,您不能在這裏等。罐頭今天賣不了,但是過兩天肯定能賣,到時候不管別人要多少罐,我都先把您那份留下來,保證您能拿到罐頭,不會讓您老伴吃不到蘆筍罐頭的。”
聽了張麗麗的保證,老大媽一直懸著的心才終於放下來,感激地說:“姑娘,你真好。”說著,又要掏錢付款,張麗麗不肯收,因為按規定,價格還沒定的商品不允許收定金。但老大媽擺出一副“你不收我就不走”的架勢,張麗麗怕耽誤大媽去醫院照顧病人,無奈按原來的賣的價錢破例收了老大媽5罐罐頭的錢。
3天後,老大媽來取罐頭,張麗麗笑眯眯地將預留的5罐蘆筍罐頭拿了出來。老大媽看到罐頭非常開心,當天就找人代筆寫了一封感謝信,稱讚張麗麗是首都精神文明建設的一朵鮮花,願這朵鮮花常駐人間。
張麗麗常說:“顧客從我手中買到稱心如意的東西,是我最大的快樂。如果因為菜市場沒貨使顧客失望而去,我就覺得心裏不安。”
予人玫瑰,手留餘香。張麗麗就是通過自己的工作,來向別人傳遞溫暖的。據不完全統計,張麗麗工作十餘年,為顧客代購商品、聯係事物上千次,送貨上門400餘次。僅1992年,她利用業餘時間為顧客辦事跑了80多個商店和工廠、40多次郵局和書店。
張麗麗的熱情服務,就連外國友人也都表示敬佩。亞運會期間,北京迎來了許多外國友人。有一次4位阿拉伯人來到張麗麗的櫃台前挑選商品,這4個人不懂中文,隻是看著外表來選東西。張麗麗知道阿拉伯人因為宗教信仰,對飲食有著嚴格的規定,她看這幾人挑了幾種罐頭就要付錢,連忙指指他們的罐頭擺擺手,又從櫃台裏拿出一個標有古蘭經“清真”字樣的商品。張麗麗雖然沒有說外語,但是幾位阿拉伯人都明白了她的意思,非常感謝張麗麗的提醒,其中一位還拿出5元錢,作為小費給她。
中國不流行付小費,張麗麗看著遞過來的5元錢,以為對方是想要換零錢,便微笑著數了5張一塊的人民幣遞了回去。那人以為張麗麗嫌小費太少便又拿出一張10元的人民幣遞過去。這時,張麗麗才反應過來對方是在給小費,有些哭笑不得,連忙擺手,也顧不得對方懂不懂中文,解釋道:“我們這裏沒有收小費的習慣,為您服務是我的職責。”幸好這4個阿拉伯人帶了翻譯,翻譯將張麗麗的話用阿拉伯語轉告了他們。4個人一聽,對張麗麗豎起大拇指,用別扭的中文說:“謝謝!”說完,又拿出相機,給張麗麗拍了張照片。第二天,這位拍照的外國友人就將洗好的照片送給了張麗麗作紀念。
張麗麗從來不覺得自己辛苦,她熱愛自己的工作,熱愛自己的顧客,看到顧客露出微笑就是她最大的幸福。若要問她是什麼讓她堅持十幾年如一的辛勤工作、熱情服務,她會回答,是大家對她的肯定。有一次,張麗麗回家的時候,突然下起了大雨,她沒有帶雨具,正不知如何是好的時候,一位路過的阿姨走過來,問道:“你是西單市場的張麗麗吧?我這雨衣給你用吧。”張麗麗剛要推辭,那個阿姨連忙打斷,“我家就在前麵,跑兩步就到了。我常在你那兒買東西,你先拿著用,改天我去取。”說完,那人把雨衣塞到張麗麗的手裏就跑開了。
張麗麗看著對方的背影,心中升騰起的溫暖,讓她連雨水的冰冷也感覺不到了。張麗麗想,這大概就是她工作、奉獻的意義,從人與人的互相幫助之間體會溫暖,感受人間的美好。從這天起,張麗麗更加專注於自己的工作,更加熱情地服務。1993年3月,她光榮地被評選為全國學雷鋒活動先進個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