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51章 商場產權製度改革(2)(3 / 3)

第三階段:“現代企業製度建設”。黨的十三屆四中全會以“產權清晰、權責明確、政企分開、管理科學”作為我國企業改革的目標模式,其中核心問題是進行產權製度改革。改革傳統的產權製度,就是要對現有的種種財產關係進行重新塑造、調整,使各類產權主體的地位、權力、責任、利益關係明晰化,特別是以立法形式明確國家在財產運動中的地位、職能、作用,以及它與一般產權主體和產權客體的關係。要建立和發展社會主義市場經濟的產權製度,必須重新塑造國有產權的主體製度和管理製度。

可以說,我國國有商業企業的改革進程是圍繞著產權而展開的。現代市場經濟已經突破了產權集中於所有者一身的狹隘限製,而體現了社會化大生產的要求,將產權在分工基礎上進行協作。應該說,產權的分離實質上是產權不斷明晰化的過程。國有企業的改革,必須要從暫時的、發展的角度去構造一個所謂“永恒”的理論設想以求達到現實與理論的吻合。避免出現產權的分離決不是一兩次攻堅戰就能完全解決的,其本身受到各利益主體追求自身利益而導致的矛盾的製約。

(第六節)商場產權改革對策

商業作為國民經濟的重要組成部分,搞好商業企業產權改革,對於促進國民經濟的發展,具有十分重要的意義。

目前國有商業企業小型分散,組織化程度低,與社會化大生產、大市場、大流通不相適應,必須加大對企業的改組、改造和調整力度,對於大中型企業,由於它們具有一定的經營規模,有資金、經營設施、購銷渠道、信息和人才優勢,在流通領域具有較強的競爭實力,因此,要充分利用其優勢,以這些企業為龍頭,以資產為紐帶,通過聯合、兼並、參股、破產等形式實現資產重組,盤活存量資產,優化資本結構,實現生產要素的配置,走集團化、連鎖經營的路子。而對於小企業,應根據中央關於國有企業改革“抓大放小”的原則和市場經濟發展的要求,從實際出發,因地製宜,采取連鎖、承包、兼並、股份合作、租賃、出賣等多種形式搞活小企業。因而,國有商業企業產權改革可按三個層次來進行。

1業主製

即微型零售商店完全實行私人經營。

微型零售商店營業額度小,人員少,投資量不大。這些商店如果由國家經營,勢必造成效率低下,不適應日益變化的市場需求,經濟效益差等問題。而實行國有私營,一可讓國家將有限資源投到急需的地方;二可盤活國有資產存量;三可調動群眾的積極性,方便群眾的居家生活。方式可采用夫妻店形式,甚至可以是住宅與商店合二為一。

2股份合作製

即小型零售、批發企業,應以集體所有製為主,實行股份合作製。

股份合作製是由不具備條件組建成有限責任公司和股份有限公司的小型企業采用的組織形式。由於入股者隻承擔企業經營風險的有限責任,因而比業主製、合夥製更先進。從這方麵看,它屬於現代企業製度的範疇。其之所以比傳統的合作製先進,主要因為它的產權關係明晰,企業積累不歸大堆,不會出現企業積累越多而入股者對企業資產關切度越低的弊端。股份合作製實際上是一種以合作製為母體吸收了股份製的某些機製和做法的新型合作製。

股份合作製讓企業成為真正的集體所有製企業,讓集體所有製的優越性真正發揮出來,可以使企業真正成為獨立的經營者,使企業既有活力又有一定的規模效益。股份合作製的優越性主要表現在以下方麵。

(1)本企業職工入股,體現了合資合勞的勞動群眾集體所有製的特點。當前有些集體所有製企業,職工並沒有投入資金,其資金為政府部門或國有企業提供,隻是享受國家對集體所有製的優惠政策以及在財會製度、職工身份方麵按集體所有製企業對待。因此,並不是真正的集體所有製企業。

(2)生產資料所有權與經營權相結合。企業職工既是生產資料的所有者,又是企業的經營者,這就把生產資料所有權與經營權結合起來。這種結合適合於小型企業的經營管理,有利於資產的保值、增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