①“黃金地段”。從曆史角度來看,大中型國有商業企業大部分都建立在城市中心區。隨著城市社會經濟的發展,建得較早的國有商業企業所處的地段都成為本地區及本市的一二級商業區。如北京的王府井百貨大樓,上海的第一百貨商店等所處的地段都屬於寸土寸金之地。這些企業有著經濟學上的“區位優勢”,從而產生巨額的級差地租。
②“黃金招牌”。一些國有商業企業經過幾十年的經營和幾代職工的辛勤勞動而具有很高的知名度和商譽,原來的店成了名店,其招牌和店名都是一筆巨大的無形資產,能給企業帶來特殊的經濟效益。在企業實行股份製時,應對這些無形資產進行評估,折算成股份。國有商業企業的無形資產隨著經營的連續和加強管理會不斷增值,能對投資者產生巨大的吸引力,企業可憑此籌集更多的資金。同時,企業可用商譽等無形資產去開拓經營,開設分店、分號,兼並其他企業,建立聯營或連鎖商店,組建企業集團等,擴大經營實力和經營規模,進一步發揮國有商業企業的群體優勢。
(3)有利於增強國有商業企業的規模效益。我國國有商業企業要實現商品流通主渠道作用,需采用一定的具體形式和手段。股份製企業正是取代傳統鬆散連接或行政縱向連接的重要方式。其優勢在於:
①股份製能使生產者和經營者,工農業生產企業和商業企業在企業層次上相互參股,以穩固而明晰的方式結合起來,組成聯營企業或企業集團,這種用股份製形式組成的利益共同體有利於克服傳統體製下產銷脫節、效益低下的弊端,形成以市場為導向,信息反饋靈敏,商業促進生產,生產適應和滿足消費的良性循環。
②多數商業企業,特別是大中型商業企業以股份製形式組織起來,從整體上提高了流通的組織化程度,形成網絡化、高效率的大流通,有利於克服過分分散化引起流通阻塞的現象。
③商業企業目前分工死板,經營範圍狹窄,經營風險過於集中,難以適應市場經濟的要求。組建股份製商業企業,實行綜合經營和多角經營,能夠打破行業的局限性,分散風險,發揮整體優勢,以實現現代企業經營的共同要求。再從國有批發商業初步改革的實踐看,雖然克服了按行政區劃構建批發網絡的諸多弊端,但大量的批發企業都成了散兵遊勇,各自為戰,難以發揮國有批發企業的群體優勢。解決這一問題的辦法就是將國有批發企業按經濟規律要求進行資產重組,其緊密層要有某種控股關係,以資產為紐帶進行經營管理。
(4)有利於籌集大量資金。由於曆史原因,我國國有商業企業自有流動資金很少,批發企業自有流動資金更少。企業經營所需資金幾乎全靠銀行貸款,企業發展受到嚴重限製,無力同其他企業平等競爭。實行股份製後,企業可以向社會、職工廣泛集資,為企業發展籌到雄厚資本。例如上海和天津11家股份製商業企業於1992年共籌集資金23億元,北京王府井百貨大樓於1993年和1994年兩次募集社會資金48億元。
(5)有利於提高商業企業的服務質量。商業企業職工的勞動過程不同於工業生產過程中工藝流程那樣環環緊扣,工廠工人勞動在一定程度上受機器運轉的約束。商業企業職工的勞動無論批發或零售,都是以手工勞動為主的服務性勞動,服務質量、勞動成效的高低主要決定於職工的積極性、主動性和責任心。人對機器的勞動往往通過具體定額指標進行考核,而人對人的服務勞動則很難用具體指標加以控製。一些商業企業采用銷售定額等辦法來考核職工勞動,但對於解決服務質量低、服務態度差等老大難問題收效甚微。而引入股份製後,實行企業技能工資製,廢棄“大鍋飯”;實行企業全員合同製,打破“鐵飯碗”;實行幹部聘用製,搬掉“鐵交椅”;吸收職工入股,增強職工的責任感和凝聚力,這都將有利於解決那些老大難問題。
(6)商業企業股份製改造成功案例。
1986年武漢市武漢商場試行股份製,通過公開發行股票,改變企業資產結構,實現政企分離,把企業變成自主經營、自負盈虧、自我發展、自我約束的經濟實體。同年12月25日,武漢商場股份集團有限公司宣告成立。來自金融界、商業界、產業界的巨頭們,當即認購公司股票600萬元。1988年11月20日,由商業部、中央黨校、中國人民大學、中南財經大學等部門的專家、學者組成的專家論證組來到武漢商場。經過審慎的分析和全麵的考核,結論是:“武漢商場股份有限公司既符合國際慣例,又結合中國國情,成效顯著,為全國大中型公有製企業的股份製改造提供了有益的經驗。”